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2期·植物学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12/30 13:21:1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2期

赵金莉,唐宏亮,陈凤丽,郭辉娟,李 夏

(河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课程群包括以“植物生物学”为核心课程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现代植物学实验技术”“生物资源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学研究技术”等9门课程,在满足知识构架需要的基础上,涵盖了生物类3个本科专业和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跨越3个学年,具有覆盖面广、学生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思政的辐射面广、连续性好、贯穿性强,在学生正确的“三观”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植物学课程群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

植物科学不仅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石,更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植物学课程群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承载着“爱国、诚信、敬业、文明、绿色、生态、环保”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这对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要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植物学课程群思政育人元素可以从5个方面来挖掘:(1)深根家国情怀,厚植科学精神;(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批判性科学思维;(3)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意识;(4)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5)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结合各门科目的专业知识精选思政元素,将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真正落实“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育人宗旨和效果。

二、植物学课程群思政育人元素挖掘的切入点

切入点是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植物学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类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学院和同学们见面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等重要任务。“植物生物学”课程不仅以植物个体发育为线索,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层次系统介绍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生长发育过程;还以系统发育为线索,系统介绍植物的分类学理论、不同类群的鉴别特征及生物演化规律,知识点比较多,单纯靠记忆比较枯燥乏味。“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许多知识点背后蕴含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的科学史实和深厚的科研素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自然地引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植物分类基础知识部分,教师在讲授“双名法”时,引入瑞典博物学家“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的成长故事和为数千种植物命名的经历。他用自己的名字为最小木本植物(北极花属Linnaea L.)命名,这也是林奈唯一用自己姓氏命名的类群,他说它是世界上最低矮而微不足道的木本植物,而自己也正是这样,渺小而微不足道。让学生理解凡是定名人为“L.”的植物,都是林奈为其命名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林奈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谦虚的优秀品质。

三、植物学课程群思政育人典型案例

(一)深根家国情怀,厚植科学精神

植物学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教材中选择的多是具有较高代表性,演化意义、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比较高的中国植物作为代表,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壮阔山河,建立对中华大地的深厚情感。同时,在介绍一些植物的研究历史时,更能凸显植物学界前辈们为祖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如在讲裸子植物时,将我国植物学的拓荒者胡先骕先生在国际上被誉为“水杉之父”的科学史实穿插其中,国际植物学界曾经认为水杉已经灭绝,“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被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发现之一,对植物形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胡先骕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通过《水杉歌》记载了水杉繁盛和衰亡的历史以及这一幸存树种的发现意义。教师讲解《水杉歌》,使学生掌握水杉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习性和发现的历史,明白为什么把水杉称为“活化石”,并列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科学道理,感受老一辈植物学家的渊博学识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境界。

再如讲授“种子和幼苗”这一章内容时,有机嵌入复旦大学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的故事,他用16年时间奔赴青藏高原盘点植物种质资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植物种子的空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上许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对国家发展、人类命运意义非凡;同时,培养学生坚守科学的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植物生理学”被称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在绪论部分讲授植物生理学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时,作为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汤佩松先生值得一谈。1933年,汤佩松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与试验环境,回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建立了普通生理研究室,在植物中首先发现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叶绿体中碳酸酐酶的存在,在光合作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批判性科学思维

植物学课程群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学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贯穿于整个课程中。如植物的器官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同时也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相适应;植物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执行不同的功能,但都在细胞核的指挥下相互合作,平衡发展;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等,均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括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植物也存在对立矛盾的两方面。如在藻类这一章,教师讲到藻类植物的经济价值时,引入“念珠藻和鱼腥藻过度滋长造成水华”的案例,使学生理解这些类群不仅可以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而且也能导致严重的水体污染,致使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引导学生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把握适量适度原则。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科学研究新发现基于“观察是判断某种东西是否存在的判官”。如在讲授地衣结构时,教材中被认可150年的“双生范式”要改写了。2016年,美国地衣学家托比·斯普利比尔运用分类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发现地衣不是学界长期以来认为的二者共生体,而是三种生物共生的生命复合体,构成地衣的第三成员是另一种真菌(担子菌)。再如在介绍兰科植物的繁殖方式时,融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刘可为发现大根槽舌兰在无传粉媒介的条件下逆重力完成自花传粉的故事,这一发现颠覆了整个学界对植物界传粉方式的传统认知,改写了教材。

(三)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课程群中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课程。其一,在野外实习期间,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吃住在一起,有更多师生间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其二,学生每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识别植物种类,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学校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为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野生高等植物156科628属1637种,其中牧草饲料植物593种、中草药植物390种、观赏植物36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种。教师在讲解植物鉴定特征时,介绍这些植物的利用价值及用途等,强调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的《禁采公告》,讲明采挖苦菜(升麻)、红景天、秦艽、金莲花、党参等的严惩措施,并结合2019年“小五台山红景天遭盗挖”事件,使学生意识到我国珍稀植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保护这些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植物资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促进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在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植物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如在讲授被子植物分类部分,介绍蔷薇科、菊科、禾本科和兰科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诠释了四君子各自特有的品质:傲、幽、坚、淡,在学习代表植物本身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再如“植物生理学”中《植物次生代谢》章节的讲授过程中,介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抗疟药方青蒿素,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从中国古代典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进而获得成功;并且屠呦呦的名字也是来自我国古籍《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之意,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及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更加坚定爱党爱国的决心,提升社会责任感。

(五)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细致严谨、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是一名生物学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实践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程,由于学生首次进入植物学实验室,第一次实验课“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及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教师向学生强调《植物学实验室管理规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座次安排对号入座,取用和自己座位号相同编号的光学显微镜,使用后做好记录,培养学生从植物生物学实验开始,就养成遵守实验室准入制度、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的操作技能及实验完成后的归位等意识。在进行多人一组的实验项目时,让同一个实验小组的每位同学分担不同的实验任务,每个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分工、有合作、有配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在端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潜能。

总之,课程思政是让学科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目的,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精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统一。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