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尖子”造就精英
卢伟明
【摘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每个时代的教育科学理论特色,都不可避免地要研究教育的当代价值观念。今时今日,中国已经步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的各个工作领域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校园,特别是高中校园,作为为大学输送莘莘学子,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基地,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要响应时代的呼声。
【关键词】妥善选拔 品德教育 学习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94-02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来,对待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我都因材施教。而对于如何培养出能力过人,成绩卓越,品质优秀的“尖子生”我更是倾注了许多心血。尤其在今天,大学大范围扩招,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升入高等学府的大好形势下,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升入怎样一所大学,今后如何面对来自各方面压力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尖子”,造就精英的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尖子”,我们也希望“尖子生”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勇夺尖峰。所以这几年来,在精英学子的培养上本人也摸索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一些规律、方法,也希望给同仁们一点点借鉴。
一、尖子生的妥善选拔
一个班级,从刚开始形成,就会通过考试产生名词的排序,按照人之常情,就会认为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为尖子生,其实,按照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一时的名次非常的不稳定,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成绩不断的跌宕起伏。所以,我们对尖子生的认识不但要看到他在现阶段的闪光点,更要看到他未来的潜能和发展。有的金子已经闪闪发光,有的金子仍埋没在泥土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勇于发现,去热衷寻宝,这样才不至于埋没人才。
二、尖子生的品德教育
广义的尖子生,应该是指那些在思想,学习,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具有国人之处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平直,较高的智商和很强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这样,他们较之其他同学自然成绩更优秀,思想觉悟也更高。可是现实中呢,因为某些功利化的引导,老师和家长可能更多的会在乎学生的成绩,并且把成绩作为学生“尖不尖”的唯一标准,这样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尖子生往往丢失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例如孝顺父母,理想远大,意志坚强,助人为乐等,甚至在思想道德上也有很大缺欠。这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紧要的方面,都是他们人生旅途的定时炸弹,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风雨往往不期而至,很少有学生可以永远一帆风顺,趾高气昂。这个时候,缺少了优秀品质的“尖子生”就有很大的可能变得消极、颓废,甚至一蹶不振。
三、尖子生学习素质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習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刚进入高中开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务之急。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有巨大的力量,在无形中时时刻刻引领你在这个轨道上运行。那么,如果是好的习惯,现在,以后都受益无穷,如果是不好的习惯,也可能会受害一生。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和人的身心成长规律,身心变化规律,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相应。这样才能在时间精力的付出之后得到预期的回报,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可能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之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他对对各科学习有了兴趣,离开我们老师的监督,他也会自动自发的学习、钻研。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长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从而让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重要性,这样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他们会自觉的克服自己的缺点,从和同学的相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所以必须先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深夜伏案用功法,因为高中生高效学习时间大约只能持续50分钟。长期晚睡只能使学习效率下降。所以,我要求高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会控制适宜的学习时间,并保证八小时睡眠。
综上所述,是我从教多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当然,再多的经验积累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永远的在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我深深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所以,我永远要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在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道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过往的成绩,师生的肯定不会让我骄傲,这些都在提醒我,鞭策我应该更加的努力,为祖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精、尖人才人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如何做好一名高校班导师 2019/4/23
-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