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分析
林春 字淑慧 赵璇 李旻玥 刘正杰
[摘 要]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一种新的职业选择,大学生创业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以云南农业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全国疫情最严峻时期成功创业的经历,剖析在创业初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为新农科建设下的“双万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新;案例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云南教育厅双万计划“生物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教高厅函〔2019〕46号);2020年度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组学与数据分析”(2020YJSYZKC06);2017年度云南农业大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改革(2017YAUJY007)
[作者简介] 林 春(1971—),女,广东阳江人,博士,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藜麦的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刘正杰(1984—),男,湖南常德人,博士,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042-04 [收稿日期] 2021-05-29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不断扩招,畢业生逐年增加。据报道,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870万,而2021年的毕业生将达到908万。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人数不断叠加,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难、“慢就业”“毕业即失业”现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他们在毕业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对口就业、考研和出国深造,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就业途径或模式。
目前,在本科教育阶段,各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黑龙江大学的创业创新课程已经被列为必修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学校也相应调整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设立了创业实践学分,以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积极投入社会服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了解专业实践应用课程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益处在于能通过亲身参与或体验创业过程,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战经验及动手能力,让知识学以致用。最诱人之处在于通过成功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茫然,甚至沮丧消沉。他们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常常忽略技术或产品的市场空间,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高校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实践教学内容涉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学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与实践,让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就了解社会,使之在进入社会后能快速融入,从而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学校延迟开学,改为网络授课,毕业生的招聘会也没有如期举行,改为网络招聘形式,这使得2020届的毕业生焦躁不安。而我校2016级生物技术班的张同学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自怨自艾。2020年4月,疫情逐渐稳定,全国大部分地区首先是中小学校恢复开学,但是大部分高校面临封闭式管理,学生无法自由出入,购置生活用品。张同学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动起了脑筋:怎么才能让这些学生足不出户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怎么才能打破传统的网购、配送方式?综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跟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水果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喜好,并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开始尝试给中学生配送新鲜水果。根据对学生水果需求的数据分析,他们咨询了营养师和防疫专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营养以及维生素需求,每天配送不同的品类组合,既能满足大家不同口味的需要,又能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想法成熟之后,张同学便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然而,疫情的严峻形势影响了前期资金的筹集在全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暂时关闭的情况下,他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采购的时候,由于对市场调研不够,又没有什么经验,从市场采购的水果不仅成本高,而且在贮藏的过程中满足不了新鲜度的要求。仅仅一个多星期,他便把几个同学积攒了大半年的积蓄赔了个精光。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分析了第一次失败的原因,开始从货源上动脑筋,向市场上的同行虚心请教,终于找到了符合自己需要的果农和第一手批发商。他利用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仅做到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保鲜,还把保鲜方法传授给批发商和果农,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货源价格也低于市场同行。他坚持多学多问,虚心请教,收起了年轻浮躁的心,哪怕是竞争者,都成了他学习的榜样。就这样,从开始创业到现在,他们不仅扭亏为盈,还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在他们配送的每一份水果中,都放了一颗很大的蓝莓,因为蓝莓中富含维生素C。就是这一颗蓝莓为他赢得了口碑,越来越多的学生找他们订购“每日水果”,订单不断增加,张同学的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助推了同学的就业。
一、创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一)发现商机:创业机会的把握
有人说,创业难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方向,可事实并非如此。疫情在全国蔓延,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最先发现商机的是社区/小区每日每户的生活必需品的订单配送。到校的很多学生在抱怨,学校的封闭管理让他们无法购置生活必需品。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看到这背后隐藏的商机,而张同学可以及时发现呢?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发现了商机。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的创新创业的机会不断涌现,大学生要想创业,第一步就是发现商机,然后敢想敢做地去实践,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自信:创业成功的助推器
张同学发现商机之后,他立刻采取行动,联系朋友和同学。他没有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这个不对口而感到迷茫;相反他十分自信,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做好。他有这样的自信力,确定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对创业者来说,自信就是创业的动力,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有相信自己,才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所以身为创业者,要对自己有信心。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要坚信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创业成功。
(三)团队:创业成功的关键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和完备的团队。大多数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只能通过兼职或者说服父母提供资金帮助,同时也会受到创业团队的限制。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困难的一面[3]。
张同学在创业初期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他和他的伙伴互相信任,会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创业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创业中最忌讳的就是刚愎自用。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且互相信任,是创业前期成功的关键。
(四)产品的特色和品质:创业成功的保障
创业初期往往是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90后的新生代大学生,他们的意识更超前,更注意常人在创业初期不会太关注的产品的特色和创新。不管别人点了多少种类的水果,张同学都会赠送一颗蓝莓,这颗小小的蓝莓是他们“每日水果”产品的特色和亮点,蕴含着创业初心。
现阶段,社会最关注的就是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张同学在水果配送中亲力亲为,挑选最优源头的水果产地,全程冷链,确保送到学生手上的水果是最新鲜的。在云南红河州,由于气候因素,水果种类特别丰富,有非常多的水果供应商。张同学逐家拜访,只为挑选出品质最好的水果。他提供的水果保证了新鲜率,购买过他的“每日水果”产品的人都赞不绝口。虽然市场越做越大,但他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品质标准甚至更好,因为他知道,只有良好的品质,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举措
创业实践能力是一种创造性和综合性的能力,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4]。“1+1+1”全程导师制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说就是一年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选定导师,成立研究小组,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开始动手学习实验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需要制作展板,每人都需要参加,依次序答辩,反映小组的实验成果,导师提出意见,指出不足之处。到一年级结束,还需要再进行结题答辩及撰写结题总结,反映一年的实验成果。通过课题小组独立自主组织实验的实施、展板制作、PPT制作、成果总结及分析不足等全过程的参与,可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年级再进行双向选择,喜欢搞科学研究、想继续原来课题的留在原来的实验室,也可以选择其他课题小组。二年级通过学生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独立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书,进行组织实施、结题汇报、研究经费管理使用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决策、组织、实施能力。三年级通过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四年级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专业能力、实验能力、科研素质等的培养下,想考研的学生就积极准备考研,想就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地思考就业事宜,为大学生在此阶段开展自主创业提供了可能。通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科研、动手和综合素质等全方位的培养,从2014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全校率先对新生尝试执行“1+1+1”全程导师制。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到四年级毕业,除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外,一方面着重通过“全程参与式”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协调能力培养一直贯穿其中。在新农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获得感和创造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涌现了一大批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了自身价值的人才,助推了社会发展[5]。如马云的阿里巴巴、聂云宸的喜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激发了原创力。当大学生自身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热情时,创新创业的动力是一种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能吃苦、敢闯、敢冒险及创新的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条件[6]。
目前,虽然创业群体仍然极少,而这极少数的成功案例,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与感染力。新农科“双万计划”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专业人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建立健全培育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在农科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4期:林学专业科研平台管理与建设模式 2022/6/8
- 下一篇:2022年第4期:高校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建议与看法 2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