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李嘉文 崔馨方 居占杰
[摘 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養机制的现状分析,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的招生机制单一、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导师负责制存在局限性、研究生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基于创新的视角,从研究生选拔机制、理论教学体系、导师指导机制、学术研究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视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创新教育视野下广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李嘉文(1996—),女,广东云浮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崔馨方(198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移民管理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学校教育研究;居占杰(196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8-0092-04 [收稿日期] 2021-01-05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较多,这里仅就部分问题的研究作以综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方面,孙信丽(2010)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具备创新意识,能根据自身知识技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1]。杨柳(2017)从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商等方面阐述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具备的特征[2]。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方面,王焰新(2018)认为要健全资源投入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3]。吴昕芸(2018)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双导师制的培养机制[4]。杨栩(2018)在双一流背景下,分析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5]。王思斌等(2019)研究了某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行政主导的多层域治理[6]。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存在片面性。在创新视野下,论文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相关改革路径。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
(一)招生选拔机制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以统考为主,辅之以推荐免试的方式。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激增,而高校扩招规模相对较小,报录比预计也将从2019年的3.6∶1上升至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高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招生中普遍看重考生的科研创新潜力,调查发现,高校一般认为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是判断考生是否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荐免试也是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之一,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发现,推免生更受高校与研究生导师的欢迎,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推免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因而,推荐免试也成为许多学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重点招生渠道之一,导致推免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导师负责制
我国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因而导师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高低、课题的数量和质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的导师负责制主要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个导师指导多个研究生,指导方式则因人而异。由于导师的时间、精力、科研课题、经费等有限,师生比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全国研究生导师约为44万人,从中西部地区2016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平均大多不超过2人,其中,河南、广西、云南和宁夏的导师平均招生人数分别为1.17人、1.43人、1.32人和1.24人。截至2018年,研究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全国来看,平均每个导师招收硕士达1.77个。若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师生比可能进一步提高到1∶2.21。另外,各高校正在实行的“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主要来自企业、机构和一些机关单位等,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校外实践为主,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课题,使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因而理论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程结构方面,研究生培养课程中设置的学分一般在35分左右,其中包括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等。除了公共必修课外,研究生的绝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与专业方向高度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主。在我国,各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比较相似,然而在选修课方面,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的不同,选修课设置的课程差异较大。在教学体系方面,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主要讲授人。在教学内容上,传授的主要是确定性和预设性的内容,内容更新较少,重视既定知识的逻辑推理,轻知识的实际运用与转化。
(四)学术评价机制
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评价,高校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中期检查和开题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在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面,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和考察两种方式,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老师,考核成绩由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共同决定。在科研能力评价方面,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学位论文的质量尤为重要,它是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高校普遍设置了重复率检测和盲评制以及论文答辩等考核环节,最终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成绩。
(五)实践培养环节
在社会实践培养方面,校企合作是主要形式,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在专业实践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对研究生校内科研实践平台的建设,如实验室。同时,与校外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建设培养基地,研究生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可直接进入校外培养基地开展实践。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2017年建立的产学研实践基地达58家,参加实习实践的研究生119人。在科研实践方面,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来进行科研实践,因而导师课题的数量和层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不言而喻。此外,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也是研究生锻炼自身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六)奖惩机制
目前,研究生国家、学校、企业奖助制度是研究生获得奖助金的主要途径,也是奖惩机制的重要方面。2018年,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分别奖励硕士研究生达3.5万人和154.56万人,奖励金额达7亿元和113.59亿元;助学金和“三助”岗位津贴资助研究生人数分别为194.64万人,138.07万人,资助金额分别达129.18亿元,64.22亿元。除了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外,导师资助也是目前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情况下,从中获得导师课题经费的资助。另外,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分流或淘汰也是必要的。但由于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可行、系统的分流管理机制,研究生的分流或淘汰推行难度较大。尽管相当大一部分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淘汰程序,关口不算少,然而,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与外国的30%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约为5%左右,甚至有些高校的研究生零淘汰。近年来,为了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加大研究生创新方面奖励力度的同时,不少高校在缺乏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或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加大了淘汰力度,如华东某高校研究生院在2019—2020学年清退了12名研究生。2019年贵州某大学也清退了44名未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机制单一
