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4期·智能化时代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5 11:03:2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高然,胡连华

[关键词] 智能化;高职会计;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 高 然(198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财处会计,主要从事高校会计理论及教育教学研究;胡连华(198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65651部队会计,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54-04    [收稿日期] 2021-03-1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财务工作也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传统的知识框架和专业技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革新。正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郭永清所言,未来的财务是业财融合的、信息互联的、开放创新的、智能分析的、不断进化的[1]。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会计教育唯有改革、转型并创新,方能紧跟并进而推动智能化经济的快速发展。2020年11月13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三届会计学院院长(主任)论坛”在浙江宁波成功召开。本次论坛聚焦“智能时代”会计教育的改革主题,深入探讨了智能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智能时代的审计改革等内容。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如何重新审视定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抓住机遇赢得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者探究的课题。

一、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促进了智能财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师资建设、职业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提出,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是经过5—10年时间,让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因此,未来会计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的是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会计人员,偏重的是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能力,强调的是高素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终服务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2]。从专业技能上讲,会计人才既要具备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须掌握管理会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具备会计等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智能化时代是开放的、共享的。随着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这种新型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开始实现共享,优秀师资共享将成为趋势,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互联网+与会计学科的跨界融合,也使得以重“核算”为导向的财务会计逐渐向以重“决策”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转型,促使高职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变革和突破。

(三)高职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未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更要顺势而为,改革先行。这要求会计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会计职业技能,既能说又能做。然而,一方面由于会计知识及相关的制度改革、税制改革等知识更新很快,再加之繁重的备课压力等教学任务或非教学任务,教师的学习精力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和实际财务工作之间毕竟存在差距,在缺失处理实际账务问题和缺乏财务操作经验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师资也将开始共享。教师要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灵活运用多种与学生沟通的手段(包括微博、微信、网课交流平台等),这对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四)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衍生了电子发票、税务大数据平台、从“财务外包”到“全民记账”这些会计行业的新生概念,真实地挑战着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电子发票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税务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以纳税人识别号为关键词的数据抓取,使虚开发票得到根本控制;“全民记账”虽然处于发展初期,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改写会计人旧有的职业规划,也为会计专业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更新知识的能力、获取先进信息的能力、管理能力、职业道德等[3]。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职教改革的实施,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日趋向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优化、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会计课程仍占主流

很多高职院校现行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实践”构成。理论部分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类,实践课程以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为主,镶嵌在理论课教学中,有的学校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来完善实践教学。通过走访辽宁的几个高职院校,笔者发现各院系的课程体系非常相似,会计专业课程主要集中设置于财务会计专业,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实操、税法等。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通过划分专业方向来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管理会计方向、大数据会计方向,但多数课程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所开展的税务会计、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涉及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浅显。此外,智能化时代的会计要求有会计业务技能,有IT能力,有善于整合数据的跨界会计,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只设置了会计业务课程,对预算管理、大数据的分析与运用、绩效管理等基本无所涉猎。

(二)教学形式老化

目前,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时候,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形式。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输出,学生输入,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存在的弊端就是学生缺少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教授税法知识时,主要通过PPT教学向学生传授税种内容,课堂、课后练习巩固税法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税务操作中,纳税申报所涉及的流程操作绝不仅仅限于税法本身,更多的是纳税申报中的税务软件、纳税规定等。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设备老旧,陈旧的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设备与实践中先进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产生重大矛盾,教师缺少提高自身水平的学习意识。人工智能时代,会计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新技术本身,而是教师采用新技术的能力[6]。

(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将重心放在技能知识的讲授上,并辅以一些经典的课本案例,所开展的实训教学主要局限于出纳收付、财务核算、会计记账、税务核算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学校采取与企业签订实践协议的方式,推荐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然而,由于会计工作内容繁多、细致且复杂,涉及的领域内部至各报销单位,外部至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学生即使进入企业也很难在短期内熟悉业务的来龙去脉,大多只能旁观操作流程,做一些粘贴凭证和数据整理等工作。不能进行真正的亲身操作,提高业务能力就变为一句空话,校外实践环节也流于形式。

(四)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来自校园招聘,通过校园招聘招录的青年教师具备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热情洋溢等优点,但也普遍具有“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会计实操技能和经验、教学经验不丰富等短板。在实践教学中,青年教师只是根据自身已具备的实操知识进行教学指导,会出现与实际操作需求相脱节的情况,缺乏指导的准确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虽然有的学校会通过外部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但对外聘教师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在课堂教育、教育质量和考试考核等方面也有所欠缺。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队伍的短板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在智能化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衔接及共享

高职院校应积极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用人单位和产业需求的变化,一是及时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删除一些传统、落后的课程,新增跨界融合课程。新课程体系设计总体可分为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跨界融合课。专业课程以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为主体,信息化实训课程要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新增的跨界融合课主要构建的是企业业财融合课程。比如: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相适应的课程,如云会计、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业务与财务共享中心、电子发票应用、自助报税流程、大数据智能与税务稽查等课程。二是优化学分管理制度。《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对学历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成果进行记录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进而对不同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5]。未来,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生在校内课程完成学习考试获取的学分计入“学分银行”,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未来参加的职业培训等也可计入“学分银行”。同样,当高职学生毕业考入本科院校后,其学分依然有效,进而再与本科期间的学习成果进行互换和集成[5]。这种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职业培训内容相互融合和统筹安排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同步评价,以及认定、积累和转换,可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载体、奠定基础。

(二)打造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实践课程的全面升级

传统的会计核算时代,已经伴随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让财务工作进入共享服务和管理会计时代。会计人员将从大量重复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数据处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当中。因此,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建立财务共享模拟仿真实验室,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如引入用友NC-UAP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智能财税社会共享业务平台等,建立 ERP沙盘模拟实训系统、ITMC电商沙盘系统等[5]。同时,还要配备专业的财务实训室,如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財务信息管理实训室等[5]。在以上校内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进驻校内建立财经服务中心,开启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新模式。通过事务所进驻校园、业务迁移,为学生及校内专业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学习及实践机会,解决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问题。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越的办公环境及学生资源,帮助企业完成实际业务,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目标,解决事务所在业务繁忙时段人员不足的问题。这种“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内外实训的有力融合,二者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三)创新教学思维,实现互联网+促进教育教学

会计专业教师如果要在智能化时代持续保持竞争性和成长性,必须创新教学思维,并顺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首先,会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航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教练,学生是演员、运动员[4]。比如,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将线上对知识的学习和线下讲授及实际操作及能力拓展有机结合,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学习掌握新技术,使其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具备运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实现内容、方法、技术与策略的高度融合,从而将各种信息的运用融入数字化课程、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建设和运用中[4]。

(四)深化產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为推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向高水平、优技能的方向纵深发展,政府、学校、企业都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齐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市场化操作,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一线员工或工程师直接指导高校大学生开展工作效果会更好,并对合作高校的兼课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份额远高于政府投入份额,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们要借鉴的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全面的师资培训体系。一是应该适当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数量。其一,学校和教师必须共同配合认真研究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制订与其匹配的、严格的补缺方案,进而完善教师培训计划。其二,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做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机构举办的教学法培训、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双师素质培训,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出校进企”或“引校进企”,采取岗位实践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熟悉财政、税收、审计等多种业务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6]。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教师才能通过相应的课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6]。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会计教育是无止境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问题与办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用互联网+和创新思维重塑会计教育教学,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