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前年“超强暴力梅”与疫情有关
极端降水天气与新冠肺炎也有关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洋教授团队2月中旬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研究了2020年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对2020年长江流域夏季破纪录降水的影响,认为由人类活动减少导致的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对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异常降水有三分之一的作用。
2020年六七月,我国江淮流域经历了62天的梅雨季,较常年偏长22天,雨量759.2毫米,比1979~2019年同时段平均降雨量增加79%,受灾面积及损失较大,被称为“超强暴力梅”。杨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5家单位,从人类活动变化对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入手,在《疫情期间排放的突然减少促使中国破纪录降水事件的发生》这篇论文中提出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带来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对2020年长三角地区出现的异常降水有三分之一的作用。
杨洋表示,气溶胶(悬浮在气体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生命周期约一周左右,能通过对太阳辐射产生作用影响地气系统(地面及大气)的能量平衡,造成气候变化。2020年初,我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地区采取封控、停工停产的措施,长三角地区的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东部陆地异常升温(气溶胶会反射阳光,其排放减少后,更多的太阳辐射照到地面),增强了华东和南海、菲律宾海间的大气环流,造成水汽向我国输送,导致长三角地区的异常降水。
据了解,杨洋团队前期的研究在全球率先提出疫情期间的排放变化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产生影响,被全球最权威的气候主题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多次引用,后受邀参与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探究了疫情导致人为排放变化与我国极端降水间的关系。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_高质量就业背景下的工程类本科人才敏捷培养模式构 2022/2/25
- 下一篇:少儿美术教育使用故事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2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