生源质量关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从而选拔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潜力的优良“种子”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过程依然以全国统一考试为主,选拔模式僵化,以分数论成败,往往一些具有创新个性而记忆能力稍弱的考生被拒之门外,相反一些记忆能力较好,创新能力偏弱的考生被大量揽进校门,这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难以进行高质量的创新。无疑以考试论成败的这种招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
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混乱,更新周期慢,课程体系建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甚至有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出现了因人设课的现象,背离研究生课程培养的目的,使得研究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在课堂上难以激发研究生的思考,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另外,在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中缺少实践交流环节,如高校间的学术会议、论坛、竞赛等学术实践交流活动。
(三)导师负责制存在局限性
自从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培养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导师队伍的培养却相对较缓慢,导致师生比不断上升。然而,导师的时间、精力、科研课题等是有限的,师生比过高容易造成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甚至出现“放养”的现象,平均提供给每个研究生科研锻炼的机会也会相对有限,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陈旧,学术前沿性不足,导师学历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之一。另外,现在不少高校也在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但是双导师制在现实中的运行中并没有达到意想的效果,很多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四)研究生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反映,然而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研究生的综合测评来体现,综合测评主要包括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成绩,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思想道德分等,但是比重最大的依然是基础课程的成绩,创新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所占比重较低,这容易把研究生的学习重点引进误区,忽视科研创新实践。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物质激励是研究生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奖学金制度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普及率较低,学业奖学金一般是前30%~40%的研究生能获得,而且是一年一评,研究生为了争取奖学金,做科研学术时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追求学术论文数量,忽视质量,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选拔机制
研究生的选拔过程中,应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一方面,适当降低笔试的占分权重,提高面试的占分权重。另一方面,除了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外,加强考生科研创新潜力、科研毅力、读研目标等因素的考察。同时,在研究生选拔中,加强校际合作,增加定向推免名额以及本校优秀本科生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通过录取机制的多元化,选拔具有创新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吃苦耐劳的研究生。
(二)完善导师培养机制
加快年轻导师队伍的建设,对具有科研课题和科研实力的年轻博士可以放宽硕导资格的门槛。另一方面,根据导师的时间精力、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以科研课题为导向,而不是排资论辈分配研究生。另外,在双导师运行机制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审核再聘请校外导师,一方面要了解校外导师的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个人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校外导师是否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同时要定时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对不尽责的导师进行解聘。协调好学校与校外导师的利益,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补助,保证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其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对优秀的校外导师进行奖励,提高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構课程教学体系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方面,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应增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方法类课程安排,丰富课程类型;再者,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的现象,加强教材建设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体系方面,一是教学形式应多元化,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讲人的方式,给予研究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机会,鼓励研究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避免课堂“灌输式”教学;二是高校除了进行集中授课外,通过讲座、专题研讨、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等途径丰富教学形式,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及知识转化能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
高校应以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作为优化研究生综合评价机制的目标。其一,在基础评价方面,积极推进复合式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加大课堂表现成绩比例,注重研究生大论文、小论文、报告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学生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成果的考核。其二,关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应把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三个方面纳入评价体系中,其中,科研实践是重点,因而应给予科研实践较大的权重,以此引导研究生重视科研实践,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五)健全激励机制
加大物质激励,兼顾精神激励。一方面加大奖助学金投入,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和“三助”岗位工资津贴,保障研究生的生活需要。以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拉大不同等级奖项的奖励金额差距,丰富研究生奖励项目,除了传统的各类国家、学校奖学金外,高校还可以增设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同时,加强研究生精神激励,给予优秀的、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经费进行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等。评选“学术之星”,设置荣誉榜,使优秀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增加研究生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信丽.浅谈培养机制改革视野下创新性研究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0(9):77-80.
[2]杨柳.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13-17+22.
[3]王焰新.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融合机制 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56-58.
[4]吴昕芸,郭照冰,任团伟,等.高校专业硕士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5):
101-104.
[5]杨栩,冯诗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6-10.
[6]王思斌,张林.高校改革中行政主导的多层域治理——以P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例[J].河北学刊,2019(4):185-19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LI Jia-wen1, CUI Xin-fang2, JU Zhan-jie1
(1. School of Economic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2. School of Immigration Management, Chinese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is iss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he singleness of the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mechanism i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unclear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upervis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un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and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from graduate students selection mechanism, 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 tutor guidance mechanism, academic research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vision;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新工科”背景下凸显专业特征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 2021/9/10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