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95后本科生需求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2 21:47:39      点击:

王艳梅 丁爱贤 郭婷

摘要:在分析《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授课对象自身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即基于“95后”新生代大学生的需求调查,从满足该类群体共性需求的角度对《组织行为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力求实现学生需求、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三者间的动态匹配,促进学生群体更好地吸收并应用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95后”大学生需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动态匹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84-02

一、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它综合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一切与研究人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通常该门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学年,学生刚刚从高中校门迈入大学校园,缺少组织内的体验,对管理的情境缺少感性认识与直接体验,这种客观现状导致教师如果直接在管理的情境与假设下教授他们相关理论知识达不到理想的接受与吸收效果。另外,授课对象本身也呈现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比如,他们都是新生代的“95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1],而且互联网的普及导致“95后”是中国首批网络环境中长大的一代,对虚拟社交表现出独特的需求。种种客观现状使得面向新生代大学生的《组织行为学》教学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将现有的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同“95后”新生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普遍需求相结合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第二,如何能够开发出满足其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本文提出一种将“95后”大学生需求与《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知识相匹配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基于“95后”学生需求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设计

(一)开展“95后”大学生的需求调查

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建树。其中,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于1988年发表的《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对该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了较严谨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主要有6大类18种基本需要。该文对往后关于大学生需求的调查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续的许多研究都直接或间接采用了文章中所使用的黄氏量表[2-4]。例如,时建朴、王瑾于2005年发表的《关于当代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参考了黄希庭等人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该时期的大学生主要有21种基本需要(在黄希庭等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心理素质、求职三种需要)。

本文拟采用相同的需求调查方法,对“95后”大学生展开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具体环节主要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在以上21种需要的基础上编写封闭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是否有这21种需要以及需要的重要程度,最后附加除这21种需要外还有哪些需要及其重要程度的开放式问题。

2.对在校大学生(同时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关“95后”大学生在不同维度的需要信息。

3.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有关当今“95后”大学生需求的准确信息,包括需求的维度信息及不同维度下的具体需求表现。

(二)筛选与《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相关的基本需求

通过需求调查所得到的需求信息是当今时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期待与渴求的真实反应,但并不是调查所得到的所有需求都能单纯从《组织行为学》这一门课程中找到对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加以理解,有必要结合多位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多轮筛选,找出与本门课程高度关联的那些需求信息,力争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其得到满足或对那些需求的满足起到指导作用。

(三)实现学生需求、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三者间的匹配

1.建立理论知识与需求的匹配库。依据以上的需求调查和所筛选的与《组织行为学》课程相关的需求,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对教学课件进行合理地编排,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所关注的基本需求相匹配。理论知识与需求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式”听讲到“主动式”体验与反思的转变。例如,通过对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学生有A需求,而与A需求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理论知识1、理论知识2、理论知识3,那么,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的A需求为主线,将理论知识1、理论知识2、理论知识3融入A需求中,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或指导需求的满足,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2.建立教学方式与需求的匹配库。除了理论知识与需求的匹配,教学方式与需求的匹配也是实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理论知识与需求匹配的基础上,以适合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浅显,易于吸收,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例如,明确满足学生A需求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理论知识1、理论知识2、理论知识3,而理论知识1、理论知识2、理论知识3分别适合用管理游戏、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授,则采用与各理论知识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不同方式的呈现内容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相关,例如管理游戏可以为“红与黑”、情景模拟可以模拟学生会招新、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参加比赛的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等。此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要紧贴学生的学習生活,使他们不仅学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

3.动态建设匹配库。虽然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学生需求三者在一定时期是相互匹配的,但随着外部环境和授课对象的变化,这三者间的匹配可能达不到既定的效果,需要不断完善。此外,由于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只有经过不断探索与积累,才能使学生需求通过更恰当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学生需求、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三者间的匹配是动态的匹配,需要根据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补充,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建立三者间的匹配库,进而使得授课效果最佳。

三、结束语

需求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以满足学生共性需求为目标的教学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晓青.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J].文教资料,2014,(12).

[2]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求结构的调查[J].心理科学通讯,1988,(2):7-12.

[3]胡金连,周宏,董云川.现状、变迁与启示:我国近30年大学生需求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时建朴,王瑾.关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10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