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13 16:21:50

王洋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融媒体的兴起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及情感认知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运用融媒体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政育人水平,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立足于融媒体视阈,系统探究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契机和实际挑战,分析融媒体手段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必要意义,并着力构建既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的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

[关键词] 融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融媒体发展战略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HNJG-2020-0174);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融合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研究”(19C1111)

[作者简介] 王 洋(1994—),男,山西太原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3-0053-04    [收稿日期] 2021-03-01

进入新时代,融媒体已经融入高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深深打上融媒体烙印。就新时代高校而言,如何利用融媒体进一步创新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育人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处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同现有的信息推送方式深度融合,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弘扬高校教育主旋律与正能量。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契机

(一)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教育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功能广泛、一体传播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而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可以将线下的传统资源和线上各类平台的网络资源融合共通,实现各类思政教育资源的实时推送,鼓励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探索,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达到丰富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可以更广泛地利用平台资源,将课堂和平台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优势互补,并充分地实现新旧资源整合,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多元化内容,形成良性优质的新型平台。

(二)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提升教育效率

在过去的传统思政教育中,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单向传播,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处于不平等,这种方式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也不适合新时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社会关系[1]。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掀起了高校思政课学子向“融合化”“网络化”进军的学习热潮,通过利用微信、微博等通信工具建立网络联系,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将课上的知识传授与课后的解惑答疑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无死角衔接;通过对思想政治相关教学资源的广泛推介,可以达到延伸思政教育教学空间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网上研究讨论的关注,也能够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达到准确把握、因材施教的目的,而这直接让教育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开辟崭新路径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速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以及移动端和客户端的自媒体,共生共存,形成了广泛而全面的媒体格局,全媒体时代正在逐步向“大融媒格局”转变[2]。其作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在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对当代的高校老师和学生產生了深刻又深远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方式由二维的平面化转变为三维的网络化和立体化,并能够充分发挥融媒体整合有效资源的作用,不仅拓宽了思政工作的时间广度和空间的宽度,也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及教育主体,实现从“看进来”到“走出去”的较大变化,让思政课变为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综合类教学。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内容庞杂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力

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内部和外部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吸纳的信息都经过了校内教师的严格筛选,但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和思政教育传播的唯一媒介,甚至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力远远低于融媒体。正因如此,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良的信息难以被剔除,一些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被随机传播,这些庞杂的网络文化内容影响着单纯的大学学子的判断能力,让他们相信媒体上的错误信息,对高校思政课上讲授的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取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融媒体背景下,纷繁复杂的信息总有一些带着商业化、娱乐化和庸俗化取向,这些非正能量的信息成为“娱乐至死”的推动器,成为助长盲目之风的催化剂,成为摧毁高校学子价值观的武器。不可否认,融媒体态势下,一些优秀的文化为很多学子创造了优厚的学习条件,但是那些网络上的糟粕文化也腐蚀了很多学子的内心,让他们的认知能力减弱,令他们辨是非、分善恶的双眼蒙尘。

(三)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导致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通过融媒体这一载体,国外的思潮和价值观传输给了中国学生,高校学子在观看国外的影视作品、玩网络游戏的同时,也被根植国际价值观,没有警惕度但充满好奇心的学子们被很多西方舆论侵袭而不自知。这种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导致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一些人甚至陷入了“西方制度万能论”的陷阱中,对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反而秉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在融媒体中迷失了信仰,失去了文化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融媒体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隐形路障,阻碍了学生思想进步的步伐。

(四)注意力分散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为新兴事物,融媒体始终都是一把双刃剑。高校的学子可以借助融媒体表达心声,发表言论;可以借助融媒体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可以借助融媒体订餐团购,在家购物等等。但这些碎片化信息也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忘记了自身的学习需求,没有办法专注于知识的探索,专注于学术的探讨。注意力的分散让他们在思政课上变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使他们对课堂上的授课教师置之不理,一心玩着手里的游戏或者浏览着各式的网站,这些都严重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害无利。

三、融媒体手段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意义

(一)是适应新时代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信息的厚度与广度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课堂上融媒体的出现是适应新时代社会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破旧迎新、形成高校思政课新生态的根本需要。通过融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方式,可以开拓创新的广阔视野和发展融合的深度思维,更好地让老师们承担起举旗帜、育新人的使命任务,创新思政教学授课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和网络的结合,挖掘新常态下融媒体各类载体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融媒体整合资源的功能,最高效地发挥好思政工作的作用。

