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0期·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肖海丰 叶华香
[关键词]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13-04 [收稿日期] 2021-11-30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国家的科技水平,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支撑。研究生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总体上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关注于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实用性,而学术型研究生更关注于科研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水平对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是创新能力实际的培养成效却不尽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为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严把招生关,选拔喜欢和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家或者研究人员,因此在学生的招生和选拔方面应有严格的要求,在选拔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志向。如果学生没有对所报考专业的兴趣和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志向,那么后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难实现的。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有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只是想提高学历,以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没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由此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只要能够拿到研究生学历就可以了,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抱着这样目的和想法的学生,很难潜心于学术研究,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在研究生的入学选拔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志向,要选拔出真正乐于科研和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进行分流,这样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
(一)创设完备的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国外成功经验,在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还要设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以及数学类和软件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分要占一定比例。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研究生院,不仅要求其硕士研究生学习教育学类的课程,学生还需要涉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2]。这种关于课程学分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证明,很多科学技术创新都是来自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进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于理科类非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数学类和软件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分析手段和工具,进而通過现象分析出隐含于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是锦上添花,是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添加了两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创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和源泉,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研究兴趣和个性是不同的,因此,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而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个性化的教育能够轻而易举实现。因此,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所在的院系能够提供的课程。学校提供不了的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网上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课程需要能到满足,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创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开出的花。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参与研究课题选择、设计、实施和反思的全过程
(一)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提供建议和指导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方面的指导,但是不是全程的代替。但是教师也不是全然不管,而是对于学生自己选择的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学生所选择课题的可行性提供建议,而后由学生自己来确定研究课题。这个过程很重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能力自然养成。
(二)学生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施研究方案
这个过程学生一定要参与进来,即使是依托课题培养的硕士,也应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在充分的查阅相关文献之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这个研究方案要非常的细致,每个步骤都要设计清楚,例如,对于实验类的研究,要把所有的研究过程、所有的实验方方面面都详细地设计好,具体包括: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的详细步骤,所需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精度,所有实验器皿的种类、数量、规格和精度要求,所用实验药品的种类、厂家和数量等,都要设计周全。在实验开始之前,还要对所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的精度和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并要用标准样品进行预实验,从而保证整个实验的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计,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设计的目的、意图,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尝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研究方案实施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自己亲力亲为,整个过程中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技能、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获得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三)学生自主对研究结果反思
研究的过程是曲折的,充满了各种未知因素,尤其是实验学科,实验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实验结果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出差错甚至失败,这个时候的反思非常重要。需要学生自己认真审慎的反思整个实验的设计,检查整个实验过程,充分考虑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尝试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整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反思每个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分析和寻找原因。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因为创新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只有过程创新,才会有创新的结果。
(四)重视学生自主创设关于实验结果的假说
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建立假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学生所提出的假说是要有相关理论、相关研究结果作为支撑,而不是凭空创设的,而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之前所创设的假说进行对比,如果实验结果与之前的假说不一致,学生要反思自己的整个实验设计是否有问题,实验过程是否有错误,要认真仔细的检查每个实验环节。如果整个实验过程都是正确的,那么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探索,找出实验结果与假说不一致的原因。这正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刻,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去思考、去解释,创新往往就在这里,通过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逐渐养成。
四、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学术交流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也是思想之间的碰撞,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且每个人所涉猎的领域也是有限的,而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学生通过接触各种观点、接触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通过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想法、观点、思路逐渐清晰,创新应运而生。
学校和院系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在笔者的硕士阶段,所在的学院为了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邀请领域内优秀的学者来学院讲学,每次的讲学历时1~2周的时间,以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在这个讲学的过程中,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研究思路的拓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与其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或大学的联合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当然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学院和导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寻找和提供联合培养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寻找领域内高水平的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然后鼓励学生去这些地方进行一定时间的交流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跟从其他的老师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中的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机会学习一些新的实验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科研思路得到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会获得提升。
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一)创设学生与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
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选聘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科研方面的要求很高,研究生导师往往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故而非常繁忙,缺少主动与研究生交流和沟通的时间。而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偏于内向,不擅长主动与导师交流与沟通,非常容易使学生的一些疑问、困惑保留下来,没有及时地反馈给导师,从而获得导师的建议、帮助和支持,这对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而更需要以制度化的形式规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规定采用组会制或一些其他的方式进行交流,但是要有一定的交流次数要求,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得以保障。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疏解,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扫清道路。
(二)通过合理的奖励和评价制度鼓励创新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学校和院系要给予鼓励和激励。学校可以通过创设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方式,给予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创新项目完成质量高的研究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要有弹性和灵活性。在选题方面,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对于学生科研创新结果的评价机制也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宽容度,科研创新活动一定会有失败,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允许学生失败。如果创新基金对于成果的要求过于严格,例如要求学生必须发表某一水平的研究论文,那么这个创新基金可能很难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因为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从事的是在某些方面别人没有尝试过的研究,他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就要求我們对于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要健全而有弹性。对于创新性研究结果的评价,不要局限于严格而统一的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表某一水平的研究论文,而应该采用灵活而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创新性研究失败的学生,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可以对其整个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可以组织相应的专家对他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一个考核,如果学生的整个研究过程是扎实的、缜密的、合理的,那么即使研究结果失败了,整个研究过程也是有意义的,应该给学生一个鼓励。因为学生通过他的整个研究能够证明这个研究设计或思路是行不通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每一次的科学技术创新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不能说前面的尝试和失败都没有意义,只有在前面不停的失败和尝试的基础上,才会有后面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的尝试和失败为后面的成功铺垫了基础。只有这样创新基金才有它的意义,才能够真正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而不应只是一味的强调成功。如果只以成功作为创新活动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么创新基金反而会将学生束缚住,学生有可能为了达到一个好的符合要求的成果,去选择非常稳妥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回避掉一些新的有风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因为这样更容易成功的。这样的研究虽然达到了创新基金的成果要求,但是这种研究的创新性非常有限,而且很多都是对以前研究的重复,创新的意义不大,创新基金也没有达到其鼓励创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国家长久的创新水平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学術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运用上述的培养策略,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国家创新水平的提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10期·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探索 2022/6/20
- 下一篇:2022年第10期·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档案袋的构建与实 2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