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2期|“通专结合”下设计专业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9 16:57: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2期

庞琳 田瑾

[关键词] “通专结合”;设计类专业;通识课程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通识平台’教学模式研究”(2018GJJG043)

[作者简介] 庞 琳(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艺术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土景观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田 瑾(1983—),女,山西临汾人,艺术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创意设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信息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077-04 [收稿日期] 2021-04-0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美国博德学院Packar教授提出的,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1]。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共识。“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作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一门设计类通识课,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课程介绍

随着设计边界的逐渐消解,设计外延的不断扩张,设计的定义逐渐变得模糊。在应对当今社会中的出现的复杂问题时,传统的专业划分构架导致单一的学科对问题认识和发展解决方案缺乏系统性。而不同设计专业之间,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常,如何拓展设计交叉的广度与研究的深度是其中的关键。对此我院在设计的基础教育中做出尝试,于2014年11月提出搭建跨专业基础平台的构想。希望赋予设计新生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合作的精神。集合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工业设计(产品设计)5个专业,通过大家的多轮探讨,凝练了各专业基础教学的核心,反思了基础教学的目的,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这一共识的达成为跨专业的教学合作提供了前提。

二、“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工”+“艺”结合的课程新模式

在“新工科”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背景下,打通“工”“艺”专业界限,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突出专业交叉优势,融合“工”“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上”+“下”结合的教学新手段

在5G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社交媒体等技术手段,模糊课上、课下界限,调动线上、线下资源。采用课上案例式、课下伴随式相结合的教学新手段,真正将设计思维的培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三)“育”+“教”结合的教学新理念

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育”“教”结合,注重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化视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课程教学目标

(一)形成通识性更高的基础教学体系

整合各专业分散的设计初步课程,扭转设计基础学习由于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割裂的现状,形成具有交叉性、通识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采用這种教学模式能在课堂教学学时大幅度减少的背景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基础教学理论分散,授课重复的弊端,且对不同的专业中共通的设计思维整合认知、融会贯通。

(二)强化设计基础教育中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让新生从入学伊始就认识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配合实际的动手环节熟悉设计流程,学习设计的思维方法,对于后续的专业学习形成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促成设计基础教学与后续专业教学的有机衔接。

四、“设计认知与思维导入”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通专兼容”:结合课程特点,调整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资料

梳理原有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取共性,提升层次,为大平台的统一教学提供可能。变“三大构成”的技能训练为“设计思维”养成的通识教育。将技能性、知识性教学内容压缩、转移,由被动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变为主动的自主建构式学习。设计思维是各专业的核心,为统一教学提供了前提——设计的核心是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是层出不穷的,解决的方案也各具特色。究其本质,是设计师运用其洞察力从某一角度或原则切入,运用溯因推理,创造性的构建领域知识的新结构、新联系,为每个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提供独特的思路。

(二)以“专”促“通”: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以“再发现—再分析—在设计”为主线,将溯因推理与设计调研相结合,完成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的两次发散—收敛过程(图1),最终实现设计目标。课程环节设定为三大模块。

1.设计思维认知与导入模块(再发现)。形式为集中授课与课下调研相结合。内容分别为:设计思维概述,发散思维训练。强调对于生活熟悉场景的再认识、再发现。打破对事物的常规认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以发现问题为目标训练学生的敏锐观察力。

课程开始首先进行基础教学理念的介绍,并用4课时的时间结合思维训练游戏,着重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引入案例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实务中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练习1: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前所未有的设想。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还要求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上述目标。

练习2:思维导图

围绕教师所限定的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围绕某一主题的所有相关因素和想法视觉化,从而实现对该问题的分析结构化,最终完成由一个点展开的思维发散训练。

练习3:城市/校园再发现

作为设计思维中的重要一环,观察力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敏锐、全面的观察能力,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获取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认识,对于后续设计流程的展开非常关键。特别强调发现认识的“再一次”深入,捕捉到日常忽略的细节和被漠视的环境。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溯因推理在设计中的应用,建构以溯因为主线结合设计调研的系统性设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形成洞察,实现“定义关键问题”的思维跨越。(溯因推理结论的有效性与获取到的语境信息完整性和有效性直接挂钩)。

2.设计分析模块(再分析)。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感性认识所获得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将研究对象的整体破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认识。对于设计活动来说,在前期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工具可以将复杂问题从“人”“行为”“环境”三个角度加以解读,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最终获得设计洞察。

练习4:用户画像及同理心地图

在深入调研过的1—3个目标用户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人进行着重分析,也可以融合多个人的共同特征构造出来的虚拟角色,可以加入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图2)。

练习5:用户旅程分析图

引導学生使用用户旅程图理清典型用户的行动路线,以更好地理解用户,揭示用户与我们的设计的关系,寻找设计创新的机会(图3)。

3.设计模块(再设计)。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来应对当下社会复杂的系统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积累溯因推理的设计范式。这一经验将在未来专业课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加深,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意识。

根据前期分析结果及问题系统的相关信息,运用头脑风暴、草图、原型草模等工具围绕关键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创意发散,构思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然后运用原型制作、模型迭代、用户测试等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收敛。设计成果应充分考虑场地特色及用户需求,整合环境、形态、空间、材料、结构、色彩等诸多要素,体现设计思维。

练习6:“后疫情时代”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隔离与安全

要求学生通过前期的再发现、再分析,针对“后疫情时代”(疫情常态化)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隔离与安全,设计出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并选用适当的材料以符合材料特性的加工方式,进行主观创造性的设计。

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2]。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笔者一直从事设计学院学生的设计基础类课程和设计通识类课程教学。设计专业学生在上这类课程时容易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兴趣要低于艺术专业学生,而且两类学生在表达能力上有非常大的差别。设计类通识课程将与设计思维有关的教学内容导入课堂,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能初步了解设计的流程、方法、评价等知识,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