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6期·新形势下海洋信息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4 11:35:0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6期

万剑锋 陈名松 张斯琦

[关键词] 海洋强国;海洋信息类;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电子信息+’与‘+海洋’应用类人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研究”(2019JGZ120);2017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GY2017053)

[作者简介] 万剑锋(1986—),男,湖北随州人,工学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电子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109-04 [收稿日期] 2021-07-19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海洋科学发展背景

海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科学研究对促进我国的海洋力量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已经将海洋科技作为战略部署重点,对海洋科技创新做出总体全面的规划部署,把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2008年,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要搭建海洋高新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整体实力,逐步形成围绕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我党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前提下,高校作为海洋人才的重要依托,丰富学科建设、扩大并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一带一路”;在《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列为重点发展领域;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在认识海洋、管理海洋和开发海洋过程中,对各类海洋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

(二)广西区内海洋科学发展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份,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广西有着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全方位发展新格局。近年来,为提高广西综合经济实力,自治区政府始终致力于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扩大开放合作,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为推进北部湾经济信息化进程,同时为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我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國—东盟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服务中心”。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利用好海洋资源优势,2016年北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若干意见》,要求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海市时指出,北海要以铁山港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

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海洋类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海洋科学类专业与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有交叉性,所以需要多角度探索,以增强其实用性。而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为依托,可以更好地发展海洋专业的全方位应用,培养出更适合社会、企业的人才。我国目前对海洋信息类人才有大量需求,但存在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海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等问题,各高校应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找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如何培养出海洋信息融合类优秀人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海洋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既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对于海洋信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从传统的课堂讲授,逐渐向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产学用融合转变,根据专业特色,将教学和产业生产进行结合,学校和产业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集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企业服务、技术扶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在培养模式方面,广东海洋大学进行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以服务和科研为导向的海洋科学和其他科学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类型、立体式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看重除技术能力以外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科学研究院,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多种途径,着力构建海洋人才培养公共教育平台和校级学术研究平台,致力培养应用型海洋人才。中国海洋大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中心,建立未来海洋学院,培养海洋科技拔尖人才,创建水产养殖、海洋化学等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建物理海洋和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整合优质资源,以期探索和完善海洋科技优秀应用型人才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采取了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倡校企合作,与中电科技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海科技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联合培养,参与两单位实际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4]。淮海工学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海洋高科技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拓宽和加强“3S”技术集成与应用的教学体系[5]。台湾海洋大学则较注重院校合作,与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合作密切,教师多有海外留学背景,除了科研教学,台湾海洋大学也较注重高情商的培养,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6]。北部湾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先设置涉海专业的高校,为提升教师团队素质质量,一方面,专业教师到企业深入学习技术操作、生产工艺等相关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海洋相关企业高级技术工程师到学校课堂内学习教学方法技巧,与校内教师共同把企业的具体作业标准、规范流程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

在专业设置方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主要围绕海洋观测技术、海洋通信与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等专业开展培养,与相关企业开展紧密合作,以海洋信息为特色,致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海洋信息通信、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7]。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海洋信息工程等6个跨学科融合的新工科专业,改革实施了面向产业技术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国际化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广西北海作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全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推动北部湾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为服务地方向海经济发展,适应应用型海洋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信息技术学科群为依托,实行产教政研融合,采用将“海洋+”与“信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期探索和推进交叉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三、目前国内海洋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所以,专业结构需要更为合理,课程设置要研究化、科学化。海洋类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的课题,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改革方案,探索出一条有效成熟的人才培养渠道。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层次融合不够密切

海洋信息类学科的出现,是结合工科优势,理工结合、谋求特色发展的一项多学科交叉发展规划。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改革。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层次融合不够密切的问题[8]。高校应结合教育部规定,本着立足地方、打造特色的原则,提升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将专业设置保持在前沿水平,深化学科交叉专业内涵建設,以开放、创新的心态进行应用型海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从新产业看,广西区内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较少,没有国家级的海洋实验室,缺乏为海洋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通过采取课赛结合的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带动等多方位建设,以期构建多类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自主选课制度,在基础课程扎实推进的基础上,更好地将不同层次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高校可通过将相近专业背景知识、企业实际需求与案例、课程设计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学校和企业应共同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方针,加强校企合作互通,产学融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国际化海洋科创平台,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的多方位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外合作较少,海洋信息类人才平面化

目前各国之间的海洋竞争愈演愈烈,美国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旅游、邮轮经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风力发电等海洋新兴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虽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海洋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储备不足、研发投入不足、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滞后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开放合作、整合科研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大赛,打造科研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适应当今国际社会海洋信息高速发展的需求。加强海洋研究机构和区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夯实高层次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基础。邀请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深专家入驻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教学与交流,开设讲座或讲学活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外研究项目,拓宽全球视野。

(三)专业教师团队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海洋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高素质人才队伍极其匮乏,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稀缺,海洋产业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严重不足;而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要在掌握理论教学的同时,能灵活地结合行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尤其是针对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对地方高校来说,通过对薪酬待遇和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投入,来弥补自身区域资源的不足,招聘高层次专业人才是一条有效途径。地方政府也要主动结合区域优势,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驻留,尤其是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助力地方高校发展。同时,人才的引进不仅要考虑学历、职称以及获奖情况等相关因素,还要更多地关注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强化海洋经济的人才支撑。

(四)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和专业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制度,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直接途径。

在教师素质提升方面,各高校可将教研会议形成长效机制,定期总结和分析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状态等。并以老带新,快速提升新教师整体素质,相互借鉴学习。定期组织教学能力评比,打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学校可通过对教师队伍的评估,实现师资团队的全面促进,以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知识技能为标准,进行学生、学校、教师的三方评估。努力创建优秀、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本硕培养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

(五)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日趋成熟,但是仍存在合作方式和内容上较单一的特点,缺少了灵活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可以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转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以政府的导向监督、激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互动,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建立共同监管下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创业力度,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在高素质教师带动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

結语

在国际新形势背景下,我国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海洋作为我国重要探索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不同高校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海洋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考虑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还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同时积极联系企业,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产学用融合,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