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7期·化学传授知识思政灌溉灵魂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4 9:31:2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程占军 林法伟 颜蓓蓓 陈冠益

[关键词] 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天津大学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项目“化学与生活”;2021年度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化学与生活”

[作者简介] 程占军(1985—),男,河南濮阳人,博士,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固废资源化清洁高效利用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73-04 [收稿日期] 2021-12-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科学真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扛起新时代的重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及灵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高度交叉,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一门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一种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曾经说过:化学是一门最有用的实用科学,能够为人类做好的事情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能源环境,以及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密切相关。传统化学课程专业性强,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

“化學与生活”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授课对象是本科生,该课程是针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广度教育,这种宽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文明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具体现实问题。“化学与生活”课程从衣食住行出发,剖析真实案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导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为学生展现了化学学科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一面,引导学生共同探视化学的秘密,感受化学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发现和体验化学之美。

二、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改革设计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背景,融入课程思政,践行“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3],形成“社会引领—夯实基础—情境教学—实践反哺”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通过以能源环境形势、政策和行业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以专家辅导、课程互动等形式夯实基础,创新引入案例教学、科研实践、动画模型等模式,实现“听了故事,长了见识、学了知识”的目的,最终结合实践教学和政策分析、竞赛实验,反哺理论,提升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不仅要做有“芯”人,更要成为有“心”人,使学生成为热爱国家和勇于担当的社会栋梁之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课程思政设计要点如图1所示。

三、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化学与生活”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从授课模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及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改革前的课程教学过分依赖传统课堂和教材,大部分的知识靠教师的单一传授,枯燥无聊,效率较低。另外,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课堂笔试、期末考试等,以教师评价为主,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分组教学、科研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及协同教学等授课模式,拓展更新教学内容,利用“花式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将发展性学习评价应用于教学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评价过程,提高学习评价的时效性和对教学的反馈性,将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转变。

(一)授课模式优化调整

对授课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积极采用讨论式、学生分组式和发现问题式等教学方法[4],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5]。(1)案例教学。通过充分调研,形成典型案例,生动具体,教学相长。(2)片段视频教学。如在讲述化学与材料时插入《国家宝藏》中关于青铜器和瓷器的相关视频,活跃课堂氛围。(3)科研教学。向学生普及基本的科研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报告和科研综述等具体环节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项目等。通过课题选择、项目书申报、方案设计等流程,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4)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观实验室,完成趣味性实验(如大象牙膏实验等),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教材之外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参与感[5,6]。(5)翻转课堂。布置分组作业,激励学生查阅资料,通过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动手思考能力。(6)邀请知名专家,助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通过优化授课模式,提高了教师的答疑解惑效率,方便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内容,同时避免教师重复备课,促进教学,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查阅文献,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内容优化调整

在授课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课程内容结合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挖掘原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见表1),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及时更新。努力搭建“产学研用”之间的桥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在课程内容讲述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纯粹枯燥的理论讲解引起的视觉疲劳。通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正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追求理想、承担社会责任、投入科学研究的激情。如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通过介绍老一代的化学家,比如侯德榜、屠呦呦等,学习他们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突破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不惧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科研精神。同时,恰当地运用“反面案例”警示学生,如实验室安全问题、学术不端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责任意识;通过讲述毒品及其危害等,提醒学生用理智的思维对待生活中的诱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失败教训、警示性问题,反思分析,提醒学生安全事情无小事,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要认真、仔细、负责任,避免恶性危险事件的发生。

将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事件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时事的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将“两会”、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融入课程中,明确化学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环境保护、能源发展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政府为扶贫攻坚、全面脱贫、小康社会建设所做出的努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地添加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的知识介绍,以及政府在防疫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对比“非典”时期人民意识和综合国力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优化调整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将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7,8],有效督促学生对学习评价及时反馈,保证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绩评定也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期中考核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表达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期末考核占40%,包括结课论文及课堂展示。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能够全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研究式”学习。

(四)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优化调整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与反馈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检验和把控课程思政融入效果的关键步骤,对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因此,笔者在“化学与生活”课程结束后,向授课班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举行座谈。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化学与生活”课程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他们认为自己印象最深的课程思政内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职业道德的树立及辩证思维的培养等。另外,学生也对本课程后续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笔者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认真阅读,适当地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并应用于后续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未来依旧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将课程思政教学与理论实践学习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