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融入思政元素的“应用统计”研究生课程设计与实施
[摘 要] 通过“课程思政”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作用,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探寻有效路径和载体,开展更高层面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以研究生公共课“应用统计”为例,探讨了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生课程设计理念和实施过程。密切结合课程自身学科特点、知识体系和学术逻辑,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辩证思维、人生格局和科学情怀。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SDYKC18065);2018年度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提升对策研究”(SDYY18085);2017年度青岛科技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理工科数学基础课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 李秀丽(1972—),女,山东茌平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组合设计、应用统计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3-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3-03
近几年,以上海市教委为代表的各地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系列”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创新体系。目前“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在本专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他们将逐步成长为各行各业、各级部门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是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初始阶段,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科技奉献精神,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也是问题意识的主导过程。在科研中,研究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科学逻辑问题,也有哲学问题、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甚至还有社会和科学伦理问题,更需要价值层面的引导和影响[1-5]。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并重。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在遵循各门课程自身学术逻辑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各具特色的德育功能,探寻有效路径和载体,开展更高层面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作为研究生公共课程,“应用统计”的授课学生多,影响范围广,“课程思政”意义大。在此,我们探讨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应用统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过程。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生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
“课程思政”强调“大思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理念主要体现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全程育人责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教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研究生是思想相对成熟的群体,单纯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道德说教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设计。
1.“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密切结合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知识体系和学术逻辑。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且各具特点的德育资源,都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提取和运用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转化为具体的有效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好“廚师”要有好“厨艺”,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融入理想信念这一“盐”,在不同课程中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做出各种不同口味和不同营养成分的“营养汤”。教师要做“营养师”,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和价值引领的促进者,提高学生观察和认知世界的辩证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规范和学术道德意识。
2.教育教学方法要契合学生的价值诉求。由于生活和学习阅历的增加,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日趋成熟,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由于招生数量扩大,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角色认知和科研动机有一定差异。不同的学业动机造成了多样的现实困惑,有些人学风浮躁,科学精神缺失;有些人急功近利,学术道德行为失范;有些人心理焦虑、情绪失调。针对这些问题,教育方式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觉醒,平等交流、激励内化和互动学习,引导学生寻求一种既符合自我追求,又能满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3.教育教学方法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计要成为现实,不仅要考虑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学情分析,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能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考虑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循序渐进性。课程设计上要结合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课业进度。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而在研究生高年级阶段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格局和科学情怀。
二、“应用统计”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实践
“应用统计”是我校为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数据的描述和概率理论、统计分析、实践实验。针对内容的不同特点,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思政目标
使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的价值观;通过统计学中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统计实践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
(二)德育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入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课程知识时,通过统计案例讲解和参观考察大数据基地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巨变,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延伸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建立大局观和全局的意识。讲好中国统计学家的故事,介绍中国概率统计方面的成就和国际影响。例如,介绍中国概率统计奠基人之一许宝騄先生的事迹。他最先发现线性假设的似然比检验(F检验)的优良性,推动了矩阵论在多元统计中的应用和发展。他与H.Robbins共同提出的“完全收敛”,是对强大数定律的重要加强。
2.提升“四个自信”,提高实践意识。通过统计学界的成果和具体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实践的发展早于统计理论的形成,了解一些文明古国的统计事件。中国古代统计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西周时期创建了统计报告制度,在户籍、土地、税收以及天文星象的确认和统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产生了统计调查、统计分组、统计预测、统计平均数等思想,丰富了古代统计学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得到了阶段性发展。2018年国家统计局监测发布“三新”经济增加值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兴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为判断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程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际新兴经济相关工作贡献了中国统计的智慧。
3.哲学思想。作为研究事物发展不确定性的科学,“应用统计”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6]。频率无限接近概率的过程不仅仅是近似到准确的变化过程,也反映了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和统一。我们强调,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同时要意识到,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是相对的,误差存在是绝对的,各种统计方法就是围绕控制和消除误差而设计的。统计学通过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推断并描述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其认知过程是到由定量分析到定性研究。从中心极限定理的视角观察生活,可以领悟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大数定律用数学的语言刻画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统计分析总是先把研究对象分解,考察各个因素,再联合成一个整体,考察其综合作用,研究过程中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分析方法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法和哲学思想[7],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富强。当今信息技术革命,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学等学科密切结合、交叉发展,全面推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应用统计学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统计学成为很多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支撑。统计学和统计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工作实践中。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定会助力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
