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博物馆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功能探索与发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9/14 16:48:11

刘浩宇 杨玉霞

[摘 要] 高校博物馆是高等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极具观赏性且蕴含特色知识的展品或藏品向大学生输送相关专业知识,是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室科研的重要补充。以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为例,简要介绍了博物馆基本概况、动物学科特色和服务对象,并详细论述了动物相关展厅在科教活动中的功能发挥,进而结合国内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了科教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生物学教学;科研;功能发挥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雄安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C2019201192);2019年度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项目”(2019HB2096001006)

[作者简介] 刘浩宇(1981—),男,河北廊坊人,博士,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多样性保护与系统进化研究;杨玉霞(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进化分类与多样性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30-04    [收稿日期] 2020-11-10

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开放,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本单位藏品的收藏部门,也是自身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因其独特的地位归属性,也承载了日常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功能。将博物馆藏品、学术工作和教学空间相互融合是大学博物馆早期的发展模式,因此,科教功能是高校博物馆的建馆之本、立馆之基,同时也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1]。

我国高校博物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教育部为了统筹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全面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组织87所高校成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伴随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其教学和科研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即从教辅单位向科教单位转变、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双向发展、通识教育与综合科研不断发展、社会教育功能逐渐提升及数字化建设快速推进[2]。作为其中的一员,河北大学博物馆同样面临着上述发展机遇,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科学探索式学习和实践式教学相结合,秉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一、河北大学博物馆基本概况

河北大学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由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创立的北疆博物院,后由于历史原因,其母体河北大学于1970年由天津市搬入河北省保定市,但北疆博物院并未随之迁出,仅有极少量标本迁出[3]。现在的博物馆,于1996年由原生物系标本室和原历史系文物室联合重新组建,设有生物部和文物部,分别馆藏动物标本150余万件和文物7000余件。正是凭着这些丰富的生物和文物藏品,河北大学博物馆成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先后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技厅首批对外科普展览展出基地等。

二、生物部学科特色及服务对象

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现有7个展厅和3个标本室,分别为“动物系统学展厅”“水生动物展厅”“六足动物展厅”“昆虫文化展厅”“蛛形动物展厅”“动物分类成果展厅”和“动物资源科考展厅”,以及“昆虫标本室”“蛛形动物标本室”和“水生动物标本室”,并配有“昆虫标本制作室”和“研究工作室”等。其中,展厅的展览面积共计1200平方米,实物展品约6800余件;标本室主要收藏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和各类脊椎动物标本。

脊椎动物展品和藏品大多来源于河北大学原生物系,无脊椎动物标本主要由相关研究团队近些年的科考获得,这样的藏品来源方式也就决定了展厅的建设宗旨和发展方向与生命科学学科息息相关。尤其是它的动物学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河北省重点学科,拥有河北省动物学重点实验室,生物部也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的主要特色就是围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展开。河北大学博物馆常年面向校内外各界人士,可免费预约参观,入馆参观和学习的人数年平均达1.0万余人次,约60%为本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2015—2017年),主要分为三类:生物类本科生、生物类研究生和其他类别学生。

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实现

(一)生物类本科生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河北大学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为这两個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发展课,包括“动物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动物资源学”和“经济昆虫学”等,均与博物馆生物部相关展厅内容密切相关。

“动物系统学展厅”展品和展板内容与“动物生物学”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近似。通过展板内容学习,再加以展品标本观察,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各类动物特征并深刻理解动物的进化。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教学实践:(1)在理论课讲授前,任课教师将第一次课的绪论部分在展厅讲授,让学生能够在宏观上了解“动物生物学”课程内容,这适合于班容量较大和讲授内容繁重的专业;(2)转换人们对博物馆第二课堂的印象,将全课程引入展厅内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方式适合于班容量较小和授课内容相对简单的专业;(3)对常规教学方式的补充,在全部课程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入馆,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内容的认同感,巩固专业知识。

科学研究对于本科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进一步对“动物分类成果展厅”和“动物资源科考展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动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科学研究特色,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吸引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加入各级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等科研活动中,既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为相关教师科研团队补充了新鲜“血液”。

(二)生物类研究生

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活动与生物部密切相关,并涉及部分其他专业研究生。研究生生源多种多样,可能来自综合性大学,也可能是农林业、师范类、理工类大学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均有较大差异,使得这些学生的知识背景大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生物部在动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

首先,“六足动物展厅”展示编排与国内现行主流教材近似,以广义昆虫纲为题材,介绍昆虫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各目昆虫均配有若干代表性种类的实物标本。在第一学期,教师在讲授必修课“昆虫学研究进展”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可以分阶段在展厅中对昆虫各类群特征进行介绍,同时让学生自己观察标本,识别主要鉴别特征,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先集中讲授理论,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

其次,相对于第一学期的短暂专业学习,其余五个学期的科学研究才是研究生的任务主线,生物部则为研究生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场所、丰富的实验材料、专业技术支持与共享资源平台。“昆虫标本制作室”为研究生制作昆虫标本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和技术支持;“研究工作室”配有工作台和实验仪器,部分实验可以全程在此开展,并可以得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时,“昆虫标本室”“蛛形动物标本室”等藏有150万余件动物标本,为研究生及导师从事各类科学实验提供科研材料[4,5]。另外,依托博物馆平台,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广泛合作,生物部可以在标本互借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以科学新发现的模式标本保存为例,按国际惯例[6] (P46),鼓励科学工作者将新发表物种的模式标本和研究标本保存在条件设施完善的知名博物馆或研究室,以利于标本永久性保存和方便同行专家检视研究,博物馆平台为研究生的科学新发现发表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非生物类学生

