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1期·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8 10:17:0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关键词] 劳模精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21JK0029);2021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一般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1SZXYB49)

[作者简介] 夔彩虹(1994—),女,甘肃武威人,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173-04 [收稿日期] 2022-01-14

当代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涵养学生劳动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任务,在高职学生的素质养成中不可或缺,所以将其作为弘扬劳模精神的主渠道,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学理基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来源

从学理出发,分析揭示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来源,从而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劳模精神以劳动为基石和主体,因此探索劳模精神的理论来源也必须以劳动为起点。而关于劳动的本质、特点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描述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因此要揭示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体系。

(一)劳动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因而,人的整体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还使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动物进行活动只是为了维持肉体的存在,是出于本能,而人类的生命活动是全面的,不仅是为了能在自然界生存,而且有着更丰富的形式和更高的追求,企图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能够改造和利用自然,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历史

劳动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很显然,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一方面,劳动生产出人类社会历史。“历史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能够生存,而人类能够生存的前提是能够生活”[2],为了能够生活,人们需要不遗余力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吃喝住穿、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缺少,在生产这些资料的同时,人们就在生产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生产了历史。另一方面,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因而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底色与动力。

(三)劳动与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一个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来研究。在对现实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之所以丧失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是不情不愿的,不能体现劳动者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反而成为加在劳动者身上的枷锁,劳动仅仅沦为维持生命活动的手段,人们在劳动中丧失自由和本真。针对这一现状,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还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的解放,使异化劳动走向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在此,“生产劳动也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3]。在他们畅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们消灭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实现了共产主义,因而人的解放也就实现了。

二、现实依据: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分析

从现实出发,验证并确认劳模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厘清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依据,回答“劳模精神为何能够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首要问题。

(一)劳模精神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交叉

作为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成果同向同行,共同为培育当代青年提供了不竭源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均有体现,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交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考查劳模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劳模精神又是贯穿在“概论”课的精神基因。首先,从革命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模精神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几次历史飞跃中,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将中国精神的弘扬力度和范围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劳模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道德土壤,劳模精神又是提升青年综合素养的主要载体。首先,劳模精神贯穿于青年提升综合素养的全过程,无论是涵养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还是增强政治认同、践行核心价值,劳模精神都是这些高尚品格的集中体现。其次,新时代呼唤立大志、敢担当、有本领的热血青年,而劳动模范正是各个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奉献者,是青年要学习的榜样。

(二)劳模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相一致

2020年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思政课应以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为重点。而凝聚在几代劳动模范身上的劳模精神,展现出的就是一种主人翁的使命担当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高度一致。

其一,劳模精神为新时代高职学生学好“四史”提供了重要抓手。劳模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它萌芽于革命时期,形成于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光大于新时代,可以说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的一个缩影和明证。在将劳模精神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助推了学生的“四史”学习。

其二,劳模精神为新时代高职学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提供了强大力量。《实施方案》指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培养素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而劳模精神中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及优良的职业操守,恰恰是职业精神最高境界的体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劳模精神,既传承技艺技能,又涵养品德品行。

(三)劳模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都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契合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这一现实需要。

首先,劳模精神进课堂,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理论性。一方面,劳模精神的构成因子,如家国情怀、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都是对课本内容的生动诠释和现实呈现,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延展融入课堂,能够提升课堂理论性;另一方面,请劳模进入课堂,将他们鲜活的人生际遇与成长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必定会给学生内心带来向劳动模范学习、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的强烈冲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亲和力。

其次,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劳模,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针对性。组织学生到劳模所在单位、事迹展览馆、疗养基地等地方观摩、学习,近距离地接触劳动模范,听取他们的先进事迹,从而更加立体、丰富地体悟劳模精神,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对照现实重新认识自我,燃起不断学习、追求新知的欲望。

三、方法策略: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从问题出发,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关注劳模、不了解劳模精神,甚至漠视、曲解劳模精神的现象,利用课堂、网络、实践基地、校园文化等多手段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发挥高其育人功能。

(一)创新课堂教学,发挥翻转课堂+协同学习的学生主体作用

翻转课堂+协同学习,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身份互换,曾经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进行理论讲解的教师,变成了在课前默默耕耘、课上“穿针引线”、课后答疑解惑的引导者;而学生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前教师将关于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相关知识制作成精品微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后,具有探索能力的学生会以此为契机去主动挖掘资料,搜集事迹,从而能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和提问答疑环节,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事实上,课堂上同学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就是丰富学生劳模精神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劳模精神就无形地融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新时代,高职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且具有高超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探索能力,这种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使得翻转课堂+协同学习非常适合他们。但是新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将劳模精神的知识制作成精品微视频,对教师具有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将劳模精神的知识内化于心,搞清楚劳模精神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和内涵本质等;其次还要外化于行,自觉做劳模精神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4]。

(二)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使其真知真信真行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因此,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劳模精神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劳模精神的自觉认同。

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去拜访慰问当地有名的劳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在这种回归个体、有烟火气的方式中,聆听劳动模范的英雄事迹,感受劳模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劳模事迹展览馆,领略劳动模范的绚丽风采,形成学习劳模、崇敬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风尚。以陕西省为例,该馆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国和陕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故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模的高度评价和对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走进展馆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劳模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了解国家的巨变,认识到勞动模范之所以成为时代的楷模,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使大学生立志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像劳模一样成就一番事业。

(三)利用网络媒体,打造劳模精神育人新平台

0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媒介和途径。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学生网民占全国网民的21%,达到2亿多人口。因此,除了让劳模精神融入第一课堂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借助和发挥网络媒体的功能优势,积极打造劳模精神育人的新平台。

首先,大力借助网络视频,将劳模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推荐关于劳模精神的纪录片、电影电视供同学观看,也可以创办微信视频号或者抖音号定期推送视频。其次,有效发挥网络文字功能,创辦关于劳模精神的公众号、微博等账号,发布文章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可以让学生负责这些账号的运营,这样他们在制作推文的时候,实际上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认同了劳模精神,达到了育人效果。

(四)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好风气、好氛围

理论是抽象的,育人是实在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补充,在大学生信仰抉择、价值定型、品格塑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建设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寄予深深的厚望,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因此,我们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时,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好风气和好氛围。

第一,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劳模精神为主题又颇具艺术创意设计的文化展示长廊、餐厅文化墙、教室文化园地、图书馆展示角等,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劳动模范的成长故事和非凡业绩,冲击、触动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立志成长成才。第二,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行业楷模或优秀校友劳模,整理优秀劳模的口述内容,编著成优秀劳模书籍、建立劳模电子资源库、成立劳模文化研究中心,解读劳模背后的秘密。第三,可以举办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比如劳模精神知识竞赛、劳模精神演讲比赛、劳模精神故事分享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可和践行劳模精神。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