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2期·浅议多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6 11:47:1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2期

姬龙涛 白少双 路正国

[关键词] 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领域研究项目“‘守望相助在多民族院校的研究与实践”(202010);2019年度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9Z03)

[作者简介] 姬龙涛(1980—),男,河北定州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白少双(1973—),男(满族),河北宽城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中教高级,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路正国(1980—),男,河北大名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022-04 [收稿日期] 2021-07-09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在校生近3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40%,包括藏族、满族、回族等十几个民族,是一所多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多民族相处、多文化共存是学院的突出特征。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课下的自发行为和随机行为。如何充分发挥多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引导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如何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是学院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概况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创办于1985年,是首批全国内地西藏班(校)之一,是河北省以集中培养方式承接教育援藏任務的重点院校[1]。学院在多年办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以内地西藏班为主体,以省内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普招大专班为两翼),目前有近20个民族的3000名学生生活在校园内,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民族院校。

教育援藏是学院办学根本,民族教育是学院的责任和使命,为河北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院的光荣任务。办学36年来,学院共为西藏培养各级各类藏族毕业生4247人,河北省高校民族预科结业生8549人,河北省内普招中师、大专各专业毕业生6936人。广大毕业生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工作,涌现出了以“最美乡村教师”“2013感动中国”人物、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德吉,党的十八大代表白玛德吉,全国模范教师云丹,全国优秀教师拉巴卓玛等为代表的一批西藏教育战线上的优秀工作者,他们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办学声誉。

作为一所多民族院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院上下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建校以来,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和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援藏先进单位”及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学校”等众多荣誉称号[1]。

二、“守望相助”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在探索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学院面向内地西藏高中班、河北省少数民族预科班、河北省普招专科三个层次,开展以“学业帮扶、人际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等为主要内容的“守望相助”主题活动[2]。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近20个民族,超过1300名学生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在校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加深了友谊、提升了学业,开阔了视野、温润了心灵[2]。“多民族守望相助,结对子追梦伴飞”,目前已成为学院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张亮丽名片,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一)活动实施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3]。作为河北省内一所以教育援藏为根基的民族院校,学院有近500名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高中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内地求学,通过参加河北省高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求学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基础知识薄弱等原因,西藏高中学生的课堂效率不高,部分知识课堂上无法快速掌握;任课教师备课以外的时间有限,没有精力再对所有学生进行分别辅导,主观差异和客观局限影响了藏族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封闭式管理为主的藏族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也仅仅是与本宿舍、本班同学进行交流,与其他系部、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和交流具有很强的偶发性、表层性、随机性。

学院多元办学格局中还包括每年600名河北省内一本院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和350名省内大专学生,这些高招学生系统地学习过高中知识,又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尤其是省内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他们的高考分数一般都在省内一本分数线以上,学习能力比较强,并且作为预科生没有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课余辅导的西藏学生。这些省内的高招学生刚刚入学彼此希望尽快了解,同时作为内地学生,他们对西藏及西藏的文化也充满了好奇,希望走近西藏学生,了解他们民族的文化。

为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教育阵地的优势与特色,将多层次的管理劣势转化为互助优势,学院在全面调研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河北省内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普招专科生与高中部藏族学生开展学业及综合素质能力的结对帮扶,在多民族学生之间开展“守望相助”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实现内地学生与西藏高中班学生的一对一帮助辅导,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提升学业,凝结友谊,并逐步把此项活动打造成学院铸牢多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特色品牌主题教育活动[4,5]。

(二)活动实施的过程

为了保障活动顺利实施,实现活动的教育目的和互助效果,学院成立专门的“守望相助”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办法和奖励规定,从而保证了组织架构和实施办法的完备。领导小组由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协调全院各部门教学资源和力量;工作组则由相关系部的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互助小组长等成员组成,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根据学院整体教育教学安排和参与学生的特点,“守望相助”活动把每个学年(两个学期)作为一个实施周期,每个周期分宣传动员、活动实施、总结表彰等三个阶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及普通话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帮扶和课余文体活动的交往、交流。

