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路径选择
周熠
[摘 要] 艺术类高校承担着凸显时代气质、塑造时代性格、弘扬时代精神的责任。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学习、就业、职业发展及社会认同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重视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预警机制,加强朋辈互助教育,完善心理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专业优秀、身心健康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 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新时代浙江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融合机制研究”(M21YD004)
[作者简介] 周 熠(1983—),女,浙江东阳人,硕士,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4-02
艺术类高校是文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报考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数量呈现了不断增长的态势,各大艺术类高校变得炙手可热,要重视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心理的健康和精神的富足。开展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考虑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要充分了解艺术类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注重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使艺术类人才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一、当前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广
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咨询老师和部分辅导员教师开展,专职师资配备不足,对专业知识缺少系统的持续的学习,“时时抓,刻刻讲,处处渗透”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课程教授中形式单一,开放性资源较少,授课教育成果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常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包括防治心理疾病,也包括完善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几方面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只聚焦在部分“名单学生”,对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障碍咨询较多,发展咨询较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了局限。
(二)艺术生为易发群体
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知识面窄,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遇事容易钻“牛角尖”,是心理问题的易发群体。第一,学业问题。在大学生压力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业压力,学习目标不清晰,可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大学和想象中不一样,等于重新站上了起跑线,许多安排由自己掌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很容易迷失自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第二,适应问题。从中学升入大学,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了另一种学习环境,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老师管的相对少了许多,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制,学习上更是要自律,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不能适应这种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情感问题。情感是每个大学生求学期间要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冲动期,社会阅历尚浅,爱情观尚不成熟,在感情发生波动或失恋后,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和忧郁等消极情绪,若是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第四,经济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各不一致,进入大学以后,健康消费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物质上容易产生攀比,这也是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
(三)心理育人态势没有形成
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心理育人”也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一部分。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虽拥有相关证书,但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教材理论内容的传递,缺乏实践的经验,较难围绕授课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课上内容与学生关注点不一致,学生兴趣不大,授课的效率不高[1]。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二级院(系)的心理辅导站还没有配齐,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的建设还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事,艺术类高校青年教师比例较高,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专注于在技能上的培养,对于学生发生的心理隐患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反馈[2]。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学团组织、学生干部之间的互动不够,联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与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社会风气、学生个性特征、原生家庭情况等因素都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除去单独设立的30所艺术院校外,各類师范类院校及大多数综合类大学中也都设有音乐、美术、传媒等艺术类专业,艺考生的报名人数也一年高于一年,突破100∶1录取比例的专业也在增多,竞争十分激烈。规模增长必然带来就业挑战,虽然艺术类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较高,创新创业比例也位居前列,但仅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909万,大学生“人才”的金名片已不再,“高期望”“慢就业”逐步加剧。目前,国内受疫情影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国际政局也不稳定,艺考带来的热度已经远超社会的实际需求,接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中小企业在2020年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同比降幅达到了60%以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新时期的各项考验,更要学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全面正确认识自我。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与成年期的中间阶段,虽然生理上已发育到成人水平,但是心理水平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进入大学后,思想观念不断发展,人际交往多元化,内心体验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对精神的依赖、对爱的归属、对尊重的需求变得非常明显。大多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常常怀着创新性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在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上,更加注重自我情感的体验。从小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专业,舞蹈、戏剧等专业更是要练就“童子功”,文化课基础薄弱,普遍对文化课缺乏兴趣,没有养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规范自己的行为上也缺乏有效的引领。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影响,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家长将全部的心思集中在他们身上,“明星效应”“一举成名”等因素也过早地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此外,家庭氛围也对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相较于其他专业,艺术类专业在学习上的经济投入更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错,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尽可能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一旦上了大学,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学生难有坦然应对的方法和态度,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当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正常的发泄时,很容易选择在虚拟空间中去表达和诉说,缺乏真实的交流沟通。
