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心理课堂中分组讨论有效性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6 14:56:03      点击:

黄太梅

【摘要】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中一直倡导着一种PLA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持人或组织者。那么就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变化,领悟活动中的意义。那么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以及活动后小组讨论升华是避不可少的。因为分组讨论有助于强化团体成员的互动,突破全班讲授的模式,发挥价值澄清和多元互动的功能。

【关键词】PLA教学模式 心理活动课 分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02-02

一、发现问题

在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同样是分组讨论,却常常出现不同的效果。最近学校来了一批心理系的实习生,连续听了一个多月的心理課,发现她们很多课都在走分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模式,但却只有极少极少的课是讨论的比较深入,小组交流较透彻的,其它要么方向与主题不一致、要么就是在设置问题时不够缜密让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无所事事、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调侃现象。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课堂里乱哄哄,有时有些组讨论的非常激烈,而有些组却出现冷场的现象。

二、分析原因

首先,这可能是实习心理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操作规范,从而造成了心理活动课活动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活动效果差。

但联想到自己在上团体辅导课时,有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同是小组讨论,有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有时却让人感觉是在浪费了教学时间呢?在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实践后,我得出分组讨论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讨论问题设置不合理。第二,小组在活动室内整体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第三,班级成员自己组合小组,没有进行重新组合。第四,小组内活动规则不明确,小组活动混乱。第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没有统筹兼顾所有的小组。第六,讨论的时机和引导不足等。

三、解决措施

分组讨论该怎样设置安排才是高效的呢?本人结合8年多的上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经验及分组讨论的教育心得,认为心理辅导课中的讨论环节应该这样开展:

1.课前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现在许多心理课存在一个现象:轰轰烈烈的一个活动,草草率率的一个问题,冷冷清清的一个讨论,囫囵吐枣的一个总结。而所有的问题根源出在讨论问题的设计上。心理课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因此,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什么问题适合讨论,心理课讨论的一般是开放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存在困惑的问题,通过情景展现,案例分析或者解决方法的探讨,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其次,要明确通过讨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预设通过讨论可以达到的效果。在这里以我听到的一节心理活动课《学会倾听》为例:学生在做了一个传话接龙活动后,原本的一句话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心理老师竟然抛出一个讨论问题:谈谈你在游戏中的经验与感想!这个问题一时让学生无话可说,于是出现了冷场,好好的一个活动后没得到升华,学生体验不深刻。所以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问题要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应该从简到繁,环环相扣,问题不宜多,以便深入展开;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三是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就如刚才《学会倾听》中传话接龙后的问题设置可以改为:在刚才的传话接龙中,你们组为什么从前传到后出现那么大的误差?是什么环节出错了?讨论一下:我们在日常的交谈倾听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这个活动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2.讨论前合理安排讨论的成员。

心理课讨论的成员安排对讨论的氛围与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小组的数量,小组的成员数以及在活动室的布置。

(1)一个班级的小组数量。一个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的位置如何进行布局,这些都会影响分组讨论的效果。因此,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首先要根据班级和活动室(上课地点)的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数量,并进行统筹布局。一般情况下将全班分为4到6个组,每个小组6到10人,小组不能太多,以便控制课堂秩序与纪律。

(2)组间布局。如果在活动室上课,小组位置如何布局呢?首先,要考虑小组之间不能太近,尽力拉开各小组之间的距离。其次,所有小组在活动室内最好组成一个整体,一般组成马蹄形或半椭圆形整体,中间留出适当的空地。整个布局要考虑到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小组的情况,每个小组都可以和教师对话,中间没有其他小组的阻断。但我校大部分心课都是在教室上的,所以在上课时我会让第一排学生面向后坐,中间的学生侧坐形成一个小组;三人或四人并排坐的班级以前后两排为一组,前排学生面向后坐组成一个小组;多出来的学生随机插入就近的小组。

(3)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安排。在安排人员时,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中男生与女生,外向与内向学生,学优生与潜力生等要均衡。在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的心理教师没有规定分组的要求而让学生自由组合,常常出现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坐在同一个小组内,另外还常常出现男女生分组而坐的情况。这样的小组常常趋于同质,不利于学生拓展思路,而且小组讨论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讲一些他们都喜欢的话题,既不利于小组成员更好地投入活动课的主题中,又不利于课堂纪律管理,容易出现课堂纪律差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的缺点,增加小组成员与班级其他成员接触交往的机会、扩大学生人际交往面、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常常采用课前教师安排分组或课堂上随机分组的形式。

