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6:26      点击:

戴艳玲

摘要: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逐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行各业人才的加入,使得劳动生产更为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现代技术工人在各类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性技能练习,通过现代学徒制进行实践培训,能够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本文浅要分析了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并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情况,提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措施,希冀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103-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较为欠缺技术型人才,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人才紧缺的问题,也能够促进我国工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招生,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基地,推动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育人的教育政策,以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当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二、现代学徒制的简介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化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高校与现代企业推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式,是生产工作与教育的融合。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体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学徒也是学生,同伴学习与工作交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专业技能。运用现代学徒制教育培训,能够促使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并架起培育人才的桥梁,使学生获取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体验,实现工业生产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的岗位人才选拔以及留用都在创新,并开始缓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企业参与招生培训的主动性,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融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产以及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的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能够将职业的高效技能,贯彻落实到企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增强技能教育,对接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学习平台,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历史悠久,自新中国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正式引入,并在1956年颁发相关指示,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学徒教育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市场,企业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以企业为中心的学徒教育制度也显露出各类问题。例如,学徒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过长,或者是岗位太多,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未与高职教育颁发的学历证书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发展受到束缚。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学徒制度转换为以学校为主体,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各类模式,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现代学徒制为社会培育出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也为企业生产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阶段,大部分产业结构处于升级调整阶段。现代学徒教育制度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应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避免只具有空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我国20世纪后期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充分重视了学徒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江苏大仓某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企业进行合作,探索出定岗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现代学徒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及时有效地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措施,具体实践仍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只待我们探索与创新。所以,高校必须与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共同改革,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美好未来。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策略

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众多问题亟须解决,所以必须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进行分类培养

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联合招生,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有助于保障双方权益;通过协同合作,双方进行共同管理,能够保障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分类培养,根据不同专业技术要求,对不同岗位人才进行不同的专业技术教育与实践培训。例如,根据校企合作要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招收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如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如七匹狼服饰公司等鞋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开展双导师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师傅,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而对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与泉州伯爵婚纱摄影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年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以学校为主体,之后让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技能,获取实践经验。

(二)展开校企共同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不仅是学生,也是学徒,是企业未来的员工,所以进行顶岗实习时,他们享有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并且要遵守企业规章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技能進行考核。在学校中,学徒也是学生,具有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应当遵守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学校要求考评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进行全面综合的客观评价,提高学徒质量,促使现代学徒制度持续发展。

(三)加强产教融合,进行双证融通

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通过分类管理,培养技术型人才,有助于解决企业转型与升级期人才选拔以及培育等各类问题。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技术课程,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进行人才教育。通过考评与考核,能够为企业培育出专业技术过硬、企业留得住的高能型人才。进行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对于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可以颁发相应的毕业学历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融通,保证学生学业有成,学徒技能有成。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也能够安心上岗,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優化工学交替与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教学导师提供的岗位需求,经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定,进行专业设置,通过层层分解,确定人才应具有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组织教学人员,根据教学规律,将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分析总结,组成教学模块,制订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在三年内将专业课程全部修改一次,对常规临时与短期的进行及时修改,跟上时代与技术发展步伐。通过科学安排,组织课程内容,能够体现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校内一体化教育。而且,专业实训室培训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在开展项目化课程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也应当重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加强课程改革创新,以校企协同合作为主进行分类培养,通过共同参与管理和共同评价,实现学生多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静慧,关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研究——基于2004-2014年公开文献的数据分析[J].职教论坛,2015,(25).

[2]汤霓.现代学徒制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3]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4]叶爱英,徐瑾,李智利.本土化学徒制之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5]傅文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度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5,(04).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as also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all walks of life.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 makes the labor production faster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work. Modern technical workers practice professional skills in variou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actice training through modern apprenticeship,which can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book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reflect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vide more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talent training mode;reform and innovation;practice explor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