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8期·关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陶翊婷 张鼎璘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网络意见
[作者简介] 陶翊婷(1991—),女,江苏南京人,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4-07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的背景
新冠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人们的生活秩序、经济发展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引起的网络舆论也对事态进程、民众信念导向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且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其所受影响、所持态度、所做反应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让学生去伪存真;又要求结合疫情现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站位,引导其感受到我国国策、制度的独特优越性,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一)新冠疫情的危机性与大学生的敏感性
不同于其他重大事件有限的影响范围,新冠疫情几乎波及我国乃至全世界所有人民。面对危机,相较于普通人群,大学生呈现出更高的“敏感性”。一方面,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观点包容开放,信息通信手段发达[1]。大学生的思考更加独立,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面对疫情时,做出反应更快,态度更积极。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校园生活相对封闭,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难以对社会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疫情危机为全社会带来了安全、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极大压力,大学生的过度敏感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成为抗疫工作的不利因素。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与网络的天然联系
这一代大学生,是“抱着手机长大”的,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已成为其成长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说,网络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网络,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习惯了借助网络搜集信息、相互交流、发表观点,触角遍及每一个角落。新冠疫情高峰期,全国几乎统一实施的“网课政策”“封闭政策”,客观环境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使学生与网络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信息渠道参与讨论。
(三)形势环境的复杂性与疫情的紧急性相碰撞
疫情之外,我国正处在国内外形势突变、时代变迁风起云涌的关键期。在国内,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阻滞,为社会经济建设任务增添了极大困难,如何做到“既脱贫,又抗疫”,是对我国组织能力、建设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从国际形势来说,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标志着西方国家对华形成封闭包围的野心复萌,中华民族又一次遭遇外界的阻挠和挑战。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既有可能受到虚假信息的蒙蔽而盲目产生对政府、社会、国家的质疑,也有可能因亲眼见证我国的抗疫决心、抗疫速度、抗疫力量和抗疫成果,更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生命力,从而增强对我国的文化、制度、理念认同感。因此,做好疫情期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为疫情期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精神状况、所持观点态度的平台。为了解大学生在网上看什么、想什么,本研究用自拟的调查问卷测评了416名在校大学生,内容包括使用网络的频率、参与发声的次数、浏览信息的重点等主要问题。通过对采得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关注内容在保有共性的同时因人而异
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82.7%的同学在疫情期间使用电子设备接触网络的时间明显增加,其中,48.8%的同学借助网络关注疫情信息的频率极高,而选择“和平时一样”和“偶尔关注”的则分别达到35.8%和14.7%。对于疫情期间的新闻信息,“疫情实时报道与发展态势”“防疫政策”的关注度分别达到了82.93%和78.85%,而“辟谣信息”“国际政治形势”“国家政治形势”“防疫知识科普”的关注率均超过了60%,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在关注疫情相关问题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内容也有不同——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其关注重点更多地集中于大学是否能够开学,开学后的教学生活管理办法等政策上;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更关注学校的网课授课方式,具体的返校时间等教学活动内容安排;大三及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则更能明显感受到来自现实社会的压力——例如考保研政策是否会因疫情而有所改变,出国留学的学生担心国内外在疫情压力下是否会限制出行,而准备找工作或已经拿到offer的应届毕业生则会因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而焦虑。大学生关注焦点的差异,反映出各個年龄段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融入程度不同,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缓解学生焦虑情绪时,也应当有所区别。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的表现中理性与感性并存
1.理性思考與感性思考并存,自我反思与头脑发热并存。调查结果显示,86.8%的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或信息浏览让你对国情国策、疫情态势、社会正能量,辨析虚假信息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的问题中选择了“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对信息的理解”,不难看出,疫情期间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讨论,加强了大学生对国家战略政策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在自己的生活中保障安全,落实政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命,在未来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对大学生自身,在问题“发表完网络言论后,是否反思后觉得言论不妥当”中,有38.5%的同学偶尔会觉得发言不妥,21.6%的学生则经常觉得自己的发言有待斟酌。这个现象反映了两个利好消息。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许多大学生已经养成了对自身言论的反思,展现了可贵的自我纠错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不断成长,最终成功的重要助推力。第二,在发表网络评论后,感到自己言论不妥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所发表的言论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成熟、不理智的,极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谨言慎行工作态度的培养。
2.网络威力不容小觑,抓住网络就是抓住宣传的风口。在问题“是否受舆论影响发表过不理智不客观的言论”中,82.45%的学生选择了“从未有过”,其余15.6%则选择了“1~3次”,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做到理性思考,谨慎发表言论。但大学生在网络上头脑发热发表不客观言论的现象仍然存在——网络作为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媒介,缺少监管,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会导致可信度的下降。由于事实材料相对少,捏造虚假信息变得容易,求证却相当困难。特别是某些别有用心的谣言,采用半真半假的方式,很容易蒙蔽具有一定思辨意识、却缺乏正规信息渠道的大学生,加上人云亦云的从众效应,大学生很容易被引导而陷入焦虑和恐慌中。
