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0期·如何培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7 9:58:2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0期

[关键词]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科技人才;粤港澳大湾区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适应高水平大学要求的研究生学位委员会职能强化的思考与管理实践”(2017JCXM-04)

[作者简介] 张丹枫(1988—),男,广东广州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

[中圖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100-04 [收稿日期] 2021-07-26

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端科技的技术封锁和制裁加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长期的国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群体最富创新活力,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重要资源,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希望。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1]。意见提出要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同时要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91.65万人,其中博士生10.52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才6.26万人[2]。从博士、硕士人口比看,我国博士人口比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硕士人口比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高学历人口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博士生总体规模仍偏小。另外,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相比,差距巨大。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其中专业博士学位只有4.8万人[3]。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实践,注重研究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专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创造性,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端应用型人才。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还强调,目前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博士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但不少大学的专业学位博士与学术博士的培养方案差异不大,导致了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对单一化,博士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显著不适应。

目前学术博士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4]。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研究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意识到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本科生和硕士生已不能满足高端研发对人才的需求,而博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他们独立研发能力更强,科研经验和成果更丰富。为了产品创新的需要,很多企业高薪聘请博士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市,全职新引进博士每人给予20万元安家补贴,博士后每人给予30万元安家补贴,对国(境)外全职新引进博士和博士后再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珠海市从2018年起,对新引进珠海市创新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符合相关条件者给予25万元生活补贴。2019年珠海市发布的《珠海市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实施办法》提出,从2018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新引进1000名博士。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透露,2019年集团博士储备已达1300多名。同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市,在2019年最高以100万元年薪招聘人才,为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等58家单位提供高层次人才岗位255个,其中要求是博士、博士后的岗位达189个,超过一半[5]。

当前,包含珠三角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承担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无论是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已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5]。2017年12月,广东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培养和集聚一大批优秀拔尖青年人才,未来五年计划将引进约5万名博士和博士后[6]。这意味着珠三角年均要引进一万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珠三角的国企、高新技术企业,乃至碧桂园、美的等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招聘博士的主力军。

目前培养的学术博士毕业后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仍需要有个从学术研究到规模化生产工艺研发的适应过程,学术博士在学校受到的以前沿科学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训练与以产品为导向的产业化研发仍有较大的差别,需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型,调整培养方案,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招生层面考虑,目前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生源只能从本单位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生内部选拔,绝大部分应届生和往届学位获得者缺乏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申请—考核制”的途径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留学生回到国内继续深造的渠道也较为单一。严重限制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选才范围。因此,亟须推进专业博士研究生招考机制的改革。

此外,我国大学以公立为主,办学经费长期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经费结构相对单一,直接投入博士生培养的经费比例相对有限,据统计,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在40%以上,不同学科差异较大,而博士生在超出正常毕业年限后没有财政资助,住宿等资源也缺乏应有保障,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博士生的津贴增长相对滞后、待遇相对偏低。因此,建立一套与博士生弹性学制相适应的财政拨款和经费保障制度,使广大博士生潜心学术尤为重要。

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

1.扩大高校博士研究生办学自主权。一方面,允许具有博士点高校根据国家战略、产业需求、高校办学定位、学科特点和资源条件等,自主确定博士生招生计划,自主确定博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数量,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招录方式,根据博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培养目标,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更加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深化实施“申请—考核制”,不断拓宽选才范围,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往届学位获得者。允许非“985”和“211”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往届学位获得者、海内外获得学位的留学生通过“申请—考核”方式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2.明确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从国家战略及全球竞争趋势出发,前瞻性地对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定位、瞄准世界前沿和战略关键领域,针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机制。培养国家急需的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办学定位符合国家与粤港澳大灣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当前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鼓励专业博士生面向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开展原创性科研创新活动,为解决“卡脖子”技术做好实践探索和技术积累。还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面向国家战略和需求,把好专业学位质量关,避免降低专业博士教育的“含金量”。

3.建立健全专业博士独立的培养模式。要保证专业博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学术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的整合,在学位论文研究上强调专业实践性与学术创新性的统一,在质量评价上坚持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并重,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避免在专业博士培养过程中单纯追求学术性而淡化了实践性,缺乏自己的特色。要加强工程实践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体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发明专利、成果转化、行业调研报告、各级部门采纳的规划建议等形式,积极探索基于需求设计项目的专业学位“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如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大力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4.优化投入结构,大幅度提高博士生待遇。积极探索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多元化投入。建立由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资源等多渠道构成的博士生教育投入机制,从奖学金、研究基金、企业资助等方面为博士生提供更多经费支持。探索科研经费反哺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打通各类科研经费反哺博士生教育的渠道,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实际上近年来部分高校已意识到提高研究生待遇对吸纳优秀生源的作用,南开大学在校的顶尖博士研究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额超过10万元,顶尖硕士研究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额超过6万元。广东工业大学非定向博士生每年最低可获得4.42万元的奖助学金(含三等学业奖学金1.2万元、学校助学金1.2万元、导师配套资助金0.72万元、国家助学金1.3万元),最高可获得10.02万元的奖助学金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出台研究生补贴新规:2020年起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为5.0万元/生/年,硕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为4.3万元/生/年。

专业博士教育正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成为重要任务,师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亟待加快推进,强化资源配置,引导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完善条件保障。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东工业大学近年来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说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极大的需求,应尽快建立起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战略储备,提升粤港澳三地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