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6期
[关键词] 新时代;互联网舆论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基于生成过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研究”(18YJC710034)
[作者简介] 吴伟玲(1993—),女,广东湛江人,硕士,湛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69-04 [收稿日期] 2021-0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多次发表关于互联网建设的论述,体现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这体现了党中央面对互联网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控制舆论的方向,占领舆论阵地。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互联网思维”教育的新常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新时代互联网舆论观的核心要义
(一)突出党性原则,把握政治航向
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旗帜引导,坚持党中央的理论、路线方针,在此基础上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而在互联网领域,舆论的传播由于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各种舆论信息充斥,如果不把握好主旋律,就会被别有用心之人以之为工具进行意识渗透和文化软攻,长此以往,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政权性质在短时间内被改变并不是难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实局势做出指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
(二)与时俱进,发挥统一战线作用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同样,当今的大数据时代,面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应用统战思维去解决。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新媒体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而活跃在新媒体行业的媒体人大部分以价值多元化、思维多样化的高学历青年为主,这些媒体人借助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作用。新兴网络媒体呈现着“杂草肆虐”的生长态势,需要网信和统战部门用沟通对话来“修剪”,引导其政治成长的方向。统一战线的真义就是聚人心、凝共识、求共存。因此,我国的统战工作把新媒体人作为一个新的阶层纳入其中,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媒體人掌握的资源,积极发挥新媒体从业人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意的沟通交流作用,不断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以高度敏感的互联网思维,抓住了新媒体在互联网舆论传播中的关键点,重视对新媒体阶层的培养,用以推进我国统战工作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铸就同心圆
近几年,由于监管和法律的完善,在微博和新闻跟帖等公开场合的“广场式舆论”中,支持和拥护政府的“粉丝”占据上风;而公众的“吐槽”则下沉到了微信群、朋友圈评论等“茶馆式舆论”中。面对这种舆情方式的转变,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并不代表潜在的风起云涌不会爆发。我们应该适当包容网络的声音,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才能找到矛盾的根源,有利于问题解决。网络“群众路线”并不是走形式,简单的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却没有深入与群众互动,不了解群众之所需所想,闭门造车般走“群众路线”,是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制高点的。因此,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不仅需要“下基层”,还需要脚踏实地走近“茶馆式舆论”,与群众“私信”“私聊”,直面问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我们还未完全掌握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规律。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建设滞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指利用主题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用户端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客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辐射面。许多高校虽然设有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官网等,但很多信息的更新都停留在几个月前,浏览量寥寥无几。没有浏览量便意味着没有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么这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便形同虚设。如今网络信息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如果我们只是打着口号不干实事便会与时代脱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的总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网络工作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转变方式,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击流量,突出重点,有效实施正能量的影响。
(二)缺乏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
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也必须有系统的理论方法指导,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而偏航。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方法,往往导致很多问题出现。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把教育内容照搬到网络平台,只是换个方式而没有改变内容和方法。我们提倡网络课堂和网络互动,而一些高校在搭建网络课堂平台时,只是简单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传网络,并没有后期的互动和答疑。这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才不应该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而应该借鉴各学科,促进人才的流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网络载体的主体性和网络环境的瞬时性,导致很多教育内容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过时”。
(三)没有利用好互联网途径开发资源载体
互联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信息网,拥有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但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便能事半功倍。当今的网络是流量的时代,点击率和浏览量是受众分析的最有效数据。但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借鉴互联网的资源载体,利用好粉丝效应与热点效应,打铁趁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实践,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一些正能量的微博大V合作,利用“明星”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提高影响力。比如开通网络直播平台,与粉丝互动,强化影响力;在校园网络综艺节目中,可以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受众群体;等等。
三、新时代互联网舆论观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打造高校正能量“网络大V”,占领校园舆论建设的网络阵地
