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四个“底”的思维蕴含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9/22 14:35:59

庄得宝 李娜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新时代开好思政课的着力点,从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的“底色思维”、充实中国底蕴的“底蕴思维”、鼓足自信底气的“底气思维”、坚守政治底线的“底线思维”四个维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完成培育勇于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智能化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Y20-43);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善于学习是克服‘本领恐慌的关键”(20KSH005)

[作者简介] 庄得宝(1976—),男,黑龙江依安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 娜(1983—),女,黑龙江富裕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须大量兼具高水平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水平的优秀青年。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的思政课,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正确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思维方法,成为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的重要着力点,必须要解决好思维方法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一、底色思维: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障我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高校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政课是主渠道、主阵地。必须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擦亮思政课的精神底色。信仰是精神之魄,行动之魂。古往今来,成就人类大事业者无不依靠信仰的力量宵衣旰食、砥砺前行。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无数共产党人正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无坚不摧,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2]。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背后的思想之基、行动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怀揣忠诚,用信仰守底线、辨是非、讲政治;要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根本政治要求作为自身修身立业最大之“德”,真信笃行,浩然正气;要“以信仰讲信仰”,用科学的信仰感召学生,用理论的信仰说服学生,用真理的信仰引领学生,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棒人”。

第二,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擦亮思政课的理性底色。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的长期总结,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直至诞生之后的173年仍然还没有“过时”,正是因为它提供的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描述或方案。“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中远期目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守阵地,把握方向。思政课教师要“明理”,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把“理直”建立在自身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要“讲理”,不回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准理论难点,解答学生心中困惑,用科学理论拨开学生思想上的迷雾。

第三,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擦亮思政课的时代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不断保持生机活力,正是因为不断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呼应中国实践,解决人民诉求,是中国之变的理论总结。“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讲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联系的道理,不能仅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讲清楚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讲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宗旨是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可和重视。

二、底蕴思维:充实思政课的中国底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育人教育,并非中国独有,但却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必然存在着国别、立场问题。为此,展示中国立场、中国底色成为中国高校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以中国历史为鉴筑牢思政课的理性之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灵魂都承载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只有很好地尊重、总结、研究、借鉴历史,才能从历史进程的借鉴中寻找到民族之魂、理性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功走到今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走向辉煌是历史的趋势,必须让广大青年学生知道、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独特性,看到历史选择的理性,理性对待历史和当下,理性面对未来,使思政课闪现出理性的光辉。

第二,要以中华文化为源筑牢思政课的精神之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永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性,影响和塑造着国人的意志品格和道德情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为此,必须将中华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和价值意蕴传递给让广大青年学生,让其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其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将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加强人的道德培育、实现人的健康发展的教育追求融入思政课,实现二者的互进,铺就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之基。

第三,要以中国精神为魂筑牢思政课的价值之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聚的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凝聚中国力量,是动员与感召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助推器;是引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形成共同奋进精神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价值之基。必须要让广大青年学生看到中国精神是中国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引导其将对中国精神理论内涵把握与实践感悟结合,在中国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鲜活的时代境遇中吸收养分,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强大自己、提升自我,为大学生提供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引领,使思政课展现出中国精神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三、底氣思维:鼓足思政课的自信底气

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代表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其自信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底气。只有具备坚定自信的思政课教师,才能鼓足思政课的自信底气,站得住讲台,守得住课堂,赢得学生,发挥自身价值。

第一,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坚定道路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7]只有道路正确了,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复兴的道路。只有深刻理解中国道路,才能发现其伟大的时代价值和为人类文明与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讲述中国道路,指出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实践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转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的、唯一的正确之路,别无选择,坚定道路自信,展现思政课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坚定理论自信。党的性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离不开对理论问题的探索,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推进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对理论产生内心的认同,形成理论自觉,从而建立起对理论科学性及其指导下的实践的自信,即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课题的科学回答与实践形成的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起坚定的理论自信,鼓足底气向学生阐明中国问题的成功回答与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最好的证明,正是在其指导下,中国才取得了今天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带领中国战胜各种思想冲击、捍卫和传播真理的重要法宝,树立起坚定的理论自信,展现思政课的理论魅力。

第三,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道路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制度是实现道路根本保障。因此,制度自信是实现道路自信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阐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它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动力源,是支撑起中国这艘巨轮应对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根本的制度保证,具有其他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展现思政课坚定的政治定力。

第四,依托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虽经历了曲折与坎坷,但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但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走到世界历史舞台中央,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为百经坎坷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及当代价值,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理想和精神价值,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自信,展现思政课厚重的精神之源。

四、底线思维: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底线

政治底线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作用的规则,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标尺”和确保“不逾矩”的警戒线。思政课因其特殊性,必须要坚守住课堂教学的政治底线,坚守住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第一,坚守课堂教学的党性原则。一个政党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党性,它体现了阶级性;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基本行为规范就是党性原则。思政课作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任务,守住课堂的政治底线。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党性觉悟,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刻反思在坚持党性原则上的不足,带领学生不断纠正理想信念上的偏差,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境界;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始至终地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时刻与党同心同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第二,堅守课堂教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价值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彰显出来,增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但新时代也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高校思政课作为宣传党的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传递给学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学生对其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认识与掌握,以强大正能量推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守住思政课堂的政治底线,培育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新人。

第三,坚守课堂教学的民族立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课堂教学要坚守的民族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并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坚守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个根本利益;要着重培育和塑造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青年学生成长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要让学生明确,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坚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将自己同国家、民族和中华文化连接于一体,才能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让学生以中华民族的民族话语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和文化讨论,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中国理念、中国价值,打磨好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武器。

总之,思政课必须要坚守住自己的“底”,在坚守中扎实推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2020(17).

[2]习近平: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重庆日报,2019-04-18(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40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On the Four Thinking Dimens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ANG De-bao, LI Na

(Marxism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As th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excellent youth. We must take right thinking methods as the foot-holding to carry out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in the new times. With the four thinking dimensions of taking Marxism as the thinking background, enriching Chinese culture, inspiring confidence, holding the bottom-line, it is certain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eaching as well a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youth to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nk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lf-confidenc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