三、加强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有起因,有发展过程,有呈现状态,归根结底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力保障条件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健全“校级、院(系)级、班级、寝室”四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3]。第一,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效能,加大对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咨询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咨询场地、必要的设备及常用心理测量工具、测评系统等。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考虑不同心理问题群体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差异性,有意识地分层次、分类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帮助。第二,推动大学生心理咨询与第二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以多人参与、多方位实施、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的有益尝试。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学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心理测评服务,及时追踪和跟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丰富理论实践“双平台”教学内容,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剧演出、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并推动特色品牌活动创建。第三,定期开展心理等相关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开发自我潜能、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环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注重心理咨询规范化、制度化,按照“经常、及时、有效”的原则,提供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线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辅导[4]。
(二)构建预防预警机制,加强问题风险防范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关注苗头性事件,学会“趁早”,运用好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預警机制[5]。认真组织开展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细化措施,要求每一位新生参加,全面排查,在始业教育的第一周安排新生团辅,有针对性、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心理健康观测,明确新生中需要关注的名单。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排查制度,对于每个个体的初级阶段要及时掌握,建立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干部、班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要加强联系,随时关注,及时跟进,组成层层报告制度。学会“抓小”,重视心理问题反映出来的细枝末节,不能忽视小问题。在日常心理教育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措施,抓住“七个前后”的时间节点,包括开学前后、考试前后、放假前后、新生入校前后、毕业生离校前后、重大活动前后、季节交替前后等,利用关键时期,强化其坚强意志,提升其受挫力,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加强朋辈互助教育
做到“以人为本”,了解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学生参与,朋辈支持,活动加持,形成合力,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温度。第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而朋辈人员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所等相似度高,在交流督导过程中有较强的机动性、便捷性与灵活性,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成效较好[6]。学生会成员、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等学生都是朋辈交流督导的得力助手,也是朋辈心理辅导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在实际的监督和交流过程中具有许多的共同话题,可以及时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成为同学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主动意识。第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授课效果,并根据艺术类学科的专业特点,设置多门受到艺术生所喜欢的选修类课程,丰富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增添心理小电影、心理剧的编创演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实践内容。依托学生会组织开展好学生层面的普适性文体活动,通过团建、文娱活动、体育锻炼等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将兴趣爱好作为转移内心焦虑、烦躁,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四)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
作为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产物,艺术传递思想与文化,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特点,本身具有疗愈的作用,使人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是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艺术创作演出本身是愉悦的,可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激活大脑的自然愈合能力。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融音乐、舞蹈、演唱、心理治疗于一体的方式,提供了创造性的艺术治疗方法,提供了对抗不良情绪的手段,有助于达到身心和谐[7]。艺术是有表达、可沟通的,人们喜欢一幅画、听一首音乐、欣赏一部音乐剧、对一个艺术作品有共鸣,是因为通过艺术的媒介,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感觉,在精神层面创造了安全的心理空间,让过往在此对话与交流,创伤在此得到疗愈,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
(五)完善育人機制,加强正面心理引导
建立教育教学、艺术实践、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中心保障等多方面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专业小课教师、班级心理委员的联动机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断延伸,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第一,强化专业教师的作用。艺术类高校学科特点明显,专业教师身兼数职,是专业教师,是艺术实践指导,也是生活中的师长,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久远的。同时,专业教师带有强烈的专业背景,可以更主动地了解学生实时的心理与思想动态,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以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专业的敬畏感,踏实的职业规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观念。第二,组建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导师队伍,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补充,定期举办案例督导和个案研讨,通过培训、学习、交流,使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制订学生健康成长计划,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指导者和引领者,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双重保障,丰富“导师制”帮扶内容,对心理危机学生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四、结语
艺术人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强新时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专业优秀、身心健康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雷蕾.“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124-128.
[2]白彩梅,王树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责任的转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2):172-176.
[3]李谷雨.ERG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84-89.
[4]李翠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心理月刊,2020(18):74-78.
[5]焦洁琼.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艺教学,2019(8):178-180.
[6]宋晓涛.浅析艺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教育文化,2019(24):110-111.
[7]刘增彦.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9(10):167-168.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Yi
(Department of Pop Music,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24, China)
Abstract: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highlighting the temperament of the times,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times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era of hot social competition, students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in learning, employm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dentity, which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r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 preven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mutual peer assistance,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ental healing function arts,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by using various ways, so as to develop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cultivate more artistic talent with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moral integrity and goo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art colleges; psychological health; path choic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遗传学教学实践 2021/12/3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杜戈果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