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6期·“互联网+”模式在“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6/12 13:54:1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李化云,舒志乐,刘 钢,赵明志

(西华大学 a.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b.应急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也实现了深度融合,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隧道工程”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能够培养出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因此,在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基于“互联网+”背景,充分应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使“隧道工程”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互联网+”模式在“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中应用价值探索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契合“互联网+”模式,凸显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理念,比如“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这些计划和理念无不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它更加凸显了在互联网模式的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应该注重高附加性、高素质性、高综合性等要求。因此,“隧道工程”课程的构建也应紧紧围绕这些理念与政策,注重在工程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构建的网络平台和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精湛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掌握与该课程、该专业相关的技能技巧,提升自身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让他们从事更为先进且更加具有前景的隧道工程工作。最终,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推进“隧道工程”课程的有效改革与发展。

二、“互联网+”模式在“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中应用策略探索

(一)借助互联网建设并完善教学资源库

1.增加建设投入比例,扩大用户覆盖范围。在“隧道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借助互联网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学校应该增加建设投入的比例,让其呈正比关系。使资源库在充足的投入支撑下,能够尽可能地完善与之相关的服务功能,最终覆盖更大的使用面积。首先,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以“互联网+”的思维正确看待当下的教育资源问题,结合院校自身的实践教学情况,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好的定位。合理规划教学资源库,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规划,拟定与之相关的预算方案。其次,学校应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资源需求情况,找准该专业课程在教学资源中的不足,然后在这一方面做扩大与延伸,增加资金的投入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最后,在满足教学资源供给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进一步优化系统服务性的功能,比如面向社会开发在线学习,让学生能够借此深入挖掘学习资源,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2.规范资源管理过程,优化教育共享渠道。学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构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要专注于整个资源的规范管理与运用。资源库的建立不能只是停留于普通的适用层面,还应该致力于满足本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学校可以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库框架系统,将其中的教学资源做进一步的分类与整理,使整个资源的管理更加清晰、精准,能够让学生在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通过细致的检索元素,得到更为精准的学习资源;其次,在收集并纳入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明确标准设置,要确保学生的需求与资源是相对应的,避免出现教学资源库与本专业学生需求不对接的情况;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共享功能,学校在建设资源库的时候,还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要不断增加教育板块,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适时反馈教学计划及资源库设计方案,便于学生展开高质量的资源查找工作,为后续资源库服务功能的完善提供参考数据依据。

3.强化统筹规划力度,切实贴合教育需求。受到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隧道工程的专业教育工作也迎来了阶段性的变化与创新。针对这一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设计,学校应从综合统筹的方向出发,做好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学生。首先,学校应对本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展开高质量的资源分布规划统筹,让教学资源的划分能够始终保持敏锐性与计划性,保证教学资源库的完整性与创新性;其次,学校应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发结果评价板块,将其用于衡量资源库在辅助教学方面的等级功能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逐渐完善教学资源库;最后,在开发教学资源库时,学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能动性,对整个隧道工程行业的政策作适时的了解,整合相关的政策与措施,落实课程管理。因此,在制定系统管理规范时,要充分考虑各项政策的要素,逐渐优化并丰富隧道工程行业的数据资源,将其作为后续资源库升级优化的参考依据。

4.拓展资源整合渠道,及时革新教学内容。隧道工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所以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也应作适时更新与创新。因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学校应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与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大胆吸纳一些先进的专业教育理论,放置在教学平台上,让学生结合这些理论展开自主实践与自主探究。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对接,利用互联网搭建对接渠道,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注入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最终让隧道工程的教学能够与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相契合。

(二)借助互联网积极应用视频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积极应用视频教学模式实施“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教师可以将复合式衬砌做成Flash动画,将外衬、土工布、防水层、内衬等不同的施作时间、施作过程在动画视频中一一展现,最终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够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还能够将晦涩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对“隧道工程”课程知识的学习更为简便、易懂,提升他们的学习效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视频教学模式。

1.借助互联网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学校可以和长期从事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企业进行合作,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收集影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观看,加深他们的实践认知。甚至可以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开视频讲座会,让学生受到先进思想的启发和感染。学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这些企业进行积极对接,将他们在实践中先进的设计、行业的新方向与热点问题引入整个课程教学,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2.借助互联网建立视频录像网络平台。学校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QQ群、微信群、公众号、微博超话等形式,收集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际工程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的完成与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

3.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呈现相关的典型案例视频资源,让学生结合视频资源展开共同研讨工作。使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探究过程中,能够与实践经验相融合,落实到实际的施工与设计中,完善他们的知识构建与运用过程。而学生则通过这样的实践分析过程,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出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更深层次地理解并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概念与原理,丰富他们的认知体系,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综合学习水平与专业素养得到综合、有效的发展。

(三)借助互联网积极落实产教融合模式

1.校企协同育人机制。(1)搭建“五位一体”“四级对接”运行机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教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加突出。它们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那么创新就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生产实践,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学校应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搭建“五位一体”“四级对接”的运行机制。学校可以成立由政府代表、学校代表、教育专家代表、企业代表、校友代表所组成的“五位一体”办学理事会,结合课程教学的计划,定期召开会议,对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咨询及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企业做进一步的落实,形成学校对接集团公司、院系对接分公司、教研组对接项目部、教师对接隧道工程技术人员的“四级对接”运行机制。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关系,最终助推该课程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2)探究、实践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学校以现代化的学徒制试点为依托,让校企之间联合实施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合作实践,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分工,构建校企之间“双主体”的育人机制。首先,可以签订学徒、学校、企业三方的合作协议。在这一协议中,明确各自的责任,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应该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权益。其次,校企之间可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隧道工程专业下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规格及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隧道工程”课程,让整个教学更加的具有现代化特征。最后,学校应该构建以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及综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校内学习—工学交替—企业学徒”的教学模式,并且在这一模式下,还应该实行“双导师”“双管理”及“双考核”制度,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践技能,最终提升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素养。

2.深化工学结合模式。(1)贯彻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点,按照产教融合理念,构建更加专业化的“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创新隧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最终借助产教融合来培养创新型人才。(2)产教融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应根据隧道工程的项目特点,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此为基准,增设相关的课程教学项目,使“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更加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总之,在“互联网+”模式背景下,整个课程的教学应落实产教融合。学校应和企业展开全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标准,甚至可以开发校本教材,结合产业的需求方向,制定“隧道工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认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施一体化平台教学,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真实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培养自己与“隧道工程”课程教学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落实到岗位实践中,最终立足于本专业的未来持续发展,升级产业融合,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展开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学校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核指导和评价,逐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目标,落实产教融合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带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应该着力于“隧道工程”课程的特征,明确“互联网+”技术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创新整个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形成更为积极的影响,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