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震宇 刘阁
【摘要】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等特点。本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学生和该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得出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并且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45-01
1.前言
机械原理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涵盖范围广,实践性强,对以后学生走向科研或者工作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原理主要是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这就要求该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但目前该课实践教学较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以至于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程的探索和研究非常重要。
2.机械原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课程忽视
很多老师把时间基本都花费在备课或者做PPT上面,很少的时间用在设计实践课上。学生、老师对实践课不重视。另外一个就是在讲课的时候不把上课学习的知识和现场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机构的自由度时,就应该讲一些为什么要学习及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学习机构的自由度对我们的现场实践有什么作用。如果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一下,自由度数目和原始驱动力数目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分别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会提高,还有利于他们运用到实践当中。
2.2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再加上本门课程的知识较多,较难懂。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好好听,老师没有兴趣讲等。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降低学习效率。
2.3 缺乏实践性,学习的目的性
本门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对现场了解也比较少,甚至没有了解。只听课堂上的知识,很难与实践联系起来,难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什么地方,缺乏目的性。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很低,并且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性。
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3.1 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上课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等。
就目前普通高校机械原理这门课程的学时来说较少,一般只有60个学时。以至于实验与实践课时更少,一般只有4-6个学时。这门课程是和实践相关性很强的,需要对上课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一次实验课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步骤去做,还没来得及去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就下课了。所以实验课时较少,应该多加实验课时。有条件的话,理论课学完之后进行一次工厂实践学习,对整本书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实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机械原理这门课,学习这门课对实践的帮助在哪里。这样不仅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实践,而且也会增加学生的创新性。
3.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要多采用教学录像片与课本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讲实验部分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大家先看教学录像片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下一步的讲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讲。让学生一下就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在现场是用在什么地方的。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3.3 理论运用于实践
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最好带学生去相关工厂进行一次参观实习。让学生对上课时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践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例如在现场看到内燃机的时候,就会想这和机械原理里面的哪一章节有联系呢?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曲柄滑块机构及机构的自由度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一次自己想要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通过这样的参观实习,让他们知道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这样不仅会增加他们学校的兴趣与积极性,还会增加他们的创新性。同时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4.结束语
本文从实验课程、教學方式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三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机械类专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电子教育, 2006, (02): 48-51.
[2]梅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J].纺织教育, 2002 (4): 26.
[3]黄九思.教育创新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J].中国高等研究,2003(4) : 77-7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高职眼视光技术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5/8
- 下一篇: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2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