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基于“金课”建设的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机制研究
周月
[摘 要]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課(以下简称“概论课”)应侧重于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标“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从教学内容的提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优化等三个方面,探讨“概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整合机制、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进阶性衔接机制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探究式学习机制,优化资源、系统布局,系统性建构新时代“概论课”教学新生态。
[关键词] 金课;“两性一度”; 学生主体性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SZJYY-20072)
[作者简介] 周 月(1987—),女,山东临沂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49-04 [收稿日期] 2021-05-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两大理论成果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重点,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塑造为授课着力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的主干课程。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将“概论课”打造成青年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遵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原则,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整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进阶性”衔接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探究式学习等方面,继续深化新时代“概论课”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思想导向性,提升高阶性
(一)重组与优化专题教学内容,构建主线分明、重点突出的“概论”教学体系
在目前金课建设体系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形态之一,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整合是有效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的着力点。专题化的教学内容要做好三个优化重组。
一是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优化专题内容,提升大学阶段“概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1]。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规定,遵从“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侧重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作为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主阵地,“概论课”重点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因此在专题内容优化过程中,应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点内容设置专题,突出理论特色。
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根据五门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不同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概论”特色的教学体系。通过完善跨课程的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概论课”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实现以下授课内容调整。2018年“概论课”教材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授课内容向“纲要课”倾斜,“概论课”主要通过线上课程自学及线下课程翻转检查实现授课内容过渡。第九章“中国梦”主要授课内容向“基础课”倾斜,“概论课”授课重点集中在新时代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第十章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关内容中,在“基础课”重点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的基础上,“概论课”侧重于制度自信阐析。针对第十章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概论课”侧重于文化自信阐析。关于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相关内容,“基础课”以法治素养的培育为目标,侧重于法治体系、法治观的讲授,“概论课”侧重于道路特色,并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角度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
三是在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背景下,重组教学内容,完善以“四史”为底色的教学内容。按照“论从史出”的思路,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设置专题,将教材14章内容整合为11个专题,围绕道路探索、理论演进、布局践行的主线,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单一教材体系向多样化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以“四史”教育为契机,丰富案例库建设,将“四史”教育切实融入“概论课”教学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信息密度高,为保证“概论课”授课效果,以“四史”教育为契机,遴选线上适合高校学段特点的“概论课”案例。
案例库建设应遵循针对性、析理性、启发性原则,史论结合,用鲜活生动的案例诠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在案例选择针对性上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体现学生主体针对性。结合地区、学校、专业特色与实际,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鲜活案例。二是要体现课程素养针对性,增强学科性[2]。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案例选择与应用的实际中,存在同一案例相似角度在五门思想政治课中重复出现的问题。为避免给学生带来课程界限模糊、内容交叉重复等困扰,案例选择要紧紧围绕专题体系、课程目标选择,使案例教学真正“活起来”。关于案例选择的析理性,应配合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外延、正反对比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科学性,帮助授课体系实现高阶性扩展。此外,案例选择应具备启发性,以满足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除案例选择以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整体优化案例教学。为更好地推动“概论课”案例教学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案例库建设可依托已使用的教学平台开发“案例云媒”(云端案例数据库),也可利用”概论课“课程“微信公众号”进行案例推送,为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提供多个案例教学触点。借助VR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验馆,设置“课堂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体验感,开辟“概论课”课堂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双向互动的新路径。通过以上路径,增强“概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程吸引力
(一)构建“概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超星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学生移动App端口、教师移动App端口以及课堂信息化屏幕的三屏互动,加强线上移动互联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和概论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形成基于认知体系的学生融入课堂、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基于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教师课堂引导、价值引领的教学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建设基于已有MOOC+SPOC的“原位翻转课堂”建设。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任务管理系统,构建以小组协作、同伴互助学习为主要形式,以PBL任务包为主要引导的“原位翻转课堂”模式,变教学设计为学习设计,做好教学项目设计的线上线下任务分工,强化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炼“概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技巧
