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估现状及改革策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0:57:26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关键词] 形成性评估;网络教学环境;大学生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建设项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轻松探秘大学实用英语词汇’慕课建设”(78)

[作者简介] 张晨花(1980—),女,山西原平人,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6-10

如今一切都与互联网应用紧密联合,“互联网+教育”早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否了解、接受,如何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如果不能,评估方式又有哪些可以改革和完善的地方?这是本文旨在研究的两个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评估现状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动性,现代教育技术也融入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容量成倍地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机会明显增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课下的口语教学软件就实现了人机对话,是对课堂内容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尽管网络时代下的各种教学手段丰富,但评估方法却不尽如人意。以往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了反映和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也在努力地跳出应试这个“怪圈”。因此,目前各个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都引入了形成性评估的方式,试图客观详尽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但形成性评估由于可信度和有效度难以掌握,教师也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教师缺乏精准的量化评估手段,学生对于评估方式缺乏详尽地了解,对评估方式内在的驱动学习功能不能完全认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让评估陷入形式高大上、功效却不尽然的“怪圈”。实际上,就形成性评估这个话题,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已有大量实证数据和结论。

二、形成性评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形成性评估,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斯克里芬之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首先将这一评价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布鲁姆将教学评价分成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估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了解相应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时对其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形成性评估与传统评估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形成性评估是为了“整体改进”而进行的评价,而不是一味地依据成绩评判优劣。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形成性评估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进行研究与运用,而且政府高度重视,对评价研究项目大力资助,有大量专家参与。如英国的评价改革小组(ARP UK)研究小组就集中了7位专家,包括剑桥大学的Mary James博士、Bristol大学的Patricia Broadfoot教授等,早在2002年3月就公布了“为学习而进行的评价之十项原则”。(1)形成性评估应该是高效教学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2)形成性评估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习为核心。(3)形成性评估应该以教室活动为中心。(4)形成性评估应该被认为是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5)形成性评估应该是敏感的且有建设性的,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6)形成性评估应该考虑学习动机的重要性。(7)形成性评估应该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对评价标准达成共识;(8)形成性评估应该得到教师关于如何改进方面的建设性指导。(9)形成性评估应该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利他们具备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10)形成性评估应该认可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的成绩 。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性评估手段和重要性上,其中王红艳、解芳、周娉娣、秦秀白、王燕萍、梁爱民、高虹(2007)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形成性评估的多种形式,包括教师观察、访谈、读书笔记、学生档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而周娉娣(2005)、秦秀白(2005)、冷兆杰(2004)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估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2)使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成为可能,督促了教学环节的实施。(3)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策略的形成。(4)能够增强合作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研究注重的大都是从课堂观察、教师访谈、评估方式设计等方面展开,究竟学生对于这种评估方式是否了解、认同并确实得到了实施?

三、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现状调查研究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形成性评估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体现。在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虽然如此,但具体实施中有很多的不足和不确定性。为了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形成性评估实施现状,笔者做出如下调查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随机抽取的北京理工大学2020级的4个本科班,共146名学生来了解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形成性评估现状,问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学生对目前评估方式的了解程度。(2)学生对目前评估方式的满意程度。(3)学生对评估方式的建议。这4个班由不同教师任教,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课时和所用教材都相同。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调查问卷共涉及18个问题,问卷调查采用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如表1所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随机抽取的问卷对象有37%对形成性评估的构成并不清楚,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形成性评估构成的了解远低于教师的期待值,因为按照教学规定,教师会在学期第一节导课上清楚地讲解平时成绩的构成情况。(2)形成性评估并没有发挥其反拨作用。在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是否向学生公布这个问题中,四个班级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这样做,这一做法失去了形成性评估的意义,也就是说平时成绩只是作为了一个分数出现在了学生最终的成绩单上,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起到太多积极反映学习过程,从而得以调整学习的作用。(3)在学生观念方面,大多数学生认可平时成绩,但对于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分歧较大。78%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是有必要的,但67%的学生对于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出异议,其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4)在学生意见问卷调查方面,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估的作用了解甚少。学生对于平时成绩具体构成方面意见有效回答率只有16%。

四、针对当前形成性评估现状的改革策略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形成性评估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估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规定并不清楚,教师在形成性评估中的透明度不高等。在对学生观念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平时成绩是有必要的,认可形成性评估这种方式,但在学生建议部分,大多数学生无法提出相关的具体建议。针对目前现状,研究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教师学生角色转化,积极沟通

形成性评估是服务于教学的,而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对形成性评估的意义、方式、构成首先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从课程开始的第一节导课开始,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确保学生对评估的意义、目的、作用等都有清楚的了解,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平时成绩的构成方式做简单的宣讲和解释。

在融入形成性评估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考官,而是成为形成性评估体系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应弱化应试,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灵活调整形成性评估的构成和形式,如刚上课时设置热身提问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认真预习课文,对课文整体结构、写作目的、目标读者、写作类型等是否有大概的了解。快下课时,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困惑和不同意见。每次小测试过后,对测试结果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体现形成性评估的反拨作用。另外,只有积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估的形式、背后的意义、评价本身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只会让学生觉得平时成绩就是形同虚设,任由教师说了算的评分机制。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只要在教师面前留个好印象最后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这对于教学是极大的隐患。

(二)注重实践性并即时传达

形成性评估活动是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充分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作出正确评价。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形成性评估时,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表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并即时将评价传递给学生,而不是简单给出结论性的分数或者甚至都不告知学生。具体改革策略以课堂展示、写作评估和慕课参与等三个方面为例逐一说明。调查的四个本科班级,平时成绩中5分是课堂展示,学生每个学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课堂展示(展示主题由教师给出),每个小组4名成员,展示在5~8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机械性地阅读自己提前写好的文稿,其他学生可能在浏览手机或者走神中度过这段课堂时间,教师在这时需要对课堂展示的整体构思、语言运用、亮点缺点等给出针对性的点评,也可以邀请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达到这个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功能性。写作作业占到平时成绩的10分,共5次作业,很多教师会让学生提交到自动批改的写作平台上,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单一的分数反馈和机器生成的模板式的评价,对后续的写作提高并没有积极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写作的内容先做评价标准的讲解,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做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给出评语和分数,再让学生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报告,从而达到评价对写作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网络时代产生的评价平台应该成为评估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全面替代教師。另外,在我国很多大学英语课程的慕课也应运而生,早在2018年,我国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慕课大多作为课堂授课的辅助或者拓展。调查的本科班级中英语慕课学习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而只要参与就可以拿到这部分的分数,对于慕课测试中的具体成绩,参与后的学习效果没有任何的规定。要想提高慕课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设计开放性提问环节,对慕课学习的效果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将慕课内容和线下授课内容巧妙而又紧密结合才能避免出现尴尬的线上线下脱节现象。

(三)符合網络大环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测试软件、平台、小程序等层出不穷。这些使得评估显得很省时高效,成本低廉,使用便捷。但形成性评估的本质是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现状,并即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重要的设计者无可替代,否则形成性评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将流于形式,刻板无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测试手段,如做选择题的小程序、人机对话的听力练习、机器批改的写作等。但教师要作为第一设计者,将这些多样的测试活动限定在教学目的的大框架之下,并对每次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下一步的教学起到正向指导意义。另外,形成性评估应尽可能与小组合作,网上搜集资料,项目为主的作业挂钩,从而紧跟网络大环境的潮流。

结语

在全球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全方位的人才备受青睐。而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模式忽视了对语言学习中的过程监督,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是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的重要内容及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中,加强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估将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