(二)是应对网络舆论传播新特点的重要举措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的舆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3]。通过网络,网民可以与政府、媒体积极互动,任何人都能成为舆情的传播者与散布人,当然也包括高校思政学子们。而舆情一旦发生,其“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会将不实信息、错误言论向外输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提到,要提高新闻舆论的四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引导舆论正确导向,建设和创新传播手段。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思政课具有极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高校管理方为了从源头处遏制学子们成为错误舆论的助推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用融媒体开展高校思政课堂乃是必要之举。

(三)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从新媒体发展到全媒体,再从全媒体逐渐步入到融媒体,当代大学生一路和他们共同成长。当前社会下,很多大学生都会信任和赞同关注、认同者或自身认为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的言论,而融媒体可以将课堂上的主阵地和课下的各类网络、小微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贴吧、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将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信息通过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培育良好的圈子文化。此外,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极为鲜明,对自由自主的渴望尤其强烈。通过与融媒体融合,可以打破常规,从心理上拉近老师和学生的代沟,减少心理距离,让学生对思政课更加亲近。

四、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

(一)教育主体的创新:完善思政教育队伍创新性建设

融媒体时代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想要创新,首先应该重视教育主体的创新,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创新性建设。当下,思政课“供给侧”教师与“需求侧”学生之间主体情感疏离、缺乏共情,针对这种现状,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业务素质,还应该要包括媒介素质[4]。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应将虚拟传播与实体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从而给思政课教学提供大量的实时更新的案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素材,从而提升课程的“聚睛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当下高校学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修正学生的不良网络习惯,通过生动、立体式教学以及思政课堂独有的融媒平台的黏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高校思政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使高校思政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顺利进行。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对高校学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整个高校思政教育队伍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德育素养的提升,通过定期培训,主动进行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架构,提升高教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教育手段的創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传播手段

与一张讲桌、一面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媒介相比,高校学子更易被融媒体的先进手段吸引[5]。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喜欢照本宣科,将不好理解的各种理论直接转述给学生,这样无疑会让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因此,高校应该借助“互联网+”热潮,革新思政教育方式,制定创新方案,充分运用融媒体,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下课堂和特色小课堂双维度教学的一体推进,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手段。“融媒体”局势下,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时事热点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打造精品课程,开通线上直播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主观接受度。授课前,可将知识要点提前上传,以方便学生在线自学,做好预习工作;课前,将难点热点通过线上思维导图及时梳理,传到QQ或微信学习群;课后,请学生们通过网课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出打分评价,并将这种评价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手段。同时,高校思政工作应作出评价有专人负责深度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与高校学子们息息相关的时事热点内容,将内容做好筛选,并在特色小课堂和高校学子们及时探讨,变说教为讲理,通过为他们释事明理,帮助他们找准政治站位、树立政治意识。

(三)教育平台的创新: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创新性开辟

为充分实现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有效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让“互联网+”教学成为思政教育课堂的主要阵营,通过教育平台的创新发展,打开网络思政教学实践新思路,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辟出新路径。在融媒体态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学方面应该注重“线下教育”与“线上教学”的相互融合,“价值传递”与“思想碰撞”相协调,形成立体式多方位多角度思政教学新模式[6]。同时,用网络思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在平台中,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内容分类设置,便于学生查找和归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当下丰富的融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授课阶段,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公众号、微博、QQ群等多渠道为高校学子推送消息,主动向他们灌输正能量理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德育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結语

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阐析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机与存在的难题,探索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辨析融媒体手段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意义,探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是探析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探索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发掘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契机、辨析融媒体手段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意义着手,阐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面临的挑战,发现了融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内容庞杂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力,网络的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取向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信息的国际化传播导致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同时,注意力的分散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探索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从教育主体创新方面,完善思政教育队伍的创新性建设;从教育手段方面,拓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性传播手段;从教育平台方面,为网络思政教学开辟崭新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2]杨新莹,李军松,闫文.“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构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32-35.

[3]余京津.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J].传媒论坛,2018,1(16):6-7.

[4]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6.

[5]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7):43-49.

[6]习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66-69.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

WANG Y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rise of media convergence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hinking mode, value judgment, behavior mode and emotional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use media convergence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and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media era,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which both 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follows the ru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