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6 20:03:07      点击: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文章从五个方面探究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分别是围绕单元主题,明确教学重点;出示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出示课文内容导读,明确文章主要内容;聚焦重点,略读结合精读;适度拓展,衔接课内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单元主题

一、围绕单元主题,明确教学重点

人教版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主题,每个单元都有略读课文,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的主题与精读课文一致,略读课文作为本单元精读课文的拓展,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力求突破重难点与主题限制,如何在课堂上明确单元主题,成了略读课文课堂开始的重点,笔者的教学方法是从课堂开始直接出示提问,明确单元主题。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时可设置如下问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什么吗?生:父母的爱。师:父母的爱是深厚无私的,本节课我们继续这个高尚的主题,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再次感悟作家梁晓声母亲那份深沉与宽广的爱。这样的课堂导入,使学生很自然地明确课文主题,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在课堂阅读前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明确了本篇课文的主题,将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透彻,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得心应手。以上看似简单的一句导语,教师却可以把握本篇课文与本单元的主题,学生在自学默读的过程中就能直接掌握重点,从而围绕主题教学[1]。

二、出示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伊始,教师运用课件出示本篇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先前的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有了使用方法解决文章重难点的机会,产生阅读方法的迁移、应用,进一步养成语文核心素养。并且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最终做到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教授《最后一分钟》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歌颂香港回归的诗歌,诗歌中的每个文字都透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香港回归的无限憧憬。所以本文的重点在于如何从诗歌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真挚的爱国情怀。由于诗歌涉及旧中国的屈辱历史,小学生缺乏相关背景体验,所以教师先让学生以多种方法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提示:①通过查阅网络资料,你对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了解?②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课文中出现的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等生疏词语是什么意思?③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借助所查阅的资料,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在阅读提示中出示阅读文本,然后借助这些方法在这篇课文中进行阅读应用,这样就能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文本的学习步骤,提高课堂效率,较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明确文章的主题,顺利完成文本目标。同时,教师简短巧妙地将文本的主要内容渗透到提示语之中,明确略读课模式,提高略读课效率,使课堂教学紧锣密鼓地开展!

三、出示课文内容导读,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有一段导读,本段导读是略读课文的内容,又是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只要认真阅读本段文字,就能有效地明确本篇课文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借助导读的方法,以便学生阅读思考文章中的关键题目。此时的教师只需充当一位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及时反馈与总结课堂成果。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在学生阅读遇到难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教授《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青山在哪?忠骨是谁?为了理解课题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内容。教师出示课堂任务:①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②找出文中三则电报,思考课文主要内容;③找出毛泽东主席的人物描写的句子,做批注,谈感悟,体会情感。这篇课文通过细化毛泽东主席的语言行动,体现了一位慈父博大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子,又不能见孩子最后一面的苦痛,在字里行间中渗透得淋漓尽致,如何突破这份矛盾心理,先声夺人,成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先设计自读提示,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与线索,把握文章脉络与主要故事情节,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同时找出重点句子,画出关键词语,书写感受批注,在默读中思考文章内容与中心主题,在默读中解决问题,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读明确文章内容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四、聚焦重点,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虽然只有短暂的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也要丰富文章情感,升华文章主题,要突出重点,展现亮点。学生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不但要把握文章内容,还要在阅读实践中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课文重点,学会取舍,取重避轻,直奔主题,使教学事半功倍,腾出时间让学生更深地感悟文章主题[2]。教师课前应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应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这堂课的主要特点有: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也是学生与教师的心灵共振、情感共鸣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执教《难忘的一课》中,文中出现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教师应层层深入,明确其所处的三个阶段是读的重点,这句话则是朗读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时,教师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意。

五、适度拓展,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片段告白,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捕捉课文中能够体现人物心理挣扎的细节描写,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想象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的心理语言,从书写到朗读自己的文字,升华到感悟,将课堂推向高潮。例如,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引读“漫漫长夜,泪洒枕巾,毛泽东主席却毅然决然地决定将儿子的尸骨留在异国他乡,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似山般伟岸!……我仿佛听到了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喊着孩子的乳名,声音凄楚。……”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情感自然渗透。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他教具的运用,都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能挖掘出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会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情感催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

(二)辅助阅读,收集资料

小学高年级阶段,有一部分略读课文都是事物说明文,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科学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藏戏》这篇课文时,笔者想到大多数学生对地方戏剧一无所知,因此,在执教前,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有关藏戏的特点及西藏的地方文化,通过纪录片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搜集了介绍藏戏文化发展的视频,当学生看到旖旎秀丽的西藏风光、听到独具特色的藏戏唱腔,立刻就将学生带到文本中,对文本中的重点词汇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3]。通过这种方式丰富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广泛阅读,开拓视野

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略读课文一般对课堂教学都有拓展延伸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知识,整理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课本文章之后,还能通过课外的延展性阅读拓宽视野,从而达到广泛阅读的作用。例如,在学完《景阳冈》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提出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去阅读《水浒传》,感受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名著中其他几回精彩的篇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提升阅读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六、结语

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从课外推荐的阅读中去享受阅读的乐趣,体会阅读的精髓。让学生潜心人文,从阅读中拓宽视野,放飞想象力,认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究适合学生发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式,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吴亚西,张国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

作者:王玮 单位:福州市东升小学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