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劝退”学困生与教育公平相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4 12:59:07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4-01

  一、造成“学困生”被劝退现象的原因

  “学困生”被劝退现象频繁出现,肯定有其出现的原因,对这些原因加以深刻的分析,对于杜绝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反思作用。因此,我们要加以明确。

  1.学校及老师过分关注成绩,严重忽视学生的权利

  很多时候,学校及老师都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未能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性因素去考虑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只是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这样,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的可能性被抹杀。同时,一旦学生被劝退,必然是严重忽视学生受教育权的结果。

  2.家长的努力不够,导致学生被劝退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在学校学习,并不代表家长的地位一落千丈,毕竟,作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然而,很多家长习惯性的认为学校是提升学生成绩的阵营,而严重忽略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最终,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严重缺席,子女因成绩不佳被劝退时家长的努力非常无力,家长对子女被劝退的做法也显得极其无奈。

  3.学生自身原因,造成被劝退现象发生

  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严重忽略了家长的辛苦,忽略了学习这个人生转折平台的作用。一旦因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不好被劝退时,才真正心慌马乱,此时家长的努力也是白费。甚至有些学生对被劝退持有不在乎的态度,显得很麻木。

  二、“劝退”学困生与教育公平相悖

  “学困生”被劝退现象无疑打破了我国教育的公平理念,对学生来说破坏其发展前途,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降低了其社会地位,对宪法法律及教育宗旨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1.“劝退”学困生打破了家长最为美好的愿望

  作为家长,希望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真正的能力,不说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即可。可见,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有着最为美好的愿望,希望子女尽可能多的学习文化知识,哪怕自身能力有限,多认识些字对学生的成长生活都有好处,这些观点基本上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共识。然而,“劝退”学困生无疑像冷水一样浇灭了家长的美好愿望,让这些愿望清零。因此,在学校和老师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并不单单涉及到学生的前途和未来,也波及到家长的心理情绪,而家长往往对学校的这种做法颇感无奈。

  2.“劝退”学困生损害了学生最为基本的权利

  在教育权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单位都不得剥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尽管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但他们在校学习的受教育权是法定的权利,不是任何人和单位可以随意剥夺的,学校只因学生的成绩差将其劝退的做法很明显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这是对宪法法律的明显挑战,甚至是一种无视宪法法律的行为。因此,从权利基础作为出发点看,这种劝退“学困生”的现象不合法不合规,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亵渎。

  3.“劝退”学困生背离了最为朴实的教育宗旨

  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是说,在受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放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就是要做到教育公平,一个学生都不能落下,要平等的接受教育,颇有《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感觉。然而,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时,很自然的萌生了劝退的想法,他们光顾考虑升学率,而忽略了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最终,老师的园丁形象大大受损,其过分看中升学率,而劝退“学困生”的想法和做法也与我国教育宗旨背离得越来越远。

  4.“劝退”学困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

  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这股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更不能忽略。在校接受教育,就是通过优质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引??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能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巩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宗旨的贯彻落实。然而,将学生简单的劝退,德育教育的本质和力量就无从体现和发挥,德育教育的长远目标就会出现纰漏。最终,很多学生就会因缺乏德育的熏陶,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侵蚀。

  三、结语

  受教育权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单位都无权剥夺,因此,“学困生”被劝退的现象是一种畸形现象,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必须时刻反思,客观定位学校及老师的职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审时度势,理性对待学生,坚决杜绝劝退“学困生”现象的出现,充分保障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权不被侵犯。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