5.塑造文明、敬业的观念。真实完善的原始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和价值所在,为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强化数据审核过程,从关联性和内在逻辑性等各个环节、多个维度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要求学生既要从统计学理论上掌握控制误差的方法,科学地收集有效数据,又要具备责任心,不使用虚假数据。学习工作中要勤奋,有耐心,守得住坚持才能拨云见月明。从科学中感悟人生,强化敬业观。
6.学术道德指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敬业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在科研程序和学术规范上是新手,既使开始了科研工作也缺乏相应经验和意识。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规范意识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融合,使学生既能够学习科学知识,又能理解科学规范的重要性。统计分析科学严谨、思想创新进取。加强学风建设,理解学术道德规范对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性,引导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
(三)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
课程教学通过一些信息化载体来进行。通过影像资料和PPT在课堂上介绍许宝騄先生的事迹,中国学者在统计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介绍我国古代统计学的实践应用;讲述华罗庚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基本原则及贡献;介绍著名生物统计学家吴定量先生的工作和国际影响等。观看视频“荟萃之窗《大家》优秀节目展播——彭实戈掌控随机”。观看“改革奋进的中国统计”宣传片,了解以数字记载的国家历史,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光辉历程。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和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建设“应用统计”课程思政“金课”。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拓宽学习视野,感受科技魅力。参观青岛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未来城市体验中心等统计和大数据基地,实地体验大数据技术的魅力与力量,感受统计学应用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见证统计工具带来的社会变革,体会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参观青岛市计量科学研究所的历史文物,体会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挖掘延伸社会价值,领悟真理的共通共融。
课程学习注重学以致用。有意愿并经过选拨的学生可以到就近的小学或初高中课堂上为中小学生开展“统计在我身边”活动,讲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键盘上字母的设计,统计推断技术在医药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等。平均数和方差体现诚信意识,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通过概率实例,说明高质量的管理会在投入较少成本时反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果。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团队合作理念,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关系氛围。通过实验数据搜集及统计分析这些细节来提升学生思想。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任务分组设计调查方案和问卷,进行调研实践。根据实际问题和所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撰写小论文,并进行交流。课程论文内容:关于大学生学习成就感的调查分析;关于研究生消费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生心理焦虑影响因素统计调查研究;“学术论坛”抽样调查及参数估计;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青岛市崂山育才中学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和教学管理;通识选修课调查与分析等。通过具体课题的统计研究和论文撰写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学统计、爱统计、用统计”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也是从质疑中逐渐清晰和完善起来直至得到认可的,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课程思政“金课”的痛点是课程研究,而课程研究的关键是课程团队。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思政“金课”的建设机制、建设模式以及管理机制中。通过组建一支“思想先进、能站讲台、能做科研、能教实践”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以教学实践创新平台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组教师以身作则,和学生平等公正交流,构建和谐课堂。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到教學严谨,立德树人。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这正是平等、公正的一种体现。潜移默化要求学生端正学习和科研态度,数据搜集要真实准确,强化数据审核,做统计数据的“守门员”。培养学生自省自控的意识,做爱岗、敬业的典范。结合实验报告和论文撰写,践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四)教學成效
观察学生在“应用统计”课程中的学习状态。指课堂活跃度高,作业完成质量好,对实验课程和课题研究部分兴趣浓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成果展示列入平时成绩。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政教育结合,让思政教育走进“应用统计”课堂,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成为一个文理通融的新时代研究生。课程组教师根据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实时教学数据和实验课程中详细的实验记录,全面客观地观察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
“应用统计”是建立和分析数学模型的重要基础知识。在教学和实践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青科学子在与数学有关的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近5年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约20项。
参考文献
[1]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2]徐刚,陈勇.浅析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互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58-61+69.
[3]梁大战,李光晔,吴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00-102.
[4]范涛,梁传杰,李志强.论新媒体视阙下五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50-55.
[5]刘经纬,李军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问题及对策——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58-161.
[6]张应山,茆诗松.统计学的哲学思想以及起源与发展[J].统计研究,2004(12):52-59.
[7]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13):31-3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duate Course of Application Statistics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LI Xiu-l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61,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ath and carrier, and to carry out an all-round education mode at a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pursuit of graduate students. Taking Application Statistics, which is a graduate public course, as an example, we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graduate courses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s ow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system and academic logic, and through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rri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dialectical thinking, life pattern and scientific feeling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desig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郑艳霞 邓艳娟 2021/10/13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郑华,罗亮,孙宇锋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