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满鑫垚 李忠成
[摘 要]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选择、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老一辈革命家奋不顾身、血战到底的精神,也彰显了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依然属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高校传承路径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GJX2020D374);2020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研究”(GH20306)
[作者简介] 满鑫垚(1992—),女,吉林通化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社会史研究;李忠诚(1968—),男,吉林通化人,学士,通化市招生考试服务中心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3-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4-09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响应党中央“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号召,需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体效能。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中国人自古对红色有执着的偏爱,但“红色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红色+文化”。早在2002年,谭冬发和吴小斌就发表了《“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1]的文章,较早地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遗迹的学习资源,也包含红色精神、革命精神的优质教育资源。[2]“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并非简单的自然颜色,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从产生和形成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文化内容构成角度来看,可大致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提出,也意味着学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价值的探究。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红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3]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将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的重要推动力,使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传承。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责无旁贷,肩负着重要使命。红色文化的融入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4]
(一)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西方思潮也会通过互联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让学生们重温老一辈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国家尊严、保护人民的英雄事迹,深刻体会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卓绝、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努力学好专业本领的决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赋予期盼的时代青年,他们是祖国繁荣兴盛的希望,他们扛起了时代的嘱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可供大学生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些学生在校园内形成攀比、浪费、甚至是荒废学业的现象。为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红色文化的优势,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和感染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金钱和欲望面前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绝不迷失自我。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现代化转型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对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现代化转型。第一,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课指明了政治方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并阐明了未来思想政治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红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可供思想政治课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将红色文化贯穿其中,也可通过参加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在情感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红色文化蕴含着无数革命先烈所体现的红色精神,是大学生情感升华的重要营养剂,与大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思想政治课单一的理论教学内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热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立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红色文化引导人、红色文化教育人的方针,作为培养大学生主阵地的高校,不可否认的是在传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高度重视并认清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主要从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过程和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一)传承主体的缺失
在进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高校对融入效果的评判也以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淡化,受功利主义的侵蚀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也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传承的因素。高校教师、领导干部、行政人员等都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不重视、不关注,会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漠视,造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传承过程的断裂
在我国高校,高校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甚至有些教师秉承着“唯科研论”的基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而红色文化是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对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并未起到应尽的责任,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未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实践中红色文化也仍然处于形式化的边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的高校师资力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专业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理解也并非深入,没有接受过有关红色文化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理解去阐释红色文化,讲解红色文化方面的知识也较为空洞,从而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教授方式难免会使思想政治课教育过程中,引入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由于理解不深入进而产生偏差。
(三)传承方式的单一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必修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重视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课依然不可避免的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而作为“00后”的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来源和积累不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真正触碰到学生们好奇的内容,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红色文化外在于行与内在于心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为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不仅要改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路径思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5] (P39)在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红色经典”“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探索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课下的共生作用
在高校开展“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打造红色精品系列课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托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課程。将红色文化贯穿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感受其深厚的价值内涵。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精神,坚持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使红色文化更好地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使其更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再者,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课程设计,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使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深度融合。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要立足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板报、橱窗、长廊等阵地来布置宣传标语;举办革命事迹、英雄人物等图片展示;开展学唱红歌活动;举办红色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大型红色文化话剧表演等。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东北地区,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平台。积极开发和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方式不断加强与红色基地的联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省内、省外的革命遗址、展览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邀请相关专家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组织重走抗联路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探索以及对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挥网上网下的协同作用
高校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使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增加了手机和电脑。因此,在新时代,高校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关注互联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不仅在平时真实的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受其渲染,更要让红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拓宽新媒体渠道,建立校园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微课、微电影;鼓励大学生利用通讯和娱乐软件,如微信、抖音等,并积极参与到创作、传播作品中去。引导学生合理参加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线上活动,领悟红色文化的真谛。同时,利用网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突破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红色文化以立体化、网络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更好地将思想引导与教育传承融为一体,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作用。
(三)發挥家、校、社教育共同体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社会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应当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树立正确的三观。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家、校、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应当以家庭引导为切入点,以学校教育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育人途径,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融合,建构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提倡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同向同行,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大学生真切领悟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让广大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感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为党和国家的富强而不断努力奋斗。
四、结论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红色文化资源印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光辉历程,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魅力和特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革命精神的内化吸收,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45-46.
[2]高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J].党建,2019(5):17-18.
[3]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39.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6-12-09(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 Xin-yao1, LI Zhong-cheng2
(1. School of Marxism,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2, China; 2. Tonghua Recruitment and Examination Service Centre, Tonghua, Jilin 134002,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e” refers to the human resour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formed through the continuous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deas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d culture” contains the spirit of the old-generation revolutionaries who risked their lives and fought to the end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it also shows the indelible value of the time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t is still part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hich are valuable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olidate students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actice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it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path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1/10/13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强化专业特色的“双创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