结合“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当前“概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最大“堵点”在于混合式课堂的形式化问题。打通这一“堵点”,可以从以下五点展开。第一,提炼“概论课”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及其终端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通透式的学习,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科核心素养。第二,通过问题式学习、项目式教学法,养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学”。第三,创设种种情境体验活跃的课堂现场气氛,引导学生挖掘身边鲜活素材,为“概论课”注入“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入脑——“真懂”。第四,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搜集过程数据,以此研判学生是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真信”。第五,结合学生专业特长,通过课堂内外综合实践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用”。
在“五真”实践过程中,着力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衔接机制。首先,基于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打通线上线下的教学进路。通过翻转课堂,以PBL任务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衔接,线上自学转到线下课堂得到进一步检查;在线下课堂,注重线上信息化技术的嵌入运用;线上线下理论学习的效果要继续转入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化,从而使整个学习效果得到持续巩固,不断提升“概论课”的创新性和挑战度。如何进行“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交叉融合”,是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两性一度”的关键环节。其次,以课程“问题树”的构建为框架性支撑,完善线上线下衔接机制,提高“概论课”课堂教学的高阶性。通过“问题树”将教学重点、疑点和难点进行整合,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进阶式”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PBL小组任务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线下主题学习、线上讨论、课堂讨论,有效提高线下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最后,对标“金课”建设标准,以有效的任务驱动解决“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聚焦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协作同伴互助学习为依托,加强学生深度、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依托超星学习平台及自建SPOC资源,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建成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学习成效的大学教学新模式。
(三)构建“蓄水修渠”的教学新生态
要增强学生在課堂中的“融入感”“获得感”“认同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程主体意识。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课件之外学生的“鲜活”故事,让学生为课堂理论探讨注入实际的活水,实现学生“蓄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鲜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师“修渠”,通过混合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衔接,为“概论课”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四)结合学生工科学习背景,教学过程中以课堂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山东科技大学“概论课”建设为例,山东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以来,理工类学科的发展及本专业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是以“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为主线,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重视,许多理工类高等院校纷纷建立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形式,结合校地特色设计问题,如“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就”“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影响和作用”等。设置题目之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形成文字材料,并要求学生制作PPT上台展示汇报。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更深刻体会到我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与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方针密不可分,从而在无形中形成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这样就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润物无声之效。
三、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构建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
面对日益多元的学情背景,优化资源、系统布局,实现新时代“概论课”教学机制的创新改革,不仅应加强内容和平台建设,更应完善、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3]。同以往单一维度、单一主体、单一标准不同,新时代“概论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应从多主体、全过程出发,基于多个维度进行探究。
(一)評价主体多元化
在督导、同行、学生三类传统评价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自评,通过对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师生交互、学生学习成效等情况的了解,形成对“概论课”教授效果的自我评估与持续改进。
(二)评价组织全程化
根据课程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需要,合理设计各阶段的评价活动,提高师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帮助教师制订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课程更加有效地实施和提升师生教与学的能力。
(三)增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
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概论课程性质特点,将知识讲授同课堂实践相结合、线上学习过程同线下学习相结合,引导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有效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引导、师生和生生交互以及学习效果考评,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反馈调控实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开展阶段性评价活动后,要快速形成分析反馈,帮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并及时调整,发现并推广优秀课程案例。
参考文献
[1]袁术林,刘洪波.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44-46.
[2]余文森,殷世东.以“三学”为导向,推进大学“金课”建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2):76-80.
[3]吴银银.“金课”建设的理论探源与教学实践[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6):93-97.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 Course”: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ZHOU Yue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troduction Cours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high order, the innovativeness and the degree of students academic challenges of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degree” of “gold cours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gh-level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content, the advanced convergence mechanism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line, and the innovative inquiry learning mechanism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 above reform,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course system will be optimized, and a new teaching ecology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will be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gold course”;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degre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谭 路,肖 晗,吕晓军,纪 刚+水面船舶原理与结构启发式教学 2021/12/16
- 下一篇:单号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