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3期·古籍修复技艺院校传承与保护实践教育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5 14:11:3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3期

邱敏

[关键词] 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技艺;院校教育;传承保护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非遗视野下的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2018SJA0375)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022-04 [收稿日期] 2022-01-09

古籍修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至今已有30余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古籍修复相关专业。目前,古籍保护的学科建设及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对古籍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学科建设困境及学科归属进行了探讨[1],古籍修复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南京作为早期创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地区,其教育发展至今已有10年以上历史,从早期的艰难摸索到如今的学科建设。在此发展背景下,笔者从非遗视角对南京地区古籍修复专业院校的技艺传承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为院校教育的技艺传承与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一、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教育发展的地域特点

(一)丰富的古籍馆藏资源

南京作为江苏省古籍收藏的重要地区,有7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从收藏情况来看,据普查统计,江苏共有古籍450多万册,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陵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藏量达240万册,占全省藏量53%以上。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达160万册,占全省藏量的36%和南京地区的67%,在全国名列第三,全省第一[2]。丰富的古籍馆藏资源为南京地区修复技艺的传承提供了需求与条件。

(二)重视修复人才培养

2001年初,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为教学基地,在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支持下,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率先在南京被引入职业教育,古老技艺得以传承。2014年,南京图书馆联合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申报并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此外,2016年南京大学古籍修复技艺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校外实训基地。20多年来,在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支持下,向院校提供了专业教师,充实和提高了古籍修复专业的师资力量[2]。

(三)科技保护助力技艺发展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部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研基地以纸质文物保护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两大科研方向,其中,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古籍档案类的修复纸张研究、近代纸质文献酸性脆化的保护工艺是主要特色[3]。多年来,南京博物院纸质文物科研成果丰硕,文保部专家长年受邀为南京地区相关专业院校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对南京地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南京地区其他收藏单位,如南京市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在实践基地建设、馆校合作等方面,对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教育及发展均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二、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技艺的院校发展特色

2001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2004年,金陵科技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大专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2007年成立古典文献(古籍修复)本科专业。2005年,南京艺术学院创办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设立古籍修复、陶瓷修复、书画装裱为主要方向,培养层次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据统计,2011—2015年,三所院校培养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约700人,向国内古籍保护单位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2],在实践方面的办学经验与特色也值得关注,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论文检索等方式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建立文献保护修复中心,成立非遗学院

从2005年莫愁图书保护修复中心成立至今,通过送修和外派技术人员等形式,面向全国承接古籍修复任务。多年来承修古籍总量达4万多册,其中国家一级古籍文物3000多件[4]。文献保护修复中心既是人才输送的蓄水池,将优秀的毕业生留在修复中心工作,也为学生接触经典修复案例提供了教学平台。2017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南京非遗学院。该学院在原有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拓展更多非遗项目。整合资源,建设非遗展示体验馆,举办各类非遗体验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5]。从2001年古籍修复专业发展至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再到非遗学院的建立,莫愁学校完成了转型与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专业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培养特色,其创新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二)志愿者服务拓宽古籍保护范围,馆校共建社会实践活动

2015年11月,栖霞区政府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签署了栖霞古寺纸质文献遗存保护协议,项目核心是学生志愿者为栖霞古寺所藏古籍进行清理除尘、签条备注、登记编目、搬运上架、修复保护等工作。2016年起,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江苏古籍保护中心的组织下,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连续四年大规模地参加江苏、山西、上海等地的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11家古籍馆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任务。2021年6月,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协助先声美术馆整理维护馆藏的一批清代中医药雕版,并完成中医药雕版刷印300余件作品,为传统中医药方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资料支持。

2020年初,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金陵科技学院,开展了“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该项目对南京城墙库房中回收的散落城砖进行整理,共完成上万块重达40斤的城砖整理、拍照和信息采集工作。

(三)交叉学科领域专家传道授业,推动文献保护人才培养

2016—2019年期间,南京艺术学院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30余场高端学术讲座。邀请全国纸质文献保护与修复、版本鉴定、传拓装裱等领域的专家莅临学校,进行现场学术演讲及实践指导,为全国古籍保护高级人才培养奠定了学科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举办了“全国古籍保护与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和“名人手稿修复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学员共计100人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及高校等单位,也有民间从业者参加。据统计,名人手稿培训班学员的学历专业背景涉及12个门类的不同专业,跨地域、跨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在此进行智慧碰撞与交流。在培训期间,专业优秀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全程参与培训学习,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视野、沟通协作等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全面提升。

