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4期·需求导向下于东非国家国际产教融合对策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9 15:58:3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4期

[关键词] 需求导向;中国职业教育;东非;国际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802356019);2019年度浙江省“十三五”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商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49);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G2015257)

[作者简介] 朱漪漪(1985—),女,浙江金华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人事处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交流合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032-04 [收稿日期] 2022-01-07

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是非洲大陆东部三个地域相互接壤的国家,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伙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有2000余家企业在上述三国进行海外投资,中国职业教育院校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也相应进行了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同输出,分别建有鲁班工坊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当地中资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进行国际产教融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提高东非三国青年的技能水平做出了努力。

一、东非三国的发展基本情况

(一)坦桑尼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坦桑尼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融合的特点,如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即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在中学毕业后可升入高中,也可在职业教育机构考取职业文凭和证书,在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中,也要学习职业教育课程。

截止到2018年底,坦桑尼亚的公办职业院校只有7所,同时国家开办了不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70余个,开设农业、手工业、牲畜饲养、家用科学和接待管理等专业。近年来,随着坦桑尼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力度,引进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创建“学徒制”,并推广成为本国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近三年,坦桑尼亚平均失业率为48.5%,在失业人口中,平均70%能够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

(二)赞比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赞比亚政府多年来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作为基本国策。1990年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该国经济腾飞奠定了技能人才基础。赞比亚于1996年颁布了《技术教育以及职业和创业培训政策》,成为国家职教发展战略,计划到2020年,新建20所贸易培训学院,20所职业培训机构,改造现有的培训机构并加以政策扶持。

中国有色金屬总公司在赞比亚设立了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向赞比亚“输出”。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4月经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批复成立,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海外独立创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办学机构。该学院开设包括自动化与信息学院等6个院系,学制为3年,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学生毕业后颁发高等学历证书,同时开展当地中资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肯尼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肯尼亚政府非常注重发展教育,年均教育投资在非洲位居前列。其职业教育体制与制度在东非三国中属于比较完善的国家,职业教育办学与培训机构发展较快。但近年来,为了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企业“技工荒”问题凸显,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需要的熟练工人;另一方面该国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年失业问题严重,职业教育的供需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和中资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鲁班工坊应运而生[1]。

肯尼亚鲁班工坊由中国政府投资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设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和工学结合教学区,鲁班工坊开展四年制本科教学,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如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联手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合作,设立鲁班工坊。肯尼亚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海外输出,进行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向非洲国家展示了“大国工匠”形象,开拓了国际产教合作的新领域,得到肯尼亚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及中资企业的大力支持。

二、需求导向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一)基本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东非三国在历史、国情、经济与产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具有共性。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三国均属农业国,国家支柱产业仍属农业,二是三国的政治与社会均较为稳定,国体和政体相似且对中国均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同属“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的重要国家;三是近五年,三国虽仍属非洲贫穷国家,但经济增长平稳,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经济开始转型并向工业化国家迈进;四是三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家的主要财富和外汇收入来源。中国企业按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走出去”支持非洲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兴办企业。其劣势体现在:一是三国的教育水平普遍落后,虽有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初中以后的升学率较低,小学的辍学率较高;二是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能够适应当地中资企业需要和当地产业转型所需要的技能工人缺乏,已成为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及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三国的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较高,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四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大都聚集在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开设先进制造业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供给与需求缺口较大[2]。

(二)技能型人才需求

由于东非三国的经济与产业现状与发展相仿,同时在长期农业国基础上向工业化转变且均处于工业化初期,中资企业中制造类企业占80%以上。据资料显示,东非三国急需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产业是制造业、旅游业和商业。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和核心能力以生产一线工人为主,强调“熟练”而不要求具有“高技能”,涉及的产业主要为机床、建材、电器、铁路、旅游、电子商务等。失业青年而言,若其中70%左右经过高质量的职前培训(培训期在1年左右)即可以上岗就业。

