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0期·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0 13:31:0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刘那日苏

[关键词] 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7-0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其中经管类研究生由于社会需求量大使其招生规模增长相对更快。在这一过程中,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相比其学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1]。在此背景下,本文全面解析内蒙古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着重探索其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也有显著提高,但相比于理工科专业来说,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學术创新能力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通过对研究生实际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受访研究生普遍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学分比重较大。从课程设置来看,一方面,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而注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比例比较小[2,3],例如许多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中,鲜有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基于文献的探索性课程[4],即尚未形成以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本科化”现象较突出,多数高校没有明确划分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异同,二者雷同现象常存[5],而研究生课程的高深层级性更多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的横向平面式扩展方面。由此可见,相比本科生教育,大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仅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有所扩展,故教学内容陈旧却缺乏深度,无法满足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另外,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强,其突出表现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多为专业基础课,而交叉学科或学科前沿的选修课程过少,也就是研究生在跨学科或跨专业领域的课程选择空间非常小,导致研究生缺乏多元知识结构和系统知识储备,严重制约着对研究生的视野开阔和学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国尤其是地方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难以获得优质的课程与学术训练资源,如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设计等高级研究技能训练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很少涉及。从教学方法来看,多数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生在上课过程中缺少参与讨论和思考环节,由此产生研究生课堂参与率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所学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讲授内容,而教师又主要结合所选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故课程教学的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训练,造成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时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也就很难做到探索新内容提出新见解。

2.导师指导不严,学术交流不足。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6]。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针对性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关键影响。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更多忙于科研项目等自身事务,对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却缺乏关心和重视,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此类现象较为突出。其一,指导研究生选题不够细致全面。导师与研究生围绕学位论文选题进行讨论的时间较晚,据了解一般都在研究生第二学期结束时讨论论文选题,导致研究生文献阅读量以及用于选题思考、撰写论文的精力相对不足。其二,开展师门内部的学术研讨次数较少。据了解,当前多数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很少被安排参加师门内部学术交流活动,多数导师没有安排师门内部学术交流的组会计划。另外,一些地方院校受经费等原因,图书馆藏资料数目有限,例如许多高校未购买中经网数据库、知网统计年鉴等经管类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关键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学术资源来源。

3.科研训练不系统,学术引导不够。通过对多数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交流和调研发现,在校期间绝大多数研究生没有切实参与导师或其他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且阅读文献量较少,对现有理论及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不够精准,这些直接导致在撰写学术论文或项目研究中缺少原创性想法,进而常常被束缚在既有研究思路和框架里,不利于形成创新意识。另外,多数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激励机制尚需完善,学术引导还需要更加清晰明确。围绕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这些关键问题,许多高校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然而其中有些措施颇受人诟病,例如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与毕业要求挂钩,有些学校甚至明确规定具体刊物名称,从政策初衷看似乎有益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硬性规定给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而弄虚作假,如篡改论文数据或干脆抄袭他人成果。

4.质量监控不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课过程管理不严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常有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不严密、随意调停课、大纲与讲义不符、课堂管理松散、教学结果考察模糊等问题,这样一来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进而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学术评价方面,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比较笼统模糊,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再确定具体的评价办法,因此往往出现相近专业的评价标准不同,这样会影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校的研究生科研成绩评价办法经常变动,核心评价指标不固定导致研究生没有科研成绩预期,这严重影响研究生参与学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有,目前多数高校研究生科研绩效评价中重视论文数量和等级而忽视论文质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学术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科研平台较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高校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于理工科或纯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其学术研究既需要统计学等理科知识,也需要逻辑推理等文科思维,因此其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尤其重要。与理工科研究生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才能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一样,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更多的计量软件与科研团队氛围才能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然而,某些高校受经费制约或所在学校学科布局中经管类学科处于弱势地位等影响,往往未能很好地给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

二、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是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通常选择的职业类型。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等方面具有其独具特点:第一,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积累和掌握,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计量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具备学术研究基本素质。社会对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期望要明显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掌握一定的统计学和计量分析技术。近年来,计量方法发展迅速,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新发展的计量分析技术,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展开实证考察,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认为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几个方面:(1)导师学术水平及指导过程是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6];(2)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科研学术平台、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環境因素[7];(3)研究生个人学习动机与研究能力是影响学术创新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4)学术评价体系与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是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因素。

三、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改进教学方式。鉴于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其课程设置应与其他专业或本科生课程有本质区别,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之外,适当加大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学科前沿高水平专业课程、经管类学科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等课程的比重,此外还要多安排一些交叉学科或跨学科选修课程,并且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开出最新学术热点课程,保证学生快速了解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选派资深教授或优秀青年教师来担任课程教学任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又有助于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同时,我们应尝试和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更多采取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多提问题和发表见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思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结合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具备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导师指导,注重过程管理。据调查了解,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取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是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方法指导,包括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研究设计和开展科研工作的方式等。同时,研究生导师通过与研究生讨论交流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特征,进而共同讨论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方案。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入学考试,而录取报道后对研究生各方面的测试环节就非常少,除了结课考试外,过程管理考核几乎流于形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尚未形成标准化的研究生科研能力量化指标或测评办法。因此,研究生导师经常在课堂教学、师门小组会议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研究生的科研积累、科研潜力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而针对每位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

3.搭建学术平台,强化学术交流。首先,学校积极组织资源申报设立科研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科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平台保障。例如,若有国家或省部级研究基地或实验室等,则对学科经费、研究条件等方面将获得极大提升,这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学校和学院层面积极主办各类学术论坛、经常邀请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做学术报告,进而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再次,学校和学科点根据经管类学科特点,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机制,例如学校和学院设立学术创新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学术会议。还有,经常举办学术创新表彰大会等典礼仪式,宣传优秀研究生的突出科研业绩和成长经历,树立典型和榜样,引导广大研究生精心科研,专于创新,勇于实践。另外,在学科内部或师门内部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要求研究生讲述其科研进展和面临的难题,然后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开拓研究思路。

4.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学术创新。在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上,首先改变以往的数量导向观念,树立质量观念。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实施体系,如学术专家的遴选标准,评价过程的监督体系等,以此保证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的公平公正。其次,严格根据学科培养目标确定学术评价标准。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其他学科(专业)或经管类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有本质区别。以学术论文评价为例,不能一味强调计量方法而忽视理论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经管类学术成果应从理论阐释、模型设计、应用价值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再次,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学院或学科点要结合所在地区和经管类学科专业的实际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自我评估制度,围绕研究生录取、理论教学、科研实践、学位论文质量、导师考核、科研成果评价、学科平台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5.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境保障[8]。学术环境和氛围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得以营造。期刊单位和高校学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高校来说,高校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人社部提出的“破五唯”指导意见,切实从重视论文等级、数量向追求论文质量转变,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奖励更多向原创性科研成果倾斜。从研究生自身来说,注重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学院资料室等应增加研究生阅读资源和座位。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而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是研究生获取学习资料丰富知识储备的宝库[9]。学校应向经管类研究生提供中经网数据、中国知网统计年鉴数据库、万德数据库等开展学术研究所需数据库资源的访问权限,为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资源保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http://jyjxltzzs.net/html/10986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