我的做法是第一次上课前采用报数的形式从1报到6或8,然后报到相同的数字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再根据他们刚才所报数字对他们小组进行编号,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个组长,负责主持和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总,同时负责本小组的纪律以及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并且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组名,以增加组内的凝聚力。在第一次分好组后,我基本上以后不会再做出什么变动,除非一些特殊课的需要我才会重新打乱分组。另外,为了避免学生自己调换,制定对自己调换位子或不按规定到指定位子的成员的惩罚措施,如表演节目、打扫活动室等。

心理课如果在教室里进行,不便重新打乱座位分组,那么可以遵循就“就近原则”,以两列的前后3-4排为一个小组。

3.讨论前要规范讨论的要求。

以前在心理课讨论环节时经常会经历这样的场面:嘻嘻哈哈,相互打闹,相互捉弄,甚至是在课堂上随意走动而有的学生却在坐在那里无动于衷,显得很迷茫等。在和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师探讨这个问题交流经验以及自己摸索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在讨论前规范讨论的要求。

我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在呈现问题之前,先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停顿几秒钟,并且扫视全班,提高学生对规范以及问题的重视。然后呈现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仔细的看问题,认真思考讨论。同时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小声,不要大声说笑,以免干扰其他小组,并且要注意课堂秩序。还有,为了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要适当给予一定的“奖惩”措施。比如,对讨论的比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对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表演个小节目。这个办法在实施中比较有效,提高了小组讨论的纪律和秩序。

4.在讨论过程中,要全力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并且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

一个有质量的讨论应该在是在开放的,自由的,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并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就要求心理老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设一个有吸引力或者非常贴近学生感受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那么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而不是为了讨论而生硬的讨论了。再者,心理老师要时刻记住:在心理课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不过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要控制讨论的声音的大小,声音太大会感觉乱哄哄的,并且会相互影响。

在讨论中,老师可以在组与组之间适当的走动,听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因为心理上的言论自由与思维的发散性,很容易让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各组讨论的内容不一,课堂就会如一盘散沙,严重消弱讨论的实效性。所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积极在各组之间走动,若发现学生走题跑题,及时告知各组,及时拉回主题,并告知各组的组长,让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领导小组成员在主题范围内讨论,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另外,在走动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小组内沉默寡言、内向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不敢或者不善表达而被大家所忽视遗忘,会去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就会及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建議大家听听他的看法和意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这样不仅做到了全员参与,而且增加了师生互动,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此外,在讨论过中有些组与组之间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可能会造成相互攻击和谩骂,那么教师要及时阻止这种现象,并做好安抚工作。

5.讨论的时间与时机是决定讨论成效的关键。

讨论的时机很重要,它决定了讨论的成败。时机恰当,那它能成为课堂的最好的推动力,很好的促进师生的互动,达到体验教学的目的。若不好,就会让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般来说,讨论不应该置于开头的暖身活动或者是结尾部分,因为这两个部分都比较简单,难以展开。那么我一般的做法是:把讨论设置在主题活动中,主题活动是一堂心理课的核心部分,那么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讨论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那么在通过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身处该体验中时再展开讨论,效果会更好。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要掌控好,一般8分钟左右。时间太短,学生对主题理解不透彻,讨论太仓促,很难深入;时间太长,学生可能会出现讨论完后无所事事,出现聊天或做别的事情的现象,反而把一节紧凑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那么具体该给学生多少时间讨论,需要心理老师依据问题以及课堂氛围来决定。

6.客观的对待讨论的结果并及时处理好在发言过程中发生的冲突。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对讨论问题的观点也不一样,所以学生发言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出乎意料的结论。心理课的要求是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想法,所以在对待这些结果时不能给予斥责与否定。同时要处理好突发的状况,例如,其他组同学不赞同发言结果所给予的挖苦、讽刺或者起哄嘲笑等。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打击、会产生挫败感,课堂氛围也会受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一般都会站在客观的角度,肯定各组做的好的地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明显的错误或者认知偏差给予及时纠正,只有多肯定多鼓励,学生才会畅所欲言,言之不尽,心理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存在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的问题:如在分组过程中拒绝教师的安排,在讨论或者发言中有些同学用推诿或沉默来应对,采用一些奖惩措施也没什么效果;再者就是在讨论过程中总是难控制课堂纪律的问题,不管讨论效果的好坏,总是感觉课堂乱哄哄的,还有如果对小组讨论规则不着重强调,小组讨论就很难再进行下去。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如果认真的去组织这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是可以“释放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的”,让我们的课堂更活泼,更有收益。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