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6期·卫生应急管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宁 宁,吴群红,郝艳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警示我们,应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卫生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卫生应急管理教育从在职教育向高校专门化、专业化、系统化教育转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亟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结构与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构建能够融卫生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管理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新型高校教育模式,推进“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以期实现更为丰富、立体、互动、灵活的教学效果。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组突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僵化与局限,设计并探索了体现卫生应急人才全新培养理念的体系化改革框架,研究设计涵盖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及教学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核心模块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开创了融合云端平台+线上课程资源+线下翻转与实习实训的双线互动、虚实融合的多模态教学新模式。
1.改革和构建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卫生应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讲授纲领性文件,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师资团队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改革,构建以课程内容为主导,以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针对不同专业及授课内容,统筹规划和设计包括教学方式、考评形式等在内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卫生应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线上、线下授课重点及方式,构建理论知识等内容以线下授课为主、线上为辅、基本技能以线上模拟训练与线下实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理念。
2.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构建基于COOMMPI模型的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卫生应急管理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运用师资团队前期研究所构建的COOMMPI学习理论模型,创新性设计集多种学习途径、方式和相应的学习资源有机整合的Training Model和E-learning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新模式(见图1)。采用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研发卫生应急管理课程整合互动学习平台,在参与互动式的网络学习形式下,充分调动多种载体形式,如设计阅读、听课、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学习资料,以及适用于技能性学习与培训的游戏和模拟演练等体现不同学习参与度的多样化学习形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合理融合,并做到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呼应,强化巩固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图1 COOMMPI理论模型图
二、线下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师资团队在分析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特点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通过分解目标确定卫生应急管理的教学主题,设计对应课程模块,系统设计线下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形式。除了采用基本的双语教学、研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形式的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法外,课程组研读教学大纲,细分教学环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大纲要求与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不同的内容线下改革。
1.翻转课堂。针对卫生应急管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改革模式。由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特点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教学视频和MOOCs,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辅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有效性。
2.角色扮演。卫生应急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角色代入感提升学习效果。在卫生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应急沟通、卫生应急响应与现场处置等教学内容环节,采用线下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理论内容的学习,同时结合线上虚拟仿真和在线培训与演练信息平台的操作练习,实现基于实践角色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掌握与理解。
3.案例分析。在卫生应急管理评估、协同治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等教学内容中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组织授课师资与卫生行政机构、CDC专家进行咨询与访谈,系统收集和编写教学案例,通过深度、全面剖析与学习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汇报案例的经验与教训,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4.线下课程改革模块的设计实施方案与课程组师资培训。编写线下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和教学模块改革培训手册,组织教学研讨会和专家咨询,细化课程改革内容和方法,组织课程组师资的集体培训与交流,保证课程改革实施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5.开展对线下教学不同教学改革方法的实证实验研究。通过对不同教学改革方式拟实现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和调查分析,了解翻转课堂、角色扮演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增进学生知识掌握、提升分析和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学习、增加学生互动和交往等方面的效果。找出不同教学改革在方案设计、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不断改进线下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探索一体化的线上综合教学改革新模式
基于对多个线上课程的构建、衔接及融合性探索,推进培养目标的改革,从以往单纯的“知识导向”转向“知识+能力导向”。通过问题导向式学习及任务牵引式学习,以及个人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体验式学习及探索性学习方式的不断完善,探讨构建知识记忆与能力培养有机整合的新的培养方式,着重探索深化学习能力、分析与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线上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式(见图2)。
图2 卫生应急管理线上融合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1.线上公开视频课程完善与改进。在师资团队前期制作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危机共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略”基础上,探讨将线下课程创新性改革内容纳入公共视频课程的有效方式。(1)线下最佳改革内容评价与筛选:对线下多样化教学改革模式、内容进行评价,筛选最佳教改案例,如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角色扮演等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举办参与式教学改革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筛选最佳教改课程内容及教改方式。(2)制作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的公开视频教学课件:组织授课教师及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专题讨论等形式设计教学视频课件及录制脚本,完善相应脚本的编写及录制。(3)改革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将视频课程的学习效果及考评结果纳入形成性评价。
2.制作卫生应急管理MOOCs。根据师资团队主编的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卫生应急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筛选关键知识点及考核内容,组织MOOCs课件制作及相关内容录制。(1)以MOOCs设计与“卫生应急管理”教学改革目标为依据,探讨融合关键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卫生应急管理”MOOCs课程。(2)将MOOCs设计分为10个课程单元,设计课程具体单元内容及课程内容的PPT及相关讲课素材,收集和制作MOOCs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完成MOOCs录制。配合线下学生翻转式课堂及其他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关键知识点和内容与参与性教学改革的单元任务、考核模式有机融合,探讨新的立体式课程考核模式。(3)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探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热情;通过穿插关键知识点、课堂小测试、课下小作业、突发事件爆发复杂情景下不同学员团队处置角色扮演课程比赛等方式,鼓励学习团队通过共同查阅文献、合作设计表演脚本、学生互动学习等方式,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新的教学工具、手段、环境的改变,塑造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方式。同时,通过汇集所有参与者的思想、经验、知识、信息及互动讨论过程,强化学生的MOOCs团队学习、共享学习等新的学习过程。
3.在线虚拟仿真卫生应急实验课程的探索。运用虚拟信息技术及实验教学手段,构建人群密集场所生物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紧急处置和应对的复杂情景,筛选关键管理及专业处置技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等多维能力的培养。(1)筛选恐怖袭击处置中关键预防与处置技术:筛选生物恐怖事件处置的个人防护技术、应急处置现场隔离与生物毒物采样技术、现场处置和消杀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模拟。(2)制作虚拟课程关键情节模拟脚本,编制关键技术处置流程、筛选关键技术模拟与考核知识点。通过虚拟全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重大案例应急情景动态演变的复杂情景设计和构建、仿真与模拟,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处置和实践的网络环境及计算机虚拟学习环境。(3)设计在线课程有机联系和体系化的有效方式。公开视频课、在线MOOCs与卫生应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师资团队通过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设计方案,将上述三大线上课程有机关联,相互衔接。(4)探索将线上课程资源有机整合到卫生应急在线培训和演练云信息平台的有效方式。借助科技部863计划课题及卫健委重大行业基金项目,师资团队开发设计了面向学生、专业人员、研究者、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卫生应急在线培训与演练云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卫生应急大数据挖掘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将在线课程与卫生应急在线培训与演练云信息平台有机整合的新方式。
课程组对标国家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目标、遵循“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即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考核方式的挑战度,运用FD-QM标准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设计并实施卫生应急管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了从“知识导向”到“知识+能力+素质导向”,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通过问题导向与学习任务牵引,推动“学习+分析+动手+创新”四维能力及四类“个体+团队+体验+探索”学习方式,构建自评、互评、师评三个维度,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个阶级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心、动情的四动驱使,提高学生教学的融入度,并通过建立的全程、多元、可回溯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现对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度。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2022年第37期·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及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3/7/17
- 下一篇:离校不离心 服务不断线 202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