相对于生物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他类别学生数量更大,学习背景和培养目标也更为多样化。河北大学每年组织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活动,生物部在教育活动中承担了自然教育部分。首先,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其次,通过相关展板主题介绍,阐述生物资源对经济、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昆虫文化展厅”是专门讲述昆虫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此外,在活动中吸收博物馆志愿者,将有兴趣的同学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进行培训,承担部分布展、讲解和各项教育活动,既培养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扩大博物馆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使其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7]。

通过博物馆主题周、校园开放日和集体预约等形式,不同类别的学生可以依规随时入馆,依照不同的专业性质,寻找自身的兴趣爱好点。生物部展厅在设计之初,就重视学科交叉和实践功能,在各个展厅都有多处知识提示,如昆虫的药用与食用、文化与经济等,动物的形态、行为与化学仿生等,以及环境保护的指示性生物等,均可给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日后工作带来启示。

四、实践探索中的优劣势分析

上述对博物馆生物部服务对象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过程中的价值体现,表明博物馆在科教功能的实现方面具有几大优势:(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单一的问题;(2)做到了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有效结合,在教学中了解科研,在科研中体会教学;(3)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室也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无形中增强了师资力量和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4)增强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知识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作用。

但是在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和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为例,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生物展厅布展有缺陷,多围绕动物类展品布展,而生物类中的植物类、微生物类和生态系统内容则涉及很少;(2)部分设计规划不利于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如展厅的影音播放显示器较小;(3)缺乏统筹安排,博物馆与学校各教学和职能部门为平级单位,教学、科研和科普各项工作没有专管部门统筹安排,多为自行协调;(4)专业人员力量薄弱,生物部专职技术人员仅6人,承担着展品制作与维护、科学普及与志愿者培训、藏品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等多项工作。

五、探索优化改进措施

高校博物馆在探索和发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承担着传承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博物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1,8]。有些问题近似,如缺乏统筹安排、人力资金问题等,有些问题具有专业性,如展厅的设计与实际需求、展厅扩展与展品更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集思广益,逐步改进或改造博物馆相关设施。

首先,高校博物馆是建立在高等院校校园中、隶属于高校且行政管理上归属于高校的单位,其发展方向与学校管理定位和投入密切相关。随着高校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其在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和知识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升,要想实现其从实习机构、教辅机构向教学部门或科研部门转型,使之成为高校内重要的教学场所或科研单位,高校需要对博物馆进行顶层设计,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及可行性目标。同时,高校博物馆应明确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协助捋顺博物馆与校内各教学单位、科研单位和管理机构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作用。

其次,已有的博物馆楼布局及内部展厅格局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科研的需要。由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建筑和展厅设施显得陈旧落后,而改造工程耗资巨大,很难得到政策支持。但是,博物馆正是历史、自然、文化沉淀的最好体现,大规模拆建改建将破坏博物馆的历史底蕴,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想办法小规模升级,精细规划。以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为例,通过合并办公用房和调整科研工作室位置等方式,腾出用于新展厅规划的空间;通过合理设计参观线路的方式,解決了一次性参观人数的承载量等问题;通过局部设施升级,改善学生学习和科研场所条件。

最后,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力和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依托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实体为各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应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明确各部门间的责任与义务,采取人力财力共享的方式达到共赢的局面。例如,河北大学博物馆的展厅讲解员不足,可以在相关学院招募志愿者进行讲解培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锻炼了自我,更可以节约现有专业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投入其他工作中;又如,博物馆拥有大型的标本或文物储藏室,教学科研单位的研究材料可以保存到其中,前者增加了馆藏,而后者则找到了信任的保管员,但需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建立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六、结语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其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作用也在更广的范围得到了认可。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上级部门的顶层设计、科学定位,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地发挥创造力,积极探索高校博物馆在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中的新思路。例如,改变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将博物馆发展与通识教育密切联系,积极寻找自身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9],努力从教辅性质向教学性质转变;众所周知,很多学科的起源和发展都源于西方自然历史博物馆,例如生物分类学,即使到了今天,很多门类分类研究的中心依然在博物馆,我们应依托科研专业特色,转换思想,从服务科研变为参与科学研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宣传,每一件文物藏品都有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故事,每一件生物藏品都是它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凭证,并反映它的自然价值,同理,其他不同类型的藏品,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博物馆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探索和不断提高其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功能,进而为教书育人、知识传承和服务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骏.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教功能的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97-101.

[2]叶涛,宋行健,李响,等.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简述[J].才智,2014(25):257-258.

[3]顧欣,顾虹.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鸟类标本的统计分析[J].四川动物,2008,27(5):958-960.

[4]霍科科,任国栋.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食蚜蝇亚科分类研究(双翅目,食蚜蝇科,食蚜蝇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6,31(3):653-666.

[5]郑哲民,任国栋.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蝗总科的新属和新种(直翅目)[J].动物分类学报,2007,32(3):664-670.

[6]国际动物命名法规[M].4版.卜文俊,郑乐怡,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曹宏.高校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模式探讨[J].博物馆研究,2010(3):44-49.

[8]王喆.试论大学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科大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7(1):61-66.

[9]麻赛萍.高校博物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J].博物馆研究,2007(3):7-10.

O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Museums: A Case Study of the Biology Department of Museum of Hebei University

LIU Hao-yua,b, YANG Yu-xiaa

(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and Green Development, b. Biology Department of Museum,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museums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practic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versity museums can convey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students through highly ornamental exhibits or collections that cont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scientific research. Taking the Biology Development of Museum of Heb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mus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l discipline and the service obje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animal-related exhibition hall in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it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university museums.

Key words: university museum; biology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unc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