网络大V,是从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衍生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并拥有大量粉丝的用户。网络大V往往能成为互联网领域某热点问题的舆论领袖。但是网络大V的群体结构十分复杂,虽不乏各领域的精英大咖,但同时也活跃着一些借助着互联网平台传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网络大V。这会使对信息真实性辨别能力不强且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群体产生思想意识混乱、主流意识淡漠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打造具有积极正能量的“网络大V”形象,占领校园网络舆论的阵地。首先,高校可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为教师构建“大V”形象。学识渊博且上课幽默风趣的教师本身就有一批追随的“粉丝”,在借助互联网各种微平台传播文化学识的同时,汇集师生智慧,组成学校网络大V幕后智囊团,对于学生在互联网中感兴趣的话题、出现的疑问、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探索应对措施,再通过学校网络大V进行正面引导。其次,高校“网络大V”可以借鉴成功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团结一批正能量“红粉”。面对“微”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大V”应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防守,争取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引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
(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中心,适应互联网教育主体去中心化的模式
“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传播形式的离散性和无中心所表现的一种特质。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互联网这样的载体中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性使每个人在互联网中都是“自由人”,接收信息和发表言论不会受地位、学历、财富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每个网络载体都能够以自我为中心接收和传播信息,这是话语表达权的“去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由于其“分散性”特点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可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育人机制。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在校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特点和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再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对象不是人,而是意识形态引导的再中心化。首先,高校应该搭建“去中心化”的双向互动平台,加强师生间思维碰撞,发挥“去中心化”的作用,跳出隔阂,创新体现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育人模式。其次,在“去中心化”过程中把握意识形态舆论“中心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而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傳播阵营,必须起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端正思想态度的作用。在互联网舆论大潮中,引导学生辨析判断,循循善诱,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使大学生在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中不失独立个性,成长发展。
(三)激活“大学生活动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机制
党政干部要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党政干部要多上网了解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也让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政府干了什么,互动才能增进政府和民众的互信度。民政互信互动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搭建一条平坦的道路。而在互联网领域,走群众路线必须重视群众思维,贴近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畅通渠道让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在诸多舆情事件中,其传播模式基本上就是线上线下的传播形态,为此,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激活线上线下的沟通机制。首先,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是以沟通为基础的,而这种沟通必须呈现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切忌官方话语假大空。因为这样的互动机制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轻松活跃的沟通更能使学生接受。比如,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直播授课,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沟通交流,能让教育主体感受到“参与感”。其次,高校学生活动平台的这种互动机制必须要在感性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引导。高校可以在官方微博和公众号推送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文章、漫画、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再进行理性引导。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就曾推送一部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通过一只只爱国兔子的故事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高校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互动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情感,进而起到高校舆论引导作用。
(四)建立并完善以高校为载体的互联网舆论监督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空间清朗起来,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因此,建立高校互联网舆论监督机制便是第一道过滤口,发挥甄别和筛查的作用。首先,大数据时代,舆论的监督需要发挥“数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上网数据进行快速的行为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对学生的行为以及高校舆论的传播作出预判断。以微博为例,其后台数据非常丰富,包括用户分析、内容分析、阅读量、转发量等。因此,当校园各方信息“数据库”一旦建立,可以广泛通过查询、统计、分析等应用功能,进行教育主体群体在网络参与行为以及校园舆论的研究分析。这些互联网数据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照的珍贵资源。其次,校园舆论监督机制的建立需要立体式思维、协同式思维,加强与各学科的合作,实现多学科的跨界交融。一方面,我们建立“数据库”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力量,一些技术层面仍然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协同解决。另一方面,高校舆论监督引导也需要不同学科专业间形成合力,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囊团的后备支援。例如,通过互联网交往平台,如直播论坛、辩论等方式,辅之以各个学科的专业学者以其自身的学术修养、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这种跨学科且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人才建设,不仅能够完善高校舆论引导监督体系,还能够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改革。
結语
在互联网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长远的眼光展望未来,紧跟党的步伐,解读国家的思想政策,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把握好时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互联网意识,在具备一定互联网素质的基础上创新和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革故鼎新,紧跟时代潮流发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6期·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 2022/6/24
- 下一篇:2022年第6期·生物技术专业“酿酒概论”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20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