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0:57:57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张懿鑫 管兴华 张莹

[关键词] 新工科;专业结构;发展路径;工科高校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GJJJM202106)

[作者简介] 张懿鑫(1993—),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科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管兴华(1982—),男,陕西榆林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张 莹(1993—),女,陕西西安人,学士,西北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科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034-04 [收稿日期] 2021-08-11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017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标志着我国新工科建设迈入实质性发展建设阶段,新工科建设成为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热议话题。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教育部先后就新工科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和指南。“复旦共识”提出要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天大行动”提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北京指南”明确新工科建设的新目标、新理念、新结构和新模式。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新工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政产学研各界的共识。

围绕“新工科是什么”和“新工科如何建设”等问题,学者开展了广泛研究。钟登华从人才培养角度指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方志刚等人从学科建设角度对新工科进行阐述,提出新工科是“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为背景的动态概念,其内涵强调:前沿技术引领性、学科之间交融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性和知识体系多样性”。综合而言,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而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式工程人才。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依靠一流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基石是学科和专业。因此,新工科的“新”首先要求的是学科专业的“新”,要建设好新工科,必须从高等教育的专业結构设置入手,对新型前沿专业和现有工科专业进行创新重构。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自身发展规律之一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不仅关乎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从目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发展现状而言,专业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优势特色丧失、供需结构失衡导致的“就业难”与“用工荒”等问题日趋严峻,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实际效果与政策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新工科研究和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工科专业建设的理念、思路、路径等方面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势必对工科高校未来的专业结构调整起到要求和引领作用。新工科的建设,对加快培育新兴领域工程技术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和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工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工科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呈现跨越式发展

工科专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尤其需要紧跟经济形势发展和科技产业变化,笔者调查了2015—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情况,通过对近年来专业备案数量的分析,对目前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专业结构的调节和举措进行探讨。

自2017年来,随着新工科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实施,高校就迅速响应,对本科专业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

一方面,调整表现在新兴的工科专业热度出现激增,2017年以前,各工科专业增量表现得较为平均和分散,尽管2016年已有如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交叉学科和新技术新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立,但从开设的高校数量来看,表现得并不突出。2016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增29所高校、机器人工程新增23所高校,分别排在当年新增数量的第4位和第5位。新兴工科专业的爆发式增长在2017年,2017年开设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高校数量出现激增,相比前一年增幅分别达到了528%、140%和171%。2018年开始新增备案的智能建造和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在2019年和2020年新增数均排在第6位和第7位,三年累计分别新增46所和44所高校,大有赶超其他传统工科专业之势。2019年首次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备案高校数达到176所,远超其他专业的新增备案数量,2020年持续增加53所,累计设立该专业的高校达到300所。可以看出自新工科建设提出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科技产业结构急剧转变的形式下,工科高校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度和敏感度也在大幅提升,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表现出明显的专业热度,而如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传统行业的新型交叉学科也大有赶超传统工科专业的趋势。

另一方面,与新兴工科专业的来势汹汹相比,传统工科专业则出现逐渐遇冷的趋势。排在2017年新增备案工科专业数量第10名的建筑学专业在2015—2017年共计新增备案31所高校,而2018年和2019年两年仅各增2所,其他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制药等传统工科专业均出现了类似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传统工科专业的数量、人才需求量,以及行业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和通信工程等非传统意义的工科专业也出现遇冷的现象,可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工科高校的前瞻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二)X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专业调整建设新模式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X大学作为一所以发展“三航”,即航空、航天、航海领域为主的重点工科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上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专业调整和建设模式。X大学聚焦“两个强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防技术领域当前急需与未来发展,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进而实现一流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X大学逐步构建了专业建设新模式。

1.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X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亟须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对已有的传统专业进行整合,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等多维度进行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

2.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立足于自身办学特点,通过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带动各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是X大学立足于航空航天领域特色优势设立的新兴交叉工科专业,以满足国家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系统方面对人才的新需求,为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3.加强新专业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新专业,加大资助和管理力度,学校学院两级助力,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X大学近三年来,先后获批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海洋工程与技术、柔性电子学等6个工科专业,重点布局信息类专业建设。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X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逐步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为导向,以新工科等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专业建设新模式。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鼓励交叉、适应需求”的思路,围绕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毕业生培養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等为建设核心点,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与管理,优化配置已有专业,合理布局新兴专业,强化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协调发展。

三、工科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

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调整工科高校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方法既是理论研究问题更是实际发展需要。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社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两个方面入手。从经济发展方向考虑,专业结构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是建立在政府有限计划调控与高校自主调节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分析,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是形成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专业结构设置的科学性。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势必影响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而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样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二者相互作用。高校在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建设时要始终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在编制招生计划和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专业布局上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专业结构设置的科学性。

创新学科交叉,健全产业和专业的对称发展。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许多新型产业无法找到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导致产业和专业脱节的现象愈演愈烈。相比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而构筑起学科群落,提升专业的竞争力。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扩大工科专业的覆盖面,健全产业和专业的对称式发展。

重视专业融合,促进传统专业的升级和改造。专业结构调整蕴含之意不仅包括了新专业的设立和传统专业的撤销,同样包含传统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升级改造。传统工科院校及行业特色型高校其本身在专业建设上已经建成了相对完整和科学的学科体系。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整合已有学科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以新型专业为引领,以传统专业为后盾,积极发挥牵引和补强作用,在发展新兴工科专业的同时也让传统优势专业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

完善动态调整,推进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高校教学资源有限,针对现有专业的存量调整和新型专业的增量补强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高校实际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规模、有批次、有重点的对专业结构进行阶梯式调整。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释放学科办学活力,加强学科建设。

遵循区域经济,谋求产学研协调发展。专业结构调整不可盲目跟风,高校应依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确定调整策略。随着国家制定的区域产业结构划分和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之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结构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各有其特点,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尽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結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发生历史性交汇,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式工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加强顶层规划,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特色专业建设等一系列方式逐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下专业建设和调整的新模式。各工科高校应重视新工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前期调研和论证,结合自身发展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专业结构调整之路。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