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12 16:01:28

周影茹 马陶武 胡文勇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阐述课程思政的意义,挖掘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探讨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紧扣时代脉搏,更新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践行终身学习,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创新为牵引,促进新工科建设与环境工程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关键词] 新工科;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创新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环境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研究”(534);2019年度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环境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研究”(2019JSUJGA03);2020年度吉首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2020KCSZB18)

[作者简介] 周影茹(1985—),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土壤污染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5-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2-14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2]。因此,开发利用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日益引起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3]。2017年2月,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提出,地方高校不但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还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4]。因此,作为武陵山片区内唯一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在本科教育定位、办学资源和条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等方面要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到求生態,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研究如何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

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主干课程,并涉及工程制图、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以及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等试验课程。该专业致力于培养生态环保事业的尖端人才,这些人才是保证人民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工程伦理、爱国情怀、敬业奉献精神及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担当的培养,以便学生毕业后在工程建设中能够具有较强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让学生能够助力于世界一流环保工程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肩负着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奋战在最前线,环境保护工作既需要吃得了苦,守得住清贫,又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作为环保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研判精神,不被各种名利所惑,不忘环保初心[5]。实施课程思政是大学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有效方法。

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生态文明教育

通过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明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学生尊重自然基本规律和生态学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例如,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与2007年相比,201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体现了我们国家近年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对各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讲授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明白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各领域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例如,从油漆工到车工,再到跨界研究零排放移动式生态环保厕所的耿家盛,就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时不断地接受挑战、提高技能,最终实现精益求精。

(三)科学精神教育

通过对全球新兴环境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专业前沿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环境与社会经济的预测,使学生明白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荣誉感。例如,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对工业化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后,于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生动地描述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大量生物受到致命的伤害,以致许多地方再也听不到蛙鸣和鸟叫。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第一次对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虽遭受到空前的诋毁和攻击,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

(四)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对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明白基层工作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将来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重庆市民高锋,多年来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曾多次带领团队实地勘察、取证,更是在网络上积极爆料各类污染事件,阻止了一批污染项目的上马,被网民称为“环保吹哨人”。

四、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鉴于工科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吉首大学立足于新工科要求,客观分析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围绕应然路径,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共生。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

(一)紧扣时代脉搏,更新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课程思政理念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彻,未发现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密切关系,常借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盲目排斥其学术性,对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6]。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明确专业课程本身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价值观、提升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调整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可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较多,例如安全责任意识、拒腐防蚀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工程方面的元素,敬业奉献精神、勇于创新、团队协作、终身学习、职业素养等职业方面的元素。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牺牲专业教学时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是需要教师将课程本身具备的育人功能放大,不着痕迹地予以思想、价值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挖掘专业知识背后隐藏着的哲学观念、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等,以提高教育效果[7]。例如,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仅用10天建造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从设计选址时就考虑到了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安全环保处置,使学生明白环保工作对于民生需求和国家复工复产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引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二)践行终身学习,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教書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而育人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担当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角色[8]。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秦岭违规别墅事件,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9]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人口、资源、发展、环境的辩证关系,理解国家生态扶贫政策,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实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做到依律而行,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致力于将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统一[ 10 ]。随着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的增长,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均会发生巨大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着眼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和问题。专业课程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实施课程思政,将育才、育德深度融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润物无声中引领学生的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8]。比如,在讲解塑料污染问题的时候,引申出环境问题本质都是循环问题,地球上最重要的循环就是碳循环。距离现在2.9亿—3.6亿年前的石炭纪,植物进化出来一种结构非常致密的物质叫作木质素,在它的帮助下植物可以长到几十米高,且地球大陆99%的面积都被高大的乔木覆盖,但是并没有进化出可以降解它的微生物,这些植物死掉之后不会腐烂,一直在地球表面沉积,最高达到30米,所有生命都有灭绝的风险,这就是碳循环被阻断的极端例子。到石炭纪后期地球进化出一种可以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真菌,地球碳循环得以重新运转。塑料就是当代的木质素,2016年,日本科学家小田耕平第一次发现可以降解塑料的细菌,40天可以降解0.04克。虽然效率不高,但是相信通过科学技术的改造地球的塑料污染问题迟早会被解决。通过这个例证,使每位学生深切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人类的关系。

(四)以创新为牵引,促进新工科建设与环境工程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新工科建设不同于传统工科建设,更加强调创新性。同样,创新性也是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采取科教融合、校企(地)合作模式,开设“大湘西生态问诊”社会实践选修课,通过环保行业市场讲座+环保项目实践两个模块,并结合“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项目调研、方案设计、论证、评审、施工现场的相关状况,使其对实际环保工程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五、結语

对于地方院校来讲,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任课教师的思想境界、人文素养、敬业精神、授课状态、业务技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自然、隐形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学生学情,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

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史凯,刘春琼.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作用——以吉首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244-245.

[4]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5]潘复静,靳振江,游少鸿.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1):91-93.

[6]唐鸿.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维度[J].高教论坛,2020(11):20-21+69.

[7]席燕辉,唐欣.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7):82-83.

[8]王艺洁.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50-51.

[9]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4-16)[2020-12-20].http://www.

xinhuanet.com/2018-04/26/c_1122749143.htm.

[10]周影茹,马陶武.基于“雨课堂”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环境法律法规”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1):126-128.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ZHOU Ying-ru, MA Tao-wu, HU Wen-yong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a question worthy of discu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By comb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sely follow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to update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practice lifelong learning to improve teachers moral standard, taking problem as orientation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aking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nov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