宣传动员阶段在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初组织,通常安排在高招新生入学两周后。学院面向全院高招新生和西藏高中班发出“守望相助”活动倡议书和报名通知,通过学院网站、学院广播站、学院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对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进行持续宣传。

活动实施阶段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5月末。学业帮扶方面,工作组根据省内高招学生的基本情况(高考成绩、擅长科目、性别等)进行资格审查,满足条件的学生可进行相关培训,以保证活动的实施效果。西藏高中班根据实际情况全员纳入。为了提升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学院组织隆重的启动仪式,邀请相关领导、往届互助同学出席,与会领导的鼓励期望和往届互助同学的经验分享有助于活动的开展。省内高招同学按照被帮扶的年级、班级、学科分组开展活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作为活动实施的协调人,活动时间安排采取固定和动态相结合。每周六作为固定时间,组长按照事先与任课教师和被帮扶学生沟通的需求提前备课,上午按照不同的學科进行统一的难点讲解和内容梳理,下午根据被帮扶学生的意愿进行一对一辅导;同时各帮扶小组也根据帮扶对象的需要进行机动灵活的动态安排。为了保障学业帮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整个帮扶过程中,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协调及活动过程的组织;被帮扶班级的班主任作为本班帮扶活动的第一指导教师,负责对帮扶小组开展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西藏高中班各学科教师作为帮扶小组相应学科辅导的指导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指导帮扶活动的内容和进度。

在文化交融方面,学院根据各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了常规活动和集中展演两种形式。典型的常规活动包括每周六晚上在学院广场组织的锅庄舞教学活动。锅庄舞是藏族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深深吸引着其他民族学生。每周六晚上,西藏班高中学生带领校园内其他民族学生载歌载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逐渐熟悉、了解,信任和友谊也慢慢建立起来。集中展演包括团结杯篮球赛、阳光体育节、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展演等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互相了解,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总结表彰阶段安排在每个学年的6月份进行,学院根据“守望相助”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对参与学生自我总结、班级指导教师评价、学科指导教师意见、学生的纵向成长效果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测评,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隆重表彰,评选结果纳入年度评优评先和奖学金评定。这种基于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判的方法有利于保障活动的落地、落实,评选结果得到参与学生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实施的效果

“守望相助”活动实施以来,学院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藏高中班学生通过活动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考成绩在全国内地西藏班校联考中稳步提升,实现了高考升学率100%的骄人成绩;同时他们对内地文化有了更深了解,对教育援藏有了更深的体会,“五个认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2019届西藏高中学生尼玛加布深情地说:“通过‘守望相助活动,我们共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家人情谊,是民族大家庭的互相关爱,是民族学院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各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精神。”[2]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普招大专班学生通过“守望相助”活动充实了校园生活,提升了自我价值,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民族自信。2018级少数民族预科生尹欣然在经验交流会上自豪地说:“在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表达能力,收获了互帮互助的快乐,更收获了值得铭记一生的纯真友谊,‘守望相助活动是民院生活中最快乐最难忘的一段时光”[2]。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霍丙泉在观看完《守望相助》纪录片之后,对此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民族学院很好地发挥了自身多民族、多层次办学的特点,这种多民族学生之间的结对帮扶想法新、有创意、参与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注重实际,特点鲜明,卓有成效,要继续深入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完成好民族教育的光荣使命。”[2]

(四)活动实施的意义

“守望相助”活动开展以来,有近20个民族的13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的多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在学院蔚然成风[4],学院处处可见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场面,进一步优化提升学院多元一体化办学格局,让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在学院绚烂绽放。

結语

“守望相助”主题教育活动在学院已经实施了三个周期,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学院师生一定会提高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落实,确保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全面总结,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活动成果,逐步把此项活动打造成为学院铸牢多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特色品牌主题教育活动[2]。

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一定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学院发展的全局工作之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民族学生守望相助、追梦伴飞,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