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逃课的主观动因及思想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28-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曾对弥补公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民办教育功利性的特点,其招收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差,个性突出,而其管理手段又相对严厉。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越来越困难,一些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大学生逃课行为,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正常化、公开化的行为,逐步发展成一个群体行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
一、独立学院学生逃课现状
虽然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管理干部轮流查课,并每周一公布考勤周报。任课教师、辅导员上课点名、学委定期汇报出勤情况、严禁请消假、考勤与期末成绩或评优挂钩、上课时间检查宿舍等等。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新问题出现。
1.高逃课率,恶性逃课现象严重。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读书无用思想蔓延,逃课传染,成为群体行为。逃课、代课、帮答“到”,这些在独立学院里成为司空见惯的秘密行为。
据了解网上的代课群异常火爆,一节课收费至少15元,需要代课的同学将学校、课程名称、上课地点和时间发布在群里,然后私下进行交易。兼职代课、花钱雇人上课在独立学院已成为一件平常事。
2.选择性逃课、隐性逃课严重。对于英语、政治等公共科目,在任课教师管理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能逃则逃。其次,因为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便于学生逃课。而对于专业课,逃课的情况相对好些,但是隐性逃课严重。很多同学迫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压力,身在课堂,但是上课睡觉、玩手机等隐性逃课行为严重。
3.迟到早退严重,对待逃课态度淡然。 高年级迟到早退现象更加严重,在我带的四个班级中,都存在迟到早退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此现象越加严重。大一平均迟到5到10钟。大二期间,通过近一个月观察,迟到人数在三分之一左右,平均迟到要15分钟以上。如果是连上四节的课程,甚至迟到半小时以上。而且,普遍表现出对逃课、迟到的淡然态度。
二、独立学院学生逃课的主观动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与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等外部环境有重要关系。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人认为学生自身的主观心理动因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1.学习倦怠心理
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三本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一直缺乏信心。因此,通常对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低,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同时,三本学校考试制度松散,课业要求不高,考试作弊成功率高。对于学习更加倦怠,行为习惯更加懒散。此外,基于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的不认可,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无法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不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出现逃课现象。
2.从众、侥幸心理
从众是人类在真实或想象状态下基于群体影响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心态。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加上独立学院学生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容易动摇,所以极易出现侥幸从众心理而逃课的现象。 其心理运行机制可归纳为: 学生几次没有上课,辅导员未发现,任课教师没有考评,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心存侥幸。逃课的自由快感与上课单调枯燥形成强烈对比,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并不在乎。经常逃课,辅导员管制,学生控制逃课数量。他人偶尔不想去上课,心理上受到他人影响,再次逃课。从而,陷入侥幸心理与感觉性正强化导致的恶性循环。
3.认同感缺失
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同感越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也就越高。心理学家在研究内部动机时发现,当个体没有对失败的担忧,且认定自己所学的东西具有意义,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帮助时会自发地投入较高的热情。由于独立学院管理制度较为严格,缺少学术自由的氛围以及硬件资源与教师资源与普高校存在差距,学习氛围不浓厚。加上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不认可的外部环境,学生对学校不认同、对老师不认可,来到独立学院,通常心有不甘,无法调节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出现大规模厌校情绪,逃避现实、消极对抗,从而导致逃课行为。
4.满足自身需求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有层次性的,是一个连续的系统,不同的需要呈金字塔状排列,由下到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且在这些需要中,只有下层的需要满足以后,上层的需要才会出现,而一旦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则这一层次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元的,在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逃课学生中也有很多学生明确目标,然而当求知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而课堂所学知识无法再满足其更高的心理需要时,便会选择利用上课时间去创业、兼职或者做他们认为更为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是市场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选择的结果。
三、思想教育引导策略分析
逃课现象深刻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在学校健全教学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同时,辅导员积极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也是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学习的动机
学生逃课,大部分折射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律和自制能力。因此,解决独立学院学生逃课问题,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改变不理性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确面对挫折,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以寻找自我的目标、方向。进而对大学生的角色做积极的、正向的扮演,提高自我学习的动机水平。
2.谈心谈话,对症下药
学生逃课心理动因较为复杂,不应该一刀切,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应该常常和学生谈心,从他们的内心世界出发,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尊重学生自身需求,转变他们的不正确的认知,从而改善其行为。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一定要经常学习和思考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用爱和锐利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把问题认识清楚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归因,从而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否则,归因错误,结果肯定是令人失望,有时甚至是危险的。
3.促进家长参与,拓展家庭功能
经常性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从而实现在正常家庭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家庭的功能。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解决大学生逃课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能绕开家庭因素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逃课学生的生长环境,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其逃课的真实原因。其次,与家长形成合力,将家庭的力量贯穿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产生联动效应。
4.以生为本,加强人性化管理
学生本位思想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人的地位,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具体来说,在学生管理中应该坚持教育引导与加强关心服务相结合,坚持规范管理与尊重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精神养育和人文环境建设的结合,坚持完善人格与心理素质提升相结合,切实转变高校的德育观念。
作为辅导员应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尊重不同层次学生逃课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以班级为家,以老师为友,共同营造团结奋进的班风。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要低一点,偏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惩罚并重的同时,更应强化奖励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逃课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应做到“以生为本”,正确归因,对症下药。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尊重,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逃课问题。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中职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探究 2018/3/11
-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201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