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考核方式改革教学的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9/7 15:09:26

[摘 要] 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借鉴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内蒙古科技大学“美学”课程教改课题组开展了革新考核方式的“美学”课程改革。为切实了解学生对考核方式改革的反应,更好地总结改革经验,课题组在对听课学生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反思,进而凝炼出模块化的“1+3+1”考核模式。此考核模式将在对学生的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完善。期望内蒙古科技大学的“1+3+1”的考核模式能够为高校的“美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个案范例与经验模式。

[关键词] 美学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项目“‘美学课程‘理论+实践考核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Y2018047)

[作者简介] 张晓丽(1975—),女,内蒙古包头人,文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美学的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2-0074-04   [收稿日期] 2020-11-04

自20世纪80年代,學界开始重视美学教学问题。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美学教学改革方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提升专业技能方面,使美学与专业相契合以便提升学生未来职业技能的美学教学改革如袁金刚、李文瑞、王建疆等人的研究[1]。第二,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美学教学改革,如张玉能[2]等人的研究。第三,从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重视美学、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作用的研究,如薛红[3]等人的研究。第四,在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探索美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如金松林[4]等人的研究。

一、考核方式调研分析

截至2020年1月,课题组对学习过“美学”课程的110名同学进行了关于“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问卷调查。调研问卷围绕考核方式共列出了五个题目。对此调研结果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跟进以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的“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现有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美学”课程最终的结课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总和。平时成绩由平时考勤、作业等内容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多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占总成绩的70%。题目类型则由考查理论范畴识记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考核理论范畴理解的论述题组成。在“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延续了总成绩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的组合方式,但二者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修改为各占50%。平时成绩由学生考勤、平时理论实践作业与参与话题讨论等成绩共同组成。对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学生满意度的调研,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目前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的整体态度。

由表1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生对现有的考核方式有2.5%的同学“很不满意”,12.5%认为一般,总和为85%的同学表示满意。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较为满意。选择“很不满意”和“一般”的,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15%,说明现有的考核方式依然存在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二)成绩的构成

现有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由平常考勤、参与讨论、平时实践性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下,课题组期望能够构建适合学生期待的,多元化、多选择,可以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因材选考的考核方式。我们共给出了7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分别为理论型作业、理论的实践应用、测验、考勤情况、在课上的发言、课堂讨论、期中考试。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是考勤情况,高达92.5%,其次是理论型作业,占83.75%;被选最少的选项是期中考试,仅为13.75%,其次为在课上的发言,占16.25%。“考勤情况”是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这说明学生是看重上课出勤的,或者说出勤这一项考核是需要学生付出思考最少且最容易获得成绩的选项。在各种选项中被选最少的项目是“期中考试”,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多个选项中,学生共填写出了26种组合,其中最喜欢的组合考核方式是:理论型作业、理论的实践应用、考勤情况,占10%,其次是理论型作业、测验、考勤情况,占7.5%。

(三)期末综合成绩构成比例

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共同构成的综合成绩,两项的占比能够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如果平时成绩占比较低,那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便不够充分。因此,“美学”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组成员决定对此前的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占比进行调整,调整为各占50%。这样的调整与学生的期待是否相符,调研情况如表2。

整理分析学生的选择发现,有57.5%的同学认同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一半的比例。其次则是认同旧有的七三比例,这样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3.75%,期望两者是三七比例的人数仅占1.25%。选择了“D其他”选项的同学则统一标注出期望的比例数值为六四。这样的占比选择说明大多数同学是认同考核方式重视过程学习的这种改变,但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建构既获得学生认同,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兼顾教学效果,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趋于科学的成绩构成比例。

(四)平时考核的内容

期望建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在平时成绩中。鉴于此,课题组设计了“你希望‘美学课程平时考核包括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题。选项A作业、B课堂讨论、C测验、D考勤情况、E在课上的发言情况、F课外阅读等6项。入选最多的单项是“A作业”,有107人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97.5%;其次是“D考勤情况”,102人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92.5%;排在第三的是“B课堂讨论”,有54人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48.75%;而选择人数最少的选项是“E在课上的发言情况”,仅21人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18.75%。学生多选时的组合选项共有18种,除3人单选B选项外,其余均做出2项或多于2项的选择。组合选项占比最高的是AD,占总人数的17.5%;其次是ACD,占总人数的16.25%;再次为ABD与ABDF组合,占总人数的10%,且有4人选择了列出的所有选项,占比为5%。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期望平时成绩的考核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同时为学生所普遍接纳的考核方式为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课上发言”的选项,值得反思。

(五)考核方式的建议

“你对本课程考核方式有什么建议”,这个题目学生的答案较为多样。就采取考试还是其他方式结课而论,75.9%的同学选择以考试的方式结课,16.5%的同学期望能够以论文或理论型作业的方式结课,还有7.6%的同学期望丰富考试方式,如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平时成绩中增加阅读美学相关著述的读书笔记的考核,或增加平时作业的分值比例。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还是期望能够通过期末考试、测试的方式完成课程的最后考评。

