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校内外专业评估的特点和启示
肖永利 孟兰芳
摘要:高校校内外专业评估对于改进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日本高校校内外专业评估的特点,为我国高校构建校内外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常态化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充实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专业评估;教学质量保障;自我检查和评估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215-02
自从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到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扩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速度过快,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美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被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认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8月开始实施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工作。但是,作为基于“结果”而非“过程”的评估,出现了许多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建设过程的应付评估现象,导致无法通过校外评估发现高校发展中的不足,未能达到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仅仅依靠外部评估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自主实施的内部教学评估这种自检方式,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监督落实,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作为评审的重要一级指标,受到了各高校前所未有的关注[2]。专业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往往也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因此,各高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就把专业评估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日本高校校内外专业评估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在迎接外部专业评估乃至院校综合性评估,设计科学的校内外专业评估指标,充实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日本于2009年高校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于受到少子化的影响,出现了只要愿意就能入学的“大学全入”现象。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和情报通信技术的进步,促使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就业环境也不再安定,高校所处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强化教育质量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日本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以学校教育法的形式,规定所有高校都要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并接受经过国家认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校外评估[4]。
一、日本高校评估的特点
1.日本高校校内外评估是专业评估。日本评估机构在校外评估中更多地关注对学生成绩、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和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通过学科和专业的评估实现高校内涵发展[5]。“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与高校外部专业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技术方面通常是一致的,这是由“专业”的共性决定的。[6]”可以看出,日本高校校内外评估主要是指专业评估。日本高校校外评估以提高高校教育研究质量、对高校改革进行持续支援为目标,通过对高校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一方面使高校接受社会的监督,增强自身质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使高校根据评估结果实现自我改进,逐步建立起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2.重视院校PDCA质量管理循环。日本高校校外专业评估重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营,尊重高校自身为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做出的努力,认可高校努力改进和改革的自律行为。其校外专业评估有3个特点:第一,对各学院在开展和实施专业评估的效果进行诊断时,重视学院内部的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第二,重视高校是否有常设的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组织,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构建并有效发挥作用;第三,重视全校教育教学推进组织的PDCA循环和各学院的PDCA循环是否实现有效联动,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高校校外专业评估高度重视高校校内专业评估的自我诊断改进机制,明确了由高校主导实施的校内专业评估并不是为了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现状,而是为了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发现学校和学院在教学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改进,从中总结出成果并把其有效运用于新计划的制定中。
3.关注学生产出性。日本高校校外专业评估指标中,一级指标有教育研究组织、学习成果、教育课程、学生招生、教师和教师组织、学生支援、教育研究环境、社会合作和社会贡献,其中学位授予标准(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亚历山大·奥斯汀认为,评估学生学习结果必须了解成果、输入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构建的“投入—环境—产出”评估模型说明:知道学生达到什么结果只是评估的一部分,而关于学生起点的信息和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背景,要使用成果评估的结果来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困难的。[7]以招生时要求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为投入,以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内容、安排和课程实施为环境,达到学校授予学位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产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产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体系设置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达到通过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日本大学校内外专业评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借鉴
1.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常态化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并把其结果有效运用于改进学校教学现状、促进高校自我改革中。校内专业评估是大学综合性评估和校外专业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学院内各专业通过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估,诊断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学校以各专业提交的自我检查和评估报告为基础实施专业评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支援。通过使学院和学校二元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运转和有效联动,使大学的教育研究质量持续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
2.设定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校内专业评估指标。根据招生时要求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入口),在就读期间接受学校体系的课程教学、专业培养和实践等教育活动(环境)后,达到学校授予学位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出口),将学生入学前后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态度、情感和观念等进行比较,根据其发展变化判断出学习“增值”,这种“增值”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评估指标可以通过对专业的学生升学率、就业率、资格取得,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水平等进行定量分析评估。此外,对学习成果评估时,不仅要评估在校生在学期间的表现,也要对毕业生对于学校学习生活的满足度、用人单位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认可度等进行追踪调查、分析、评估和改进。
3.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常态化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实现高校内涵发展。常态化实施校内专业评估,需要大学管理者、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大學成员对专业评估的价值和作用达成共识。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学研究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建设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源的获取和社会形象的塑造。可以想象,今后高校在获取生源上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常态化实施校内专业评估、持续改进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玉琼,万明霞,戴立益.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2]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夏天阳.各国高等教育评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江原武一.日本における大学評価の進展[J].立命館高等教育研究,2007,(9).
[5]夏季亭,帅相志,宋伯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与改革趋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何玲.普通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7]黄海涛.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3,(4).
Abstract:The specialty evalua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nstruct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This paper selects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specialty evaluation as case study,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construct special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ement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Key words:specialty evaluation;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self evalu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珠心算地方课程开发建设的思考 2019/2/28
- 下一篇:合成革专业实践与本科教学的联系与促进 20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