(三)国际产教融合需求

中国在东非三国的投资规模在世界位居前列。东非三国的矿产尤其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本国的开采和冶炼能力不足,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进行了大量投资建厂,成为该领域的最大投资商;东非三国的铁路交通普遍缺乏,长期以来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始终没有间断维修和管理问题且均由中国企业负责。被称作“繁荣之道”的蒙内铁路完工后中方为了避免后续铁路维修和护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完工之后帮助肯尼亚政府继续管理十年,从而有力说明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与中资企业捆绑“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国际产教融合下,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输出,培养当地工人,为中资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则是迫在眉睫的新型国际合作形式[2,3]。

(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需求

目前,东非三国尚未建立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制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水平不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处于低水平,产业和企业基本没有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三国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系统研究,研究机构和专门人员均较少,在针对三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面也构成了强烈需求。三国职业教育需求可用需求树表示,见图1。

主需求导致了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其直接结果为高技能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高等职教发展滞后;其结果为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和对中资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缺乏有力支撑、职教的社会认可度低且毕业生失业率高。

三、中国职业教育支持东非三国国际产教融合的对策分析

落实2018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指示,借助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和肯尼亚鲁班工坊平台,不断拓展和延伸职业教育和培训功能并融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向非洲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肯尼亚鲁班工坊教育和培训融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根据东非三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不同形式输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不断开发新专业和新课程;与东非三国合作建立中东非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使中国职业教育通过“走入东非三国”,辐射和延伸至整个非洲东部,建立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符合东非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

(一)充分发挥中—东非职业教育机构功能

拓展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功能,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设立分院,纳入当地国家教育体系,开设当地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也可根据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优势产业,选择有能力的中资企业,参照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模式,在相关国家创办职业教育机构。

肯尼亚鲁班工坊在现有专业中加快建设,开发双语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双语教材,肯尼亚鲁班工坊前期以技能培训为主逐渐开办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借助中东非国际产教的多边合作做平台,将高技能培训延伸至坦桑尼亞和赞比亚。目前,鲁班工坊主要以天津职业教育为起源,涉及产业行业有限。下一步,可考虑依托沿海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拓展鲁班工坊在海外的建设,如浙江省、广东省等优秀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东非三国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需求,在已有的产教融合项目上进行海外项目拓展,提高鲁班工坊的辐射面。

(二)构建并不断完善东非三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2020年,教育部职教中心承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非洲职业教育项目,先后组织国内7所院校对非洲7个国家进行了较详尽的国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大多数国家尚未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在东非三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进入当地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应本着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的原则,帮助三国逐渐构建职业资格等级框架制度。通过建立中—东非技术中心,加强中—东非国家间的企业交流、技术交流、职业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3]。

(三)成立中—东非职业教育研究院

在中—东非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基础上,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成立中—东非职业教育研究院。通过定期召开职业教育高级论坛,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研究,共同围绕适合当地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框架展开合作,同时利用研究院平台,进行东非三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其他职业教育培训,使东非三国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四)成立中—东非国际产教合作培训中心

目前,东非三国既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非洲国家,也是中资企业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国家,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一方面中资企业在输出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同时得到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东非三国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借助中方资本发展本国经济,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应与中资企业捆绑,成立中—东非国际产教合作培训中心,助力国际产能合作为中资企业培养当地的技术工人。对此,中方职业院校应加强交流,形成有效沟通和合作机制;联合东非三国的中资企业和产业园区,进行国际产教合作,切实在培养中资企业本土化员工方面发挥作用[4]。

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东非三国输出,其目的在于支持东非三国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提高三国的国内就业水平、支持中国与东非三国的国际产教合作。由此看来,中国职业教育在中非三国开展技能培训,其重要目的之一是使中资企业中的当地员工提高职业教育业技能,满足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用工需求,降低用工成本。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应在现有已建成的职业教育机构基础上,依托中—东非国际产教合作培训中心建立多边产教合作培训机制,共同培养东非三国中资企业本地员工,逐渐使中资企业本地员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融入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当地中资企业的合格员工。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