二、考核方式调研反思

(一)课上的发言与互动

由上文的调研分析可知,学生有考核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他们较为喜爱的考核方式为“作业”与“考勤情况”,最不喜欢的考核方式为“在课上的发言”。作业与考勤属于较为传统的考核方式,与作业和考勤相比,课上发言也属于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传统方式。那为什么学生却少有人选择“课上发言”这一选项,这是否仅是“美学”课堂独有的情况呢?通过咨询其他课程的教师发现,在其他门类的课堂上也存在相同的情况。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不喜发言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学生害怕发言错误,有的学生因自己的方言口音而害怕发言出丑,还有学生害怕自己当时分神听不清老师的题目,大多数学生则是没有信心,不“习惯”上课发言等。通过观察平时课堂较为活跃的同学,比较平时参与课程的活跃度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测试,以及期末的考试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虽然上课时非常活跃,但成绩却并不高。通过再观察分析课题组发现,通常被我们所期望的教师提问,学生发言,教师做出引导,大多数学生因掌握而积极响应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其实是带有一定假象的,有的学生的回答仅是一种从众行为。

(二)考核方式与成绩占比

不同考核方式下,各类考核内容,尤其是平时成绩中各个考核内容在总成绩中占多少比例?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呈现在更细化的平时成绩考核中。此前在成绩比例的思考与调研中,课题组已经考虑到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问题。但更为细致的平时成绩的组成中各类内容的占比问题相对考虑得较少,而这部分内容却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比如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认可的“考勤情况”一项,虽大多数学生认同此项,但这种考核方式本身值得反思。

(三)理论识记与理论实践

在表述题“你对本课程考核方式有什么建议”的回答中,学生在表达出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外,就考试内容也阐述了一定的期许。有43%的同学期望考试的内容“多一些发挥空间和理论应用”“少死记硬背的题目”“题目要具有实践应用性,不局限于理论”。学生的这些建议让课题组陷入深深的反思中。分析学生们这些相类似的期望不难看出,学生的期望中包含着对理论识记与实践应用的一些误解。记忆主要是观察和描述,就美学学科而言,主要是掌握、记忆理论范畴的具体内涵,比如艺术意象、审美共通感、审美理想、优美、崇高等范畴。当然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了解这些范畴的背景、这些范畴与审美人素养关系的基础上去记忆。也就是说,是否是死记硬背不是考试时才出现的情况,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直存在的情况。课题组不主张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这些范畴的相关背景、意义等内容后去理解记忆。因此不存在考查“死记硬背”题目的问题,因为就没有强调过要对一定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题目要具有实践应用性,不局限于理论”这条期望也富有矛盾性。因为实践应用是在掌握理论后对理论的实践应用。

三、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建构

调研中有13%的同学在回答“你对本课程考核方式有什么建议”表述题时,明确表示期望老师能够划出考试内容的范围。学生的这种期望或可理解为期望通过老师划定考试范围,对相关考试内容进行识记。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考核的重视。因为学生的这份重视,或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课题组选择从学生重视的考核方式角度切入,对“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合理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使考核方式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呢?课题组在参考学生考核结果、考核方式调研结果,以及查阅、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模块化的考核方式。所谓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即将“美学”课程的考核划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它们之间虽相互关联但考核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每一个模块中都包含有同一层面的多种考核方式,可以供教师因材施考地选用,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而选用。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块的考核,最终目标都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服务。结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美学”课程的考核拟由三种考核模块组成。

(一)摸底性考核

所谓摸底性考核,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的相关学科知识、阅读、审美等具体情况的了解。此考核模块注重的是对学生过往知识储备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期待等情况的熟知。此考核方式可由問卷调查、学生读书报告、学生课前自我总结、学生课程期望等考核方式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在整体课程考核中占5%~10%。摸底性考核虽在课程考核整体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是教师对学生了解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因材施考的前提。

(二)形成性考核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也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考核模块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还能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相关内容。此考核模块的考核方式可以是测试、理论实践应用、课堂参与等形式。其中课堂参与、主动发起话题讨论、学生积极自我评价等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度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如“问”的习惯养成与态度,属于情感价值层次考核。

(三)终结性考核

終结性考核此处主要指期末考核。目前期末考核主要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开展。尽管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但考核试题却由知识考核、情景题考核、自我学习考核等内容组成。

针对以期末考试一考定高低的考核方式的弊端,结合目前教师更注重终结性考核,革新后的考核模式将由现有的较为普遍的“1”模式,即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变革为“1+3+1”模式。首“1”代表摸底性考核,每一门课程开展之初,至少要进行一次这样的摸底性考核或了解;“3”即形成性考核,此项考核中,至少会有三种层次,即情感价值层、习惯技能养成层、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层组成。每一种层次均由不同的考核方式组成,由学生灵活选择接受考核,完成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末“1”是期末考试。此模式以综合测评方式给定学生成绩——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的考核模式。

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即使是已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因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在实施过程中或也会出现排异性。因此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探讨都不应该将学生排除在外,也不应缺失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内蒙古科技大学“美学”课程教改课题组开展的由革新考核方式而展开的“美学”课程改革,是在对学生展开调研的前提下开展的,也因对学生的深入调研而凝炼出了模块化的“1+3+1”考核模式,此考核模式将在对学生的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袁金刚,李文瑞,王建疆,等.“实用美学”教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1996,33(6):91-94.

[2]张玉能.“反思—实践”式美学教学模式初探[J].文学教育,2007(12):24-27.

[3]薛红.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7,23(5):131-137.

[4]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1(2):157-160.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novating Evaluation Method: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Aesthetics Cours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ANG Xiao-l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s a very arduous task. On the basis of the abundant teaching reform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of the course of Aesthetics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of the Aesthetic cour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response to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better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the research group reflected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of the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course, then condensed the modularized “1+3+1” assessment model. This evaluation model will be further tested and improve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udent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1+3+1” evaluation mode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an provide a case example and a experience model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esthetic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esthetics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model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