三、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对策和启示
(一)明确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势
把握疫情时期的有力武器,攻占网络新高地。疫情期间,大学生网上交流更加频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高度。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优势:速度更快,打破时间空间隔阂,囊括了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生活琐事到国策国政,从地方榜样到抗疫英雄,网络平台将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聚焦放大,第一时间将其直观呈现给每个人,人与人的距离被拉近了,接收的信息和观点也更多元。因此,应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使互联网成为疫情时期教育学生、支持抗疫的有力武器,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宣传社会主流价值,避免大学生被社会上的不良价值观影响。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明确责任担当,强调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2]。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人生阅历上的认知水平仍然处于成长阶段,如果外部势力借机进行思想煽动、思维渗透,很有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国策国政持怀疑态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做好疫情期间的舆论工作时强调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3]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进行引导、启发和修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时期要把好高校舆论阵地尤为重要[4]。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让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对大学生网上所发言论的关注程度,观察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会,向学生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用抗疫成果感染学生,用英雄故事鼓励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国在抗疫行动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信任党和国家的领导,确立对我国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借助新媒体进行抗疫宣传。让大学生的声音可以成为抗疫宣传的助力。
除了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育,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抗疫期间,涌现出了无数优秀大学生,他们参与志愿活动,进行抗疫宣传,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的榜样,通过构建健康的从众心理,去引导大学生从善如流。大学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所谓“人之不存,才将焉附”,即学生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其道德修养和法治精神。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了下一代社会栋梁的思想舆论高度;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决定了下一代社会领导者的建设热情。新的时代,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明确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疫情期间谣言四起,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每个人都自觉成为网络环境的保护者,虚假信息及其始作俑者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减少不良信息造成的恐慌和焦虑,鼓舞学生,传递“正能量”。
(四)将挑战变为机遇——鼓励进行力所能及的抗疫尝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所学知识,其本质都是为人服务的。让大学生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是践行专业力量的宝贵机会。例如在疫情期间,众多高校的建筑学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就本次新冠疫情的情况,设计符合要求的隔离仓或方舱医院,满足治疗和收纳患者的需求,做到“学以致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更好地明白了“学一技以治天下”的教育初心。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疫情固然带来了灾难,却同样也是积累社会经验,感受生活本味的良机。长期浸泡在大学象牙塔的生活壁垒中,大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经验、理解的环境,对我国政治形势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空话套话的理论上,没有合适的契机深入理解,很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空谈国事的“空”“大”不良习惯。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狙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工作,是大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抗疫镜头,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共同抗疫的典型缩影,参与社区管理,一方面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超强的管理、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抗疫工作,无论是亲身下场,协助社区治理,投身基层工作;又或者是发挥文化领域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抗疫宣传、防疫知识科普,都可以让大学生亲身投入到社会建设发展之中,感受自己作为抗疫洪流的一员所做出的贡献。
(五)把好学校关,做好“后疫情时期”的管理工作
随着全国逐渐度过疫情高峰期,进入以防控为主的“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基本全部结束了网络远程教学,返回大学校园内。如何规避疫情的反弹,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是全国高校共同面对的难题。所谓“把好校门关”,既不能掉以轻心,给疫情卷土重来的机会,也不能是无视学生学习工作的正常需求,一刀切的完全封闭。后疫情时期的校园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靠学校方面建立起严谨、高效、实用的制度,在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做好卫生管控;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生群体认识到,疫情防控还远远未到松懈的时候,大学生们依然需要服从学校的安排,理解学校的难处。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宣传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有上下一心,才能早日战胜疫情。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网络时代特色和大学生群体特点,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将挑战化作机遇,让新冠疫情成为检验大学生意志品质、思想水平的试金石,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1年第47期·刍议APG新分类系统在“树木学”教学中的 2022/7/18
- 下一篇:2022年第22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体系 202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