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5:28

付明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将道德与才能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鼓励“德”与“才”之间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向着专业教育领域进行渗透,同时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满足各个阶层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和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相互一致,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其实际教学效果将决定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从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和差异性,着重分析了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广大地方性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参考。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加强劳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探索以劳养德”(JY20-48);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疫情期间不同层次学生‘同平台在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Y20-37);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疫情期间不同层次学生‘同平台在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GJB1421094)

[作者简介] 付 明(1978—),男(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伦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1-27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逐渐实现了“大众化”转型。为了适应全新的教育形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供给的需求,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加快高校深化改革步伐。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分析

在教育改革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向专业教育领域渗透,同时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满足各阶层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各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和专业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一致性,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其实际教学效果将决定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属于高校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其需要紧紧围绕专业教育开展,并始终围绕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道德的树立进行有效引导[1]。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

(一)共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多元化的环境背景下,多种文化互相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若缺乏有效、针对性地引导,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偏于正道,甚至会出现极端性价值观的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视思想道德培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其指的是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道德品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丰富性。“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且要具有出色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要能在相关专业领域表现出专业的知识水平。二是能力结构实践性。实践是体现人才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知识理论与实践经历相互结合,这就要求高校侧重于对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素质能力全面性。素质能力所包含的范围较为广阔,如身心健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等,而各项素质能力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高度[2]。

(二)差异性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学科层次、地域性特征以及培养层次。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侧重于培养高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且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对于经济类院校而言,需要培养熟悉经济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内容上更加关注人文知识的培养。而从培养层次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培养方向有根本上的差异性。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在某一特定领域,要求学生具有充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专业能力水平,以确保毕业后能够适应专业技能工作。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强调培养全面性人才,无论是思想道德还是专业素养,均需要保持较高的水准。对于专科教育而言,侧重于培养创新性的技术型人才,学生需要适应一线生产、建设、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地域性特征指的是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层面上偏向于地方企业。任何高等院校的最终人才培养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补充,这也意味着人才培养需要吻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特征,即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保证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储备,持续性向社会输送各种级别的高素质人才[3]。

四、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齐抓共管的全新局面

鉴于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国务院提出了明显的工作机制指导,要求高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校参与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对于地方性大学而言,其思政政治教育机制主要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这种工作机制意味着高校党委需要从政治、思想以及组织等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进行监督。其次,高校各个级别的行政部门均需要主动配合,发挥自身的职能定位,落实工作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后勤保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需要落实到各个院校的党委书记、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身上,强调构建以辅导员为主,各专业教师为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

双重主体指的是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这种结构体系当中,教育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必须负责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同时有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据国务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三支队伍,其分别是党政干部队伍、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并由三支队伍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三支队伍的年龄构成角度来看,其本质上属于“老、中、青”的系统结构。党政干部队伍主要由老教育者构成,其拥有丰富的一线教育资质,能够从整体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师队伍则以中年教育者为主,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辅导员队伍则多数为青年教育者,此类人群虽然工作经验、资质不足,但受教育程度良好,对工作富有热情和激情,愿意深入到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支队伍的具体情况如下:一是党政干部队伍。党政干部队伍以地方性大学的学校领导、各院校书记、副书记构成。二是思政教师队伍。该队伍由专业思政教师团队构成,考虑到地方性大学的特殊性,其严重缺乏“高精尖”师资力量,无法打造“名师”队伍,更无法依靠“名师效应”来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三是辅导员队伍。地方性大学生的辅导员主要以留校实习的研究生群体为主,其年龄结构约为25~30岁之间,比一般学生高出5~10岁左右[5]。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即为地方大学的学生群体。首先,从专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学生具有明顯的差异性,前者更为感性,后者则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从培养层次角度来看,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等多个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生的整体年龄相对较大,已经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生活。本科学生则面临较多的选择,包括考研、就业等,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专科学生由于未来的就业方向为技术型岗位,故其更加关心技能学习。其次,现阶段的在校学生以“00后”为主。由于“00后”群体的生长环境因素,其价值观念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00后”群体多数为独生子女,更具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而从反面角度来看,“00后”群体也存在着追求自由、自律能力差等诸多问题。最后,地方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源以本地为主,外地为辅。对于本地学生而言,由于其从小生长于本地环境当中,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这也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而外地学生则是来自于截然不同的生长环境,外地求学的经历提高了其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但同时也会面临融入本地环境的压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地方性大学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持续加快,院校之间纷纷构建了合作关系,并鼓励通过交换学生的形式共同提升,且部分地方性大学开始招收留学生。其次,与国内的知名院校相比较,地方性大学的建校时间相对短,尚未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环境示范作用不够明显。在环境缺乏感染力的基础上,地方性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化”的育人环境,无法赋予学生崇敬感,甚至部分地方性大学的地理定位不佳。此外,地方大学在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地方性大学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是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地方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高度重合性。具体而言,地方性大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学科、培养层次和地域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说教式的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两课”“三进”是地方性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五、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创新工作机制

地方性大学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采取大部制工作机制,设置党群系统、业务系统、资源与保障系统三大板块。大部制工作机制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缩减管理部门的数量,保证管理的精细化与准确化,同时也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地方性大学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认可教师的作用价值,加大针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效果。首先,地方性大学需要注重党政干部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对于先进理念和思想的学习,通过激励措施来促使党政干部认真对待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其次,地方性大学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师团队,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保证其思想政治素养能够满足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丰富师资力量引入渠道,多渠道选择教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主动引入“名师”资源,通过名师效应来提高教育效果。最后,地方性大学需要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不仅要鼓励辅导员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更要为其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机会,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6]。

(三)引导学生群体进行自我教育

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看,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学生只有在认识到思想道德品质重要性的基础上,才愿意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将精力投入其中。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群体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范围相对有限,更多情况下是给予启发或者引导,这就要求学生群体能够将外来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身的独立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地方大学需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价值,通过系统的环境建设,优化环境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进而全面发挥环境育人的效果和作用。一方面,对于校园建筑、场所等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传媒环境,加强校园期刊、广播的建设效果,这不仅可以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更能够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地方大学需要关注虚拟环境建设,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拓宽视野、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此外,地方大学还要积极关注网络动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引导网络舆论。

(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依据人才的学科门类、培养层次和地域文化差异性决定具体的教育方式。同时,地方大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鼓励教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和激励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产生共鸣。最后,地方大学需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促使其形成坚定的职业信仰。

六、结语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基本定位,要从新形势、新情况中研究问题的关联性,在继承和创新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价值,充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

参考文献

[1]卢兴谭,周党.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江丛刊,2018(2):185.

[2]许媛.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3):96-97.

[3]桂芳.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青春岁月,2014(6):247.

[4]陈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2015(30):209.

[5]宋凤仙.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西江月,2013(27):124-126.

[6]崔琬茹.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教育(文摘版),2016(10):10.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FU Ming

(School of Marxism,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egarded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the basic goal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ncourage the mutual support and influence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penetrate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ubdivide the specific standard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of different levels. In formulat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art from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each major. According to the future employment prospect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cen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carri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political concepts and values, and its actual teaching effect will determine students ideological accomplishment and moral level.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the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