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多维共建提升地方院校环境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2:25

袁怡 李勇 吴友谊

[摘 要] 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对环境类人才需求增加。为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多维共建模式下提升环境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突显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人才培养,彰显服务地方经济前沿的复合型环保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多维校地实践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融合“互联网+”教学理念,建设校企实习双选网络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提供媒介,拓展了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了学生追踪环保发展热点和国际交流能力。

[关键词] 地方院校;多维共建;实践创新;国际交流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JSJG248);2017年度苏州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模式改革”(2015XZX-02)

[作者简介] 袁 怡(1977—),女,江苏无锡人,工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环境学科与专业建设研究;李 勇(1969—),男,四川泸州人,工学硕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环境学科与专业建设研究;吴友谊(1975—),男,四川成都人,理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废水和废水监测技术、环境学科与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1-21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1]市场对環境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江苏是经济大省,高新企业云集,学校所在地苏州更是我国经济重镇,面临的环境问题更为前沿和复杂。如何使学生具备服务地方前沿环境问题的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是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两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我校环境工程以培养“具备实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的复合型环境类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构筑多维共建模式,打造“体验式”校地实践和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以“全程导师制”为抓手,加强多维校—企和国际化联合培养,使在校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具体举措

(一)对接创新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节能环保领域投入18万亿,使得该产业潜在市场巨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市场对环境类人才需求大幅增加。江苏经济发达,环境问题新颖而复杂,迫切需要实践型、具有追踪国内外环保热点与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环境人才。作为地方性院校,我校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江苏的“具备实战能力

和创新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的复合型环境类高级应用人才”,为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输送环保人才。

(二)科学制订实施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

1.创新培养方式,注重学生专业熏陶。为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职业规划,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自2014年起试点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新生前三个学期具有融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四学期后,学生根据兴趣和对专业方向的领悟能力进行专业分流培养。同时构建由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科研、实践、毕业指导为一体“全程导师制”[2,3],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36名教师组成七个导师团队,对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生涯进行全程个性化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重视学习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学习解决专业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学生的专业熏陶,实现环境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优化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1)高品质课程与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积累,组建“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分析化学”和“土壤污染与修复”的课程群及相应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依托科研和社会服务经验,紧跟当前专业前沿问题,积极科研反哺教学,编写环保专业教材,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使之与国家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等相适应[4-6]。多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全英文教学[7],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中国的PCB行业产值占全球总值的48%,江苏云集了线路板企业,其产生废水、有机废气和危险废物等环境问题是江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为使我专业学生能更好更迅速地融入PCB行业环境保护者的角色,由台湾电路板协会资助开设“线路板(PCB)废水处理实务”选修课,企业教师授课量75%,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线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单科奖学金、优先给予带薪实习岗位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1993年以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连续承办了40期中国环保国际培训班,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员进行了环保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国际化师资。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抓手组建课程团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试讲制”等,推动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选聘行业知名专家为兼职教师为本科生进行授课和实习、设计指导,补充行业师资。

(3)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基于“互联网+”理念,建成了环境類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系统,采用MOOC、反转课堂、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7,8],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开门办学,建设多维创新与国际化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多维“体验式”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大校场,合理的实践软硬件建设必不可少。我校依托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积极与省市政府、环保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建成“省—市—企—校多维共建”的校地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以提升学生实践和工作适应能力[8]。

我校毕业生去向为企业环境管理、升学、创新创业。因此省级环境与市政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了“体验式”工程实验平台,可使学生进行污水厂、水厂中试运营管理和大气在线监测,学习三废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技能;校企共建的VOC治理实验室和海绵城市实验室可供学生参与工程技术研发,从而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苏州市环保产业协会和其他一些企业共200余家已进驻“互联网+”校企实习双选网络平台,可为学生提供蹲点轮班式实习岗位,提升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学校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专业“双师”型导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见图1)。

(2)建设多维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我专业依托商务部国际学历培养项目,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建设本科生赴外培训班、与国际高校的“3+1”项目、国外教师与本校教师联合开课、双语教学等多维国际化培养平台。引入企业资源设置了四个国际留学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可保障教育公平。

三、成效与应用情况

(一)环境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培育,近三年环境类本科生新增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项,获批各级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7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发表论文/专利30篇,其中SCI/EI8篇,发明专利1项,核心17篇。

与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知名高校开展“3+1”课程项目;开设“环境学基础”“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占专业选修课程的15%;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比例达24.1%。研究生录取率从2012年的12.3%提高至2020年的30%,一次就业率连续四年100%。2018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我专业获得“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6年有效(有条件)”,学生能够实现就业、升学国际化。

(二)环境类专业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

环境类专业教学团队由42名专任教师组成,52%的教师有海外研修经历,高级职称比率74%,博士率83%;80%以上的教师具有实践经历。选聘20多位来自污染控制运营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的行业知名专家为兼职教师,为本科生进行授课和实习、设计指导。

近三年,环境类专业有2名教师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3名教师入选“333”工程第3层次培养人选、3名教师入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教师入选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获评江苏省优秀科研团队、苏州市环境保护优秀科研团队和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

(三)环境类课程、教材等教学成果丰富

近三年,教师融入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成果,新编江苏省重点教材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等四部省部级教材,不断充实教学案例。《城镇光环境与绿色照明》《场地土壤修复管理模式与实践》《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环境科学基础》为各高校推荐用书。

实践类课程占比30.98%;打造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结合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群,“水污染控制工程”入选江苏省在线精品建设课程,“环境规划学”为校级精品视频课程,“环境问题分析”为苏州国际教育园共享网络课程。教师近3年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我校环境类专业对照教育部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查漏补缺,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构建的多维共建实践体系可为地方工科院校提供借鉴。

(课题组成员:陈重军、梁媛、张园、潘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的通知[EB/OL].(2013-07-20)[2020-01-08].http://ww

w.jiangsu.gov.cn/art/2013/7/20/art_46718_2590999.html.

[2]郭永福,徐乐中,邓娟,等.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63

-66.

[3]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6):154-156.

[4]陈重军,钱飞跃,王建芳,等.环境工程专业点源与农业面源结合型教学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6):19

-22+56.

[5]钱飞跃,陈重军,沈耀良,等.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引入EHS管理理念的价值与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14(11)222

-223.

[6]张园,邹丛阳.基于案例应用的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9):116-118.

[7]錢飞跃,王建芳,盛楠楠.基于翻转课堂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7(7):56-58.

[8]郭永福,邓娟,朱君妍,等.走多元化实践道路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56-157.

Multi-dimensional Co-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AN Yia,b, LI Yonga,b, WU You-yia,b

(a.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ater Treatment and Material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new normal of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the society ha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talents. In order to seamlessly connect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our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alents 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co-construction model. These measures highlight the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nior applied talents that serve the frontier of the local econom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hool-local practice platform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latform,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hool-enterprise two-way choosing internship network platform, which integrates the “Internet +” teaching concept, we can provide media for improving students work adaptability, expand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track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ots pot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dimensional co-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