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0期·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状调查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唐志雄
[关键词] 立德树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43-04 [收稿日期] 2021-09-0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职业院校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方向,即在学校开展思政工作中,要将立德树人等观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各类课程学习资源、专业文化融入思政元素,积极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促进学校思政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职业院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立德育人理念,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以適应培育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切实了解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探索二者之间协同育人的模式,进一步将立德树人教育落到实处,特开展本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对象和内容
(一)调查方法
本项调研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主要采取网络抽样调查,我们通过制定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布,发布时间为2020年12月11日至2021年1月10日。
(二)调查对象
本项调查对象主要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
(三)调查内容
本项调查问卷由教师卷和学生卷两部分组成,教师卷主要是围绕教师岗位、年龄等基本情况及对课堂上可以融入的“课程思政”的元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设计调查题目18个。学生卷主要是围绕学生姓名、年级等基本情况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否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等方面设计调查题目17个。调查回收网络问卷2949份,其中:教师220份,学生2729份,确保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从收回的问卷中我们了解了职业院校部分师生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见解和想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220人。从岗位来看,参与调查的专业课教师最多,达169人,占比76.82%,这一群体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教育教学的主要群体,他们对“课程思政”有着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思政课教师24人,占10.91%,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年龄来看,最多的是31~40岁81人,占36.82%;其次是30岁以下66人,占30%。另外,41~50岁48人、51~60岁24人、60岁以上1人,分别占21.82%、10.91%、0.45%。确保了调查教师的代表性及数据来源的全面性。
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共2729人。从性别来看:男生1029人、女生1700人,分别占37.71%、62.29%;从年级来看,2020级1585人、2019级642人、2018级410人、2017级(五年制)85人、2016级(五年制)7人,分别占58.08%、23.53%、15.02%、3.11%和0.26%。确保了调查学生的代表性及数据来源的全面性。
(一)取得的成绩
1.“课程思政”理念已经逐步被认同。调查数据显示,“课程思政”对学生有何帮助(多选),认为能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92.27%,认为能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占89.09%,认为能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占84.55%,这个结果反映了教师非常认同“课程思政”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思政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调查数据显示,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多选),排前五位的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题班会与党团活动、与专业课程结合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分别占80.25%、73.8%、58.01%、47.71%、47.2%,另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为43.17%、第二课堂活动为30.67%、就业创业教育为35.07%、校风学风建设为33.64%,说明当前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体现职业院校在推行学生思想教育涉及面还是比较广泛。
3.专业课程中已融入思政元素。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可以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调查中(多选),选择爱国意识为90.9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85.9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83.64%,另外,选择工匠精神为82.27%,爱岗敬业职业素养为80.91%、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为79.09%、集体主义合作意识为79.09%,说明当前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纳入了思政元素,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非常注重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存在的不足
1.协同育人推进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开展方式调查中,选择最高的是传统的思政课堂,人数占72.33%,对专业科目课堂、教师教学内容、辅导员或班导的教育的选择率分别为54.05%、53.46%、50.09%,另外,选择第二课堂活动为28.91%,学校网络平台为29.39%,甚至还有10.74%的学生认为“感受不到”。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关于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而专业课堂、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率不高显示“课程思政”的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2.协同育人落实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了解情况调查中,选择非常了解335人,占比12.28%,比较了解911人,33.38%,而只了解一些为913、不太了解为570人,分别占33.46%、20.89%,只了解一些、不太了解二者共计占比54.35%,超过参与调查学生的一半,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以致学生对二者的内容及关系了解还不够。
3.协同育人创新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育人措施创新不够、师资队伍有待提升、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分别占85.91%、84.09%、84.09%,说明不断创新育人措施、切实提升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相关教育机制,也是当前职业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创新的努力方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完善的方面调查中(多选)。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授课应多引入思政元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更加多元,分别为69.26%、65.88%、52.51%,另外,第二课堂思政作用应更加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应更加鲜明、校园网内容应更加丰富,所占比例分别为44.56%、43.2%、15.39%,说明当前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还不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校全员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并非某个时期的任务,而是我国职业院校长期坚持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首先要全面发动全员育人力量。唯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统一观念,在教学行动上才会实现同步。职业院校应让全体教师理解“课程思政”并非一项独立的教学工作,而是将思政教育渗入全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要覆盖整个课程。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应实现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结合,特别是在专业课中,教师应树立立德育人理念,自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将知识传递与价值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要实现全员内化。把所有课程的立德和育人功能转变为教师的自觉,促进学校思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3]。
(二)提炼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学校课程协同育人
虽然在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地位、功用不一样,但都有共同的价值特点,就是全方位育人。所以,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发掘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体系,促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首先,思政课程应发挥示范效应,体现出其作为思政教育主课堂的显性教学功能,有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革新教学理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其次,对于人文素养课程,应注重培育学习者的思想素养、道德信念、人文情怀等,拓展其综合素养。再次,对于专业课,应结合立德樹人根本要求,根据学科内容、学科的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充分提炼其他课程中各种思政元素,并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融入所提炼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堂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最终实现隐形的思政教学目的,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发挥隐形思政内容,构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
首先,在多个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协同育人的观念,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讲授与思政要素融合起来,形成隐形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教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时,充分将正确的三观、社会道德等思政元素纳入教学内容中,有目的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思政教育。其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依据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播放情景剧,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职业道德、创造精神等作用。这不但能强化所学知识,还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能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分组展开社会调研。在思政课程的调研过程中,可选择社会热点等进行研究,如生态环境调研、本地红色文化调研、公民道德素养调研等[4]。通过这些调研,不仅提升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在网络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打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职业院校要积极建设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浏览或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同时,可构建不同课程协同育人的案例资源库,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面向学生展示,学生能够进入平台获取相关知识,打破科目壁垒,创造一个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要开展线下研讨,各学科领域的教师将依据立德育人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依据网络平台反馈的学生下载资料、重点关注内容等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案。网络平台的打造能促使线上线下思政产生一种共振的协同效应,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五)构建相互配合机制,形成各类教师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学人员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层面,便是负责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辅导员和负责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彼此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协同育人。具体而言,思政课程的教师应对学习者展开政治理论的教育,引领学生建立坚定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独立人格、优秀道德品质,向学生传递一定科学理论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师应根据各学科的特性,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还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团队意识等,促使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职业院校不同课程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中,维持思政教学目的、方向的统一,才能推进思政教育成效的提高。例如,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传授,是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从职业院校教育和培训的整体过程来看,思政课程虽然是思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法涵盖整体立德树人的工作。校内的所有课程都具备立德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教育一直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整体。因此,院校内所有教师在传递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发在言传身教中践行立德树人[5]。
結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对职业院校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程应持续改进,更新教学内容,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形成示范效应。“课程思政”应消除学科壁垒,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多个环节。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模式建设中,应从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提炼各种思政元素、发挥隐形思政内容、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相互配合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全体教师都应有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按照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10期·职业技能大赛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 2022/6/20
- 下一篇:2022年第10期·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体系构建研究 2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