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抖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1:02:03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行业逐渐兴起。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抖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以此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经过分析数据发现抖音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通过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抖音;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调查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网络亚文化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021LLKT01)

[作者简介] 顾蓓蕾(1983—),女,上海人,硕士,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大学生资助育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7-23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行业逐渐兴起,虽然扩展了我们认知的广度和宽度,但也出现了不少沉迷之象。因此,抖音不仅要在知识层面积极响应,还要注重人群的心理健康。基于此,笔者采用手机软件问卷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使用抖音的情况、心理感受及心理预期,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团队利用手机微信发送和公众号推送问卷的方式给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425份,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共425人,男生182人,女生243人。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理工人文科学生居多。具体见图1、图2。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抖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抖音的客观使用状况(如打开频率、使用时间、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和主观使用感受(如下载初衷、喜爱内容、心理预期等),问题采用单选、多选和填空三种形式共22道题目。利用网络填写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客观使用情况

总体来看,受访学生对抖音的认同度不高。参加调查的学生有超过半数(67.06%)现在没有使用抖音,其中包括从来没有下载过(37.18%)和下载过但已卸载(29.88%)的学生,仅有32.94%受访学生表示下载了抖音并一直在使用。

在没有卸载的学生中,抖音用时占比偏高。有高达83.57%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抖音,其中有66.66%的学生表示频率为一天多次。更有2.14%的学生会使用半天以上,11.43%的学生会使用2~5小时。使用场合频率:寝室(96.43%)、家里(52.14%)、食堂(30%)、教室(17.86%)。社交焦虑障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便捷的网络信息传播,潜意识中减少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养成了逃避社交的心态,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与此同时,抖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上课期间,从来不会打开抖音的学生仅有55.71%,在剩下的部分中有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打开;在就寝时间,不刷抖音的学生只有15%,在剩下的部分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刷。有38.2%的学生表示对抖音并没有太大感觉,但有21.35%的学生表示“一入抖音深似海,从此学习是路人”,这跟14.29%的学生表示“不看抖音就难受,上手根本停不下”基本吻合。抖音非常容易让大学生沉迷,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抖音中,进而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主观使用感受

下载抖音的初衷大多是打发时间和好奇心使然。这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乏味,自由时间比较充裕,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容易产生无聊的情绪。如果高校不改变教学方式,只是简单地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会继续出现大学生沉迷于抖音等网络短视频的情况,必须进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的培养。

抖音受喜爱的内容呈现多元化(见图3)。受当前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点,给我国高校大学思想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对自身宣传力度不够,或者心理咨询部门和各院系学生管理部门的联系不够密切,就会导致大学生对该部门的具体工作了解不足,以至于遇到心理困扰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找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而是直接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寻求帮助,或者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包围中,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可能会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在对抖音的心理预期上,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并不满意。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目前的抖音存在以下问题:视频质量不高、低俗化严重、蹭热度现象明显、不规范行为(如侵权)较多、监管力度不强、广告太多、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而这些,都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有效规避抖音等在内的互联网环境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抖音可以向提供大学生各类信息,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筹划、执行和教育成效不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缺乏系统化心理课的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数量配置不足,能力有限;学校和家长联系不够密切,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了解较少等。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

(一)確保预警信息的完善和准确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优化于已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和一手预警信息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制约着干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预警信息的收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新生入学时就做好各项必备信息的收集、分析、建档工作,如家校沟通信息的反馈、学生家庭成员和经济状况调查、入学心理测评等工作;(2)构建包含学生本人—学生室友—学生朋友—学生党团成员和班干部—学生家长—学生个人网络平台信息的预警评估体系,以进行不定时的预警信息采集和更新;(3)拉近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加强辅导员专项培训,提升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和心理问题识别能力;(4)坚持保密原则下,学校心理问题干预部门和干预小组要做好院系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之间心理预警信息的共享,为进一步的信息搜集和学生心理疏导指明方向。

(二)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内容

高校要在引导、鼓励、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在满足大学生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寻求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需要,便于有效充实大学生活内容,可以有助于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过度依赖。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1)辅导员需要时常关注班级学生的日常情况,鼓励班委多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增加与班级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避免过多的线上沟通,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缓解学习的疲劳,也可以为大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2)除了开展班级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将自己的所学反哺社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在实践中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力度,并且安排有经验的社团指导教师开展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要多开展调研,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活动,可以有效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1.获取信息的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的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积极寻求合作,借助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资源及校外的合作机构,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途径,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学习,对心理健康有常识性的了解。学校可以固定心理教室,在心理咨询室外,鼓励学生就一些常见的典型案例积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也可以解决学生中的情绪困扰。在校园里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采取讲座、知识竞赛、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除了线下的咨询和学习外,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联动机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和回放,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活动开展的信息,没能在现场的和错过时间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学习,有助于提升活动影响力。

3.建立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联动机制。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辅导员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心理、行为表现,鼓励家长客观反馈学生以往的心理及情绪问题,不隐瞒、不夸大,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方法。

4.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心理辅导中心网站。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心理辅导中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通过更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经常推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信息,让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更了解、更认同。

同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携校外心理工作室,努力调动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积极性,通过录制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正视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告知其正确的解决方法,可以有助于缓解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将短视频上传到相关教学平台,供大家免费观看,并且可以留言交流自己的观后感受,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获得相应的心理调适技能,也可以与家长、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获取更多的意见并不断改进,为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断努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