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袁玉芳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高职院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四史”教育,发挥“四史”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把“四史”通过思政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历史厚度,加深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信念、信心,使青年学生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學思践悟中,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到学习“四史”的浪潮中,自觉地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四史”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综合人才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达到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目的。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知道历史的变迁,才能不像牛马一样无知和愚蠢。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批评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的错误现象,并提出要认真动手去研究近百年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1]。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演中又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2]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学会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
(二)重视历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指个人品行、道德修养,更是指对祖国的忠诚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之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四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蕴藏着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蕴藏着党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的历程;蕴藏着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素材和载体。从学习“四史”中深刻地理解自身发展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自身与祖国命运相连的前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视“四史”教育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相继出现,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的旗号,通过裁剪史料、伪造历史,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进行恶意歪曲,企图通过否定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历史虚无主义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大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出批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4]
正视历史,还原历史才能溯本清源。高校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使青年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考察历史、评判历史,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觉抵制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做文章来丑化、污蔑、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图谋,同时明确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树立面向当下和未来的自觉的历史意识。
二、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学理依据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5]“四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从历史、实践和时间维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地契合了思政课“四个选择”“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教学目标。因此,“四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
把“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重在实现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等课程的融合。首先,“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建设新中国和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内容上与“四史”高度契合。中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次,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变迁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蕴含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基础”课最好的素材。“基础”课可以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讲理想信念问题;联系党史和新中国史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系改革开放史,讲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再次,“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独立富强真理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之中,离开了这些,“概论”课教学是很难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为“三个证明”: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史”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向当代青年传达出“四个坚持”的内涵,激励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崇高志向。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举办三八妇女节学术与文化论坛特别活动 2022/3/1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论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培育策略 20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