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5期·基于公民道德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8 11:06:0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5期

[关键词] 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大学生生命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公民道德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2020SJB0208)

[作者简介] 马小川(1983—),女,江苏南通人,哲学硕士,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4-02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社会责任感缺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精神空虚,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异化现象不断加剧。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学生生命异化事件频发与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应当从公民道德的高度去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从个人道德危机到公民道德的现实需求

(一)个人道德的困境

商品经济形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世俗化、个体化的社会形态。人们脱离了对群体和他人的依附,成为商品市场中独立的个体。马克思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称为“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1]市民社会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市民是利己的、反公共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平等的利益交换为基础,彰显了个人主体性。如若社会成员都以个人利益出发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不断加剧,甚至会产生个人极端主义。学生个人意识的增强很可能会导致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减弱,缺乏内在凝聚力,个人道德陷入困境。大学生个人道德困境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身份认同困难,其次表现为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1.个体身份认同困难。身份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权利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2]它是个体本身或他人对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位置的心理确定性和稳定性。个体身份认同困难意味着个体越来越满足于自己的个人生活与消费欲望,越来越没有精力与能力进行社会参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在众多大学生生命异化事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当事人感受到身份认同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个人缺乏存在感,无法融入校园集体生活,远离社会公共生活,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他们轻视生命,在情绪低落时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大学生个体身份认同困难背后的原因来源于對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缺乏社会参与,找不到对社会的认同,容易走向封闭和孤独。“人越是与集体分离就越脆弱,倾向于自我毁灭。”[3]化解身份认同困境,个体必须主动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提高责任意识,最终实现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认同。

2.道德失范行为的增加。当代社会,人们把物质和经济水平看成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个人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和对他人的承诺。在私人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不顾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他人性命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探究诸多个人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权利和责任失衡是罪魁祸首。对个体权利的过分强调,忽视个体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会导致个体把公共社会当作个人空间的扩大延伸[4]。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由于学生只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感受,而忽视了他人利益和情感,缺乏对他人的责任,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最终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悲剧发生。

(二)公民道德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转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经济理性却引发了个体公民性的丧失,生命价值虚无、生命异化现象加剧,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公民道德,人们生活中更多需要的是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公民道德指的是公民的道德规定性,既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5]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最高道德在于公民能够热爱、参与公共事务并能为城邦而献身。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了使一个人成为公民的根本要素不在于生理和心理要素,而在于其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奉献程度。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善和公益的社会。相反,缺乏公民道德的社会将变成私利和欲望的场所。因此,公民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公民道德是对公民这种社会身份的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而个人道德是具有个性化的道德人格。

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重点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是存在于整个校园群体之中的,大学生的一切行为举止必须考虑到对其他同学、对所在学校可能造成的影响。[6]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旨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整体意识,促进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校园集体生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的公序良俗。

二、人与生命:公民道德之创新视角

(一)公民道德的生命视角

个体对生命之本真意义的把握主要孕育于日常生活世界里与他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而处理好这种“互动”中所产生的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关系,正确感知生命的真谛,并由此明确个体对于生活的理性态度,则是我们有效提升人生境界,并最终超越生命的重要基础。

公民道德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则是生命。正是人的生命所蕴藏着的肉体和精神的内在统一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也正是因为人独特的内在规定性使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有所区别,即人的生命由单纯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化。生命的社会性价值从本质上决定了人的生命的道德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转型期。我们在迎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反思,因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激增,对人造成的精神焦虑、心理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生命困境。开展公民的生命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正如有学者所述:“在多元化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7]从公民道德之维度反思人和人性,尤其是人的生命,开始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创新视角。

(二)生命中的道德意蕴

人的生命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而自足的,自我封闭的“单子”,而是来自共同体的“类的存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此相对应,人的生命内涵是具有社会道德属性的。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更是一种对理想、感情、道德、信仰和价值、精神的追求,人只有发现和认识生命的道德内涵,才能自觉地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使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社会的长远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生命中道德的缺失必将导致人性的堕落和沉沦。人的生命一旦丧失道德的属性,便会沦为工作的机器和金钱的奴隶。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也随之会遭到破坏,正常社会秩序无法继续维持,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在此情境下,个人道德迷失和错位,人们完全忘却了生命之本的真正意义,而这一切都是与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不是因为生命出现问题而治疗的教育,而是应当侧重于关注生命的社会属性和道德意义,注重道德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从个人幸福走向公民幸福。

1.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人的精神性的彰显。人之所以能在生命的道路上克服千难险阻,披荆斩棘,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最根本的是人的理想信念。

当今的一些大学生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产生了“生命虚无感”“生命无价值感”,这些会使大学生感到精神上无所寄托,学习、生活毫无意义,只能去寻求纯粹的物欲满足,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甚至去借高利贷。近年来,高利贷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纯洁的校园,不少学生因为借了校园贷,利滚利欠下了巨额贷款,最后无力还款,无奈地走上了绝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正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大学生只有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才有目标,理想信念会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生命的真正意义。

2.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韦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理性化的展开,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8]这种生存困境主要体现为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萎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知,以及自身生命的无意义。西方文明经历的祛魅过程,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不能给人的生命本身造成影响;反之,技术文明使人们失去了对生存与死亡的反思。当今社会生命异化现象的频繁发生正是源于技术理性使人们对死亡毫无畏惧,生命意识淡薄。韦伯企图通过道德与责任来拯救处在生存困境中的人。人们在开展任何行动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行动的后果,并对这种后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就个人生命而言,才具有存在的价值。

社会责任意在“尽己之责”,因此人们应当自觉对自身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探讨和发掘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性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1.责任生命教育。责任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的应达到的规格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责任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基本内容是尊重生命,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福利;关怀社会正义,积极对抗邪恶;无私助人;倡导并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世界充满激情、充满爱,不断超越自我。当个人和集体、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承担起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的责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间多方面教育的结果。高校需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队伍全员化、育人方式多元化的良好格局。学校内的教育要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各教育系统途径之间要互相联系,保持一致;要追求循序渐进,立足长远,坚持近期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理想信念生命教育。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理想是人们在信念的基础上所追求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能给人一种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一种未来的理想生活和光明的前景。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积极致力于改造世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个人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以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生命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3.幸福观教育。大学作为文化传播和人类文明传承发扬的主要阵地,应当正视当前高校大学生中蔓延的某些不良幸福观,诸如“以青春换房子”“以婚姻换前途”“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现象和观念,应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扭转大学生在校期间因学业、就业、情感、交友、消费等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幸福感普遍偏低等现状。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维护大学生的幸福权利,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知力,以获得生命的永恒幸福。在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大学生幸福观和幸福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引导大学生主动抵制物质主义在高校的蔓延,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思想品格,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化人文精神底蕴,实现由职业人向幸福人的飞跃,建设起大学校园的幸福文化。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