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6-8 20:56:39      点击:

常林瑞 陈军 闫冬春

摘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建设课程学习网站、改革考核方式等手段,对《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虾蟹类增养殖学;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108-02

《虾蟹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原理和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科研、养殖生产服务[1]。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虾蟹产量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应用性课程《虾蟹类增养殖学》的教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发展,无疑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本课程组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一、完善教学内容

本门课选用的教材是王克行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其中第一章为虾蟹生物学知识,它是进行虾蟹繁育和养成的基础。本章为学生增加了虾蟹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如虾蟹类消化生理、内分泌、免疫、渗透压调节、神经整合、精子的保存及活力鉴定等,便于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开阔知识面,为在该领域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另外,本教材介绍了15种经济虾蟹类的养殖方法,但在授课内容上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重点选取了山东乃至全国大量养殖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进行讲解,对于其他养殖品种的内容予以删减。对这些代表种类,讲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这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苗种生产、人工养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还增加了这些品种的疾病防治、国内外养殖概况、最新的市场讯息、最近发展起来的增养殖新技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等。通过授课,使学生除了掌握这些经济虾蟹的增养殖基本原理外,还从宏观上了解到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养殖前景,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养殖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教材编写年代的限制,占对虾养殖产量90%以上凡纳滨对虾以及近年风靡全国的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增养殖技术在本教材中没有涉及,课程组老师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的资料,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讲义,使学生及时掌握将这两种虾类的增养殖基本流程、繁育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增养殖技术等,为毕业后从事该品种养殖的同学提供了必需的知识储备。

二、不斷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收转变为“主动式”探索[2],因此课程组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根据前几年教学效果的反思,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单纯依靠PPT课件,将知识点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只是充当文字的复制机,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虾蟹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网络上有大量的视频,另外本专业同学参加生产实习还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教师在上课前有选择地截取一些视频,在理论知识讲授完,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热点问题讨论法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新的增养殖理论和技术,如虾蟹类的免疫学与疾病防治、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虾蟹新品种的培育、循环水养殖、生物絮团的应用等,虽然教材内没有出现相关的内容,但这些技术却是新世纪水产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师需将这些新的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的知识及时充实到教学活动中。授课时采用讨论法教学带动所有同学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小组安排一个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大家适时进行课堂讨论。对于课下准备充分,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的小组和同学,大幅度增加平时表现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资料归纳整理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增加学生试讲

在将育苗和养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讲完后,对于不同虾蟹的分述内容授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素材、准备讲稿、制作PPT,然后从每小组随机挑选一名代表上台试讲。学生演示后,先由其他组学生来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评论知识要点是否讲解清晰,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通过试讲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制作PPT讲稿、登台做报告的能力,同时还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增长,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达到了良好互动的目标。

(四)增加实验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课程有关育苗和养成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进行,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开设实验课。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实验课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如虾蟹类浸制标本的制作、虾类与蟹类外形观察比较、虾类与蟹类内部结构解剖、常见虾蟹的分类等。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将理论教学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补充,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综合分析问题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五)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网络

在每一章授课完成后,让学生制作本章的思维导图,特别是育苗和养成的流程图,使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也懂得了由点到面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便于学生进行系统地复习。

三、建设课程网站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应该针对性地建设课程网站,网站包括以下栏目:课程简介、授课录像、课程PDF、教学资料、互动栏目等。尤其是互动栏目,根据讲课内容设置相应作业或检测题目,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可隨时检测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随机从习题库内组题进行章节或期中考察,便于学生做好知识巩固和复习。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登录课程网站在论坛及时向教师提问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可见,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强化考核方法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求考试方法的改革与之同步进行[3]。因此,课程组将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期末考试的方式以及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课堂发言、试讲、论坛交流实行等级制,授课教师一定要有责任心,把学生的表现评分详细地登记入平时成绩记录表。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在考核内容上增加综合分析题的比例,占总分的40%左右。经过两种方式的考核,在综合评价学生总成绩时,平时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总评中所占比例64%,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考前突击,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问题的出现。

五、成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知识体系日趋科学、合理,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优化,课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修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口头表达、写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创新思维等能力。今后,本课程组成员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水产养殖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孙云.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04-205.

[3]徐晶.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11-11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