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4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策略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4期
郑 敏,邵英杰,李东霞
(1.大连铁路卫生学校,辽宁 大连 116001;2.大连大学 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由此,学校教育一体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目前,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针对某一学段某一学科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比较多,但从整个学校教育全局考虑,对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序渐进性和有效衔接性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把课程思政放到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更少。本研究旨在梳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遵循学生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的规律,探索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思路,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施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新生的一门课程,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是一种顺应时代而生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倡导通过有意识地挖掘专业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和要素,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以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
(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达成课程目标
不同课程有其固有的课程目标,旨在拓展学生不同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不同的技能,在对教育对象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尽力让所有授课对象达成每节课的课程目标,进而达成每门课的课程目标。没有修订课程标准的课程,要在以原课程标准为指向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二)积极发掘德育资源,贯彻德育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提出了德育的内容与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是各级各类课程体系德育的大方向和总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们德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及具体实施策略,相关部门早有明文规定,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修正。最近的文件主要有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作为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体系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不仅要明确本阶段教育的德育目标,更要了解上一级及最终德育目标,实现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在目标与内容上的紧密衔接。任课教师要积极挖掘每门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
(三)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就是教育者(主体)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客体)的心理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心理问题是德育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增进教育者的德育工作能力,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学生态度及行为转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群体心理的影响、个性心理因素等,因此,对教育对象进行德育时,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兴趣、思维、情感、性格等多样化的个性心理采取恰当的方法,做到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考虑不同学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才能做到各学段紧密衔接,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大程度具体形象性;对道德有独立评价能力,但不善于评价自身,很难看出自身缺点,因而情境法和故事法是较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不一味听信书本、师长的教导,开始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经验独立认识事物;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社会情感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觉醒,但不稳定,因而案例法和榜样法对于他们效果很好。高中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某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思维敏锐,但具有片面性,容易偏激、热情、冲动;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容易出现种种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师长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因而讨论、辩论、演讲等方法更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自主探究欲,是他们普遍喜欢的教学方法。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出现很多困扰,如因环境改变导致的焦虑、退缩,因学业困难出现的抑郁、迷茫,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逃避、自负,因生活压力导致的自卑、虚荣,后期还可能会出现由于恋爱、就业导致的痛苦、绝望等。作为教师,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因而时事、质疑、问难、项目教学是较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其步入职场打下基础。
在对各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交际礼节,耐心真诚地表达、一视同仁地对待,顾及他们的敏感和自尊,在他们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
二、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案例
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能进一步完善理论。选取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思政一体化进行探索。
(一)小学课程思政案例
以小学数学《认识钟表》章节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小学数学课《认识钟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案例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红楼梦》章节导读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语文课《红楼梦》导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大学本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案例
以大学本科“中药学”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本科“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不同学段的衔接和呼应,还要注意实施方式的灵活多样、潜移默化,不要教条死板、牵强附会,不要牺牲掉本门课程应有的特色和基本的教学方式。
结语
教育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要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在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学中,仍存在培养目标种类繁多、课程体系较为庞大、专业课比重较大等很多问题。在进一步修订和细化各门课程标准之前,教师应按照原有课程标准,结合职业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落实,课程思政实施会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总之,课程思政要遵循教育一体化的规律,不同学科在贯彻德育目标时应统一方向,根据学情注重各学段的衔接呼应、相互配合,共同促成德育目标的最终达成。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杨玉玲,李伟,张莉,陈 2023/5/5
- 下一篇:孙妙平,万 辉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课程 20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