目前,国内已形成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为主的培养层次院校教育,近年来开办专业硕士的高校逐年增多。随着人才培养层次的不断提高,本科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亦应结合自身特点,适时进行调整与转变。南京地区本科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播、推广和研究,尤其是特色专业在本地区的辐射影响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早期开展古籍修复专业的院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有所突破。在强调修复技艺的同时,也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在当下提倡“大古籍保护”理念的背景下,挖掘古籍保护的深层内涵。

三、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技艺院校传承保护的实现路径

古籍修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学界在强调“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传承性保护”概念,即通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项目进行古籍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从南京地区古籍修复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在传承性保护方面的实施还有待深入与完善。笔者从非遗角度,对南京地区古籍修复技艺在院校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課堂教学传承与发展技艺

首先是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学者调查发现,国内修复教育内容注重补救性技术,以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是未来潜在的非遗传承人,仅仅满足于技能习得,传统技艺则难有突破与发展。高校的职能之一是发展科学,打破传统修复重技能轻理论的传授模式,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师生对传统技艺的探究,研究性教学最终将推动学生、教师、传统技艺的共同发展。此外,以课程项目化作为新型课程范式,以修复项目为载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在职业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修复任务。相对于传统课堂,项目化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实践任务为中心、重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的转变和创新[7]。

其次,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以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目前,高水平古籍修复人才的匮乏,成为古籍保护工作的主要瓶颈。古籍修复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融合多学科的课程[8]。传统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等,在新形势下均需要做出调整。结合院校专业优势,培养综合性古籍保护人才成为当下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与推广技艺

首先,丰富社团文化活动。古籍修复技艺因载体的特殊性,多在图书馆、博物馆中进行传承,其亲民性及普及度远不及一些民间非遗技艺深入人心。“非遗进校园”是高校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补充校园文化。将古籍保护相关的非遗技艺融入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开展非遗技艺展示会、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面对面接触了解技艺历史与精髓,继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激活大学生潜藏的传统文化基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大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得到更好的传承[9]。

其次,举办宣传展览活动,促进广泛传播。古籍修复载体具有文物属性,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非遗技艺的丰厚内涵,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览活动。2021年11月,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各单位举办了“册府千华南雍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展览期间,还举办“跟着教授看展览”的学术讲座直播,现场还有互动体验活动。集合社会多方力量联合展览,不仅充实了展陈内容,拓宽了专业视野,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丰富古籍展览的表达形式,加强沉浸式体验,为观展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校园展览,传统技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推广,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不同视角发现、探究非遗技艺的内涵与魅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碰撞,将在不同的舞台,以不同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古籍修复区域保护联盟的建立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其中提到进一步完善非遗理论研究体系,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将非遗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经前文分析,南京地区古籍收藏单位众多,且馆藏资源丰富,可整合地区专业资源,深入挖掘相关院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特点,将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保护院校、民营机构等联合起来,成立古籍保护联盟。借助各专业平台的资源优势,加强各单位之间长效合作与交流,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活动等,进一步发挥江苏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的作用,扩大专业辐射面,带动院校教育修复专业的发展,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强化团体合作力量。此外,古籍修复区域保护联盟成员也有义务将修复技艺向公众进行传播、推广,将古籍保护相关的非遗技艺及完善的理论体系向中小学输出,形成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最终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南京地区以丰富的古籍馆藏资源、重视修复人才培养,以及科技保护助力为院校教育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提高,早期创办的专业院校虽有一定办学基础与特色,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有所突破。在当前“大古籍保护”理念背景下,“传承性保护”概念得以引入,因此,不仅要重视文献载体的原生性保护,加强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也要注重传承性保护,挖掘古籍保护丰富的深层内涵。文章从课堂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推广两方面,对古籍修复技艺院校传承与保护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南京地域特点及院校发展特色,提出建立古籍修复区域保护联盟的设想,整合地区专业优势资源,加强长期合作与交流,将有利于古籍修复技艺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