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5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30 11:50:4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5期

陈玲玲 李婵娟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技计划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2018k06m)

[作者简介] 陈玲玲(197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和中药研究;李婵娟(198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和中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037-04 [收稿日期] 2021-09-16

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至關重要的问题,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针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并提出优化性的对策。

一、保山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状况

(一)保山市经济发展概况及支柱产业

根据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保山市常住总人口263.0万人,全市国土面积19637平方千米,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五个行政化区。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工业聚集化、城市生态化、旅游品牌化成规模,做大做强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轻纺、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六大支柱产业,保山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力将食药、绿色化建、轻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打造成骨干产业,将保山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千亿级园区[1]。

(二)保山市产业结构分析

从2009年至2019年,保山市GDP翻了五番,GDP保持总体向上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稳步上升。但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保山市区域性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更加突出,最突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所占比值过大,附加值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保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好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第二产业需要有所突破。

二、学校与三次产业适应性分析

(一)学校专业设置现状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学科特色鲜明、中西医专业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现批准招生的普通专科专业25个,2019年招生的有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营养、老年保健与管理和助产等14个专业,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近三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以上。2019年在校生及专业大类人数比例见图1和表1。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是一所医药卫生类的专科学校,对接的是医药卫生产业,学校开设并招生的专业涵盖了6大类14个高职高专专业,大多数专业对接第三产业大健康服务业,只有少数几个专业涉及第一、第二产业,如药学类专业涉及中药材种植业、栽培业、制药生产及保健品生产产业。

(二)保山市医药卫生产业发展趋势

1.以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为导向,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业。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扶贫,要真正脱贫,必须突出“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保山市多个地区已经开展了中药材种植业,让中药材成为“精准扶贫”的增收新亮点,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市区县、乡镇协同发展的大局,发挥技术性人员的积极性,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掌握中药材种植技能的种植人才,积极带动、合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

2.将生物制药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依托保山市腾药、东方红制药、品斛堂等龙头企业,抓好三七、美洲大蠊、石斛、水蛭等原料保障基地建设,改造传统中成药制造工艺,积极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地方传统名药新剂型、民族药方、天然保健品及日化系列产品。扶持生物制药相关项目的建设,打造腾冲生物医药产业园、龙陵石斛产业园、水长工业园区华兴片区生物制药产业园,逐渐将生物制药产业打造成为保山市支柱产业[2]。

3.着力培养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的高素质各类人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看到了中医药仍然存在高质量人才供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保山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在巩固培养传统支柱产业所需人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的高素质各类人才,保持人才总量的持续增长和质量的有效提升[3]。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大健康产业的契合度有待改善和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专业设置注意对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的适度超前把握,专业设置与保山市经济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基本吻合,如:针对保山市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咨询为主的特色健康服务业,学校开设了以中医学大类为主的专业10个,现又增加了中医养生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管理、生殖健康管理4个专业,全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大健康服务产业,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紧密对接。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存在很大差距,涉及第一、二产业的专业为数过少,目前药学类专业仅有2个,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学生人数629人,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中草药栽培专业目前还没有招生,这样看来我校的专业设置和保山市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和保山市重点打造的生物制药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的重大举措不相对应。再从招生数量来看,第二产业招生人数严重不足,第三产业招生规模则相对过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学校招生专业数量少,专业设置不能体现区域产业特色

学校专业设置过于雷同,不能体现区域产业特色。保山市2018—2030年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医药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鉴于以上中医药发展战略,我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细化。

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既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逻辑,国内外相关实践与理论经验表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必须重视政策导向、经济效益和区域特色三方面问题,以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向标,以建设优质专业群为抓手,以服务本地特色产业为落脚点,进行专业优化调整。以下针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学校专业结构做出优化和调整。

(一)以政策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需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带动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医学+X”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建立联动和共享机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设置必须和区域产业链紧密结合,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设置。政府应建立联动和共享机制,制定科學的专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鼓励省内各高职院校间加强互动,建立建设共享数据库,为统筹省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搭建信息数据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开展专业深度剖析,建立专业综合评价模型,以“增、调、稳、退”相结合的专业动态来优化专业结构[4],同时根据行业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建立联动和共享机制,实现专业设置的最优化。

(三)突出专业特色,推进高职中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构建院校特色与树立品牌专业群,既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5],今后学校专业建设将遵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狠抓质量”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区域或医疗卫生健康产业,依托学校特色专业、高水平骨干专业,健全对接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特色品牌专业群,促进我校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加大校院(企)合作、医教协同力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要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必须与地方政府、品牌企业等共建产业联盟、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一是要加强与医疗卫生健康行业产业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院(企)命运共同体,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