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4期·融入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成效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6 10:40:5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关键词]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融入式教育

[基金项目] 2019 年度广州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多元化渐进式的知识产权人才‘强基课程研练”(JY201915)

[作者简介] 杨淑霞(1963—),女,河南新野人,经济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知识产权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3-15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理据与内容设计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教育、传授、提高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融入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授的全过程。众所周知,法学被称为“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创新和专业素养的培育,还理所当然地应当涵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对国家、社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塑造[1]。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说,是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具体到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来说,并不是要用法学的“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更不是要将法学的专业课程都变成“思政课程”,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恰当、适时、有针对性地融入法学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讲授法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每堂专业课也都发挥起育人功能,让每个法学教师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责任,回归教书育人的教师本位,致力于培养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知识产权法教学可融入的思政元素

知识产权法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引领、融入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知识产权法课程内容的讲授,典型案例、相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条分缕析,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价值观引领”的无缝对接,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培养出大批“德法兼修”的合格法律人才。

二、从专业视角引导学生读懂中国认识世界

(一)数说中国知识产权成就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第一编“知识产权制度综述”中,需要讲授什么是知识产权、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在讲授知识产权的概念(内涵)、性质和特征时,结合我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影响的发明创造和近三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的国际专利申请,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位列第14,较2018年上升3个位次。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46跃升至第31位。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5.899万件专利申请,首次超过美国(5.784万件)跃升至第一位等权威数据,将我们国家实施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早已深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格,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二)在比较中理赞我国的制度创新

在讲授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时,主要通过国际权威如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我国官方(如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国家商标局)的统计数据以及央视视频等文献资料,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渗透其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加强知识保护的客观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及对实现我国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对党和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增强学好专业课程的紧迫感、使命感,自觉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在讲授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时,主要采用历史分析和国际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立法史料的梳理和对比展示,回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近4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历史成就,结合现行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的体例、内容及历次修改完善的简介,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府和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仅仅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四百年知识产权法的立法道路。面对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修改相关法律制度,直面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油然而生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热爱我们国家,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用新发展理念诠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变革

(一)新发展理念的深远影响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即创新发展就是要更换“发动机”,注重培育发展和解决新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即协调发展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目标。开放发展要解决的是双向发力、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就是要统筹和驾驭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在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实现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就是要把“蛋糕”分配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紧扣时代脉搏,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和科学揭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谋划;是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后,经过深入研究、统筹谋划才提出来的,是要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我国长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这一新的国家发展理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因一定时空的变化而改变。新发展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全新视野和方法。

(二)新发展理念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

从2017年开始,在讲授我国知识产权法各项重要法律制度修改的内容时,就适时融入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对相关法律制度的修改、完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诠释和解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尝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研讨知识产权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这一探索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产权课程的热情和科研兴趣。从1982年8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至今,作为知识产权法核心内容的我国商标法和专利法分别都进行了四次修改完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正案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20年11月11日通过并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的最新修正案中均引入了对侵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对于过往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实行的“填平补齐”的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赔偿制度,毫无疑问,它是法律制度上的创新。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专利法中的专利强制许可与专利侵权阻却制度,商标法关于“标志”正当合理使用的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兼顾、协调知识产权权利人、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等相关方面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主体的合作双赢、共赢甚至是多赢。为了提高、加快专利的转化实施率,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专利法第四次修正案新增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正案,则新增了可以避开权利人“技术措施”的例外制度等。所有这些法律制度的修改、变动,反映的正是当今世界知识财产开放、共享使用的新发展趋势。而作品、发明创造、注册商标等各种知识产品的创造、许可使用、演绎、延伸开发利用等法律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教育学生固本强基,成才报国

(一)理想和信念是成才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和三个维度概括了我国不同主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应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具备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才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学知识、长才干、强心智的黄金期,是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值得倍加珍惜。大学生为学之要贵在刻苦勤奋,贵在慎思明辨,贵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建构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训练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二)过硬的本领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在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社会上知识产权人才普遍存在的基础薄弱、基本功较差的实际情况,在知识产权法授课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除突出知识产权法课程讲授重点外,对所授课程班级采取了“百十一”强化训练教学法。其关键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门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知识产权课程计划的教授学期完成教师布置的15个章节共计100道习题的作业,浏览研习教师精选的100个典型教学案例,在知识产权法课程学习结束后写作完成10篇指定的典型案例结案报告,课程讲授期间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教师组织的10次知识产权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包括专题讨论、模拟审判、挑战杯竞赛或者省、市、校组织的知识产权公开辩论赛等),独立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知识产权小论文。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所以近年来知识产权法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并且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空前提高。课堂内容的重要性、趣味性、互动性不断增强,吸引学生更加专注课堂讲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二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蔚然成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提升。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课堂讲授内容,记录不懂的问题以备课堂提问;课后要进行疑难问题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并按要求在下次上课前向教师提交电子版作业。在2017—2018年两个年级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知识产权法课程作业完成率达到100%。三是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成果优异。自2018年进行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2018年和2019年,法学院学生在广州市版权局版权中心主办的“版辩羊城权论新篇 广州大学生版权辩论比赛”中表现卓越,分别获得冠军和亚军成绩。(2)2019年,本人指导2016级本科生李正学习小组撰写的《网络直播“翻唱”行为的表演权规制》学术论文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会议——南湖论坛2019年年会时,李正同學受邀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发言,获得与会学者和嘉宾的广泛赞誉。(3)2019年,在本人参与指导下,2017级学生何东森和李子杰参加了广东省版权局组织的广东省大学生版权辩论赛,分别取得第二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綜上所述,在知识产权法专业课教授过程中,融入式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充实、提高,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所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所有课程都承担立德树人职能的思想高屋建瓴,远见深邃,是我们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前进航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其具体内容、方式方法要因课而异,恰如其分;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勇于探索、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义务,也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大学问。作为法学专业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将永远在路上。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