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饭圈文化”背景下的师范生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8 17:14:59

刘毅 邓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饭圈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三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师范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分析“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原因及对师范生师德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饭圈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凸显价值引领、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文化育人、拓展教育平台和提高媒介素养来开展师范生师德的建设。

[关键词] 饭圈文化;师范生;师德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师范生文化娱乐心理对师德教育影响研究”(RDTR2019-08);2020年度成都大学“课程思政1212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课程“西方文化”(CDKCSZKC202047)

[作者简介] 刘 毅(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3-21

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谈到了“饭圈文化”,这一名词迅速登上了热搜。2020年2月27日,“AO3”事件引发了民众对“饭圈文化”的强烈关注。此外,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追星意愿强加给学生,不仅让明星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教学资料里,更有甚者带领学生一起做应援。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正处于认识世界、树立三观和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对外界事物的思辨能力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某些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缺乏理解和认识。娱乐文化势必对其师德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原因及对当代师范生师德的影响,提出如何在“饭圈文化”下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培养。

一、饭圈与饭圈文化

有人认为“饭圈”就是“粉丝”的另一个称呼,这个词语来源于英文“FANS”,英文直译为狂热仰慕者,表示因有共同喜欢的偶像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都通过这个词意表达出来。不可否认,“饭圈”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最开始的追星一族基本是单打独斗的状态,只能与周围的人有限地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使得沟通交流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交流的壁垒,人们文化娱乐的心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革使粉丝之间、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交流变得多元化,通过文字交流、图片共享、制作动画、视频剪辑等多种表达方式得以展示。随着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发展,“饭圈”也逐渐得以发展。

有学者认为2005年不仅是“追星元年”,也是“饭圈元年”,火遍全国的《超级女声》启用短信投票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粉丝,也开启了远程应援偶像的模式。粉丝团队逐渐出现,他们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各种追星活动,主要以线下活动为主。

近年来,深受广大青年人关注的《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节目打破了传统综艺节目的模式,也展示了“饭圈文化”强大的力量。粉丝团队不仅名称悄然改变,追星模式也呈现出新特点。被冠以“饭圈”的粉丝团,通过设置制度和机制保障组织有效运行。

“飯圈”这个看似亲切的称谓,显示出了当代青年试图在新时代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建立个性鲜明、极具特色的文化圈层。目前在我国的文化娱乐领域“饭圈文化”并非主流文化,其主要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属于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边缘亚文化。

二、“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原因

(一)群体认同

粉丝基于对同一个偶像的喜欢、因共同的兴趣加入“饭圈”后,有一个被肯定的认同感。作为虚拟社群中的一员,他们难免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群成员通过大家熟悉甚至是只有内部成员才知其意的表达方式交流,俗称“行话”,近年来也在各粉丝圈流行着“黑话”。群成员建立自我保护网与外界彼此隔离,在内进行无障碍交流,逐步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饭圈文化”营造的群体认同是后现代语境下对现实缺失感的精神补偿。无论是对“理想自我”的共情式追求,还是对“理想同伴”的幻想式支持,“饭圈”中的群体认同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个体不再是粉丝群体的“盲从者”,而是成为“饭圈文化”的独特精神力量[1]。

(二)情感寄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别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饭圈群成员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偶像身上,来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生活中得不到的尊重、理解和爱通过追星得到肯定。通过对偶像爱的表达,填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向世人展示自己实现自我的决心。

(三)自我映射

桑德沃斯进一步认为,在自恋心理之下,粉丝对于偶像会产生“自恋性自我映射”,通过寻找共同点,他们会把自身的体貌特征、经历、价值信仰投射到偶像身上,偶像因此成了自我的延伸[2]。这是一种自我期许的情感转移,粉丝会将偶像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为了增加偶像的人气、曝光率,“饭圈”开始干涉偶像的工作,甚至期望代替经纪人安排其工作,不遗余力地帮助偶像走向成功。

(四)情感表达

深陷“饭圈文化”的个别粉丝,为了表达自己的浓烈情感,时常出现行为或言语失范。有人给这些非理性粉丝冠以“脑残粉”“私生饭”的头衔。这类粉丝的情感表达往往有娱乐化、低幼化、狂欢化、偏激性、暴力性等特征。有粉丝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喜欢,高声呼喊“妈妈爱你”,随之被节目主持人现场批评,最后主持人也被推在风口浪尖上。“饭圈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语言,还体现在情绪化和偏激化的行为上,比如“接机代拍”“对立互黑”“打榜投票”“人肉搜索”等。饭圈内部流行的言语或者行为方式并不一定被大众所接受,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情感表达应该被制止。

三、“饭圈文化”对当代师范生师德的影响

虽没有必要将粉丝看作为消费意识形态的受害者,但也不能漠视“饭圈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星本身无过,自古以来就有对偶像的崇拜,但当追星变成了不堪的行为,不断刷新公众认知底线,甚至让“饭圈”变成了拜金、炫富的代名词后,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饭圈文化”究竟对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影响。特别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师范生,他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影响着当代师范生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也反映着他们的社会心态,对其师德有着重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饭圈”不应该被简单粗暴地贴上负面文化的标签,虽然负面评价不少,饱受诟病,但是我们不可简单否定这一时代的产物。登上热搜榜的“饭圈女孩”在特殊时期守护“阿中”等事件中都让人眼前一亮。他们有着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在这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行动中都展示出了这群“95后”“00后”正能量的一面。

有些偶像会借助自己的人气向粉丝传递正能量,粉丝也愿意为了维护偶像的形象而让自己变得更好。例如有的粉丝团就以偶像的名义为社会公益出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既表达了对偶像的喜爱,又通过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使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负面的影响

1.对师范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大学时代是师范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饭圈文化”中不时充斥着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为了偶像生日不惜大手笔送礼物;非此即彼地互黑;打榜、刷数据来完成既定目标;理想化偶像,贬低其他明星,这些行为都是对世界非客观的认识,对师范生的三观树立起着负面作用。

2.对理想信念的冲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是其在校接受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和向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映入视线,给师范生“三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引发师范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争论,弱化了对教师职业理想的主动追求,放松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提升,将曾经坚守的高尚道德观念与努力追求的进取奋斗精神抛于脑后[3]。师范生对职业的思考不仅需要感性的认识,还应该有理性的思考。

3.职业情感的缺失。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件严肃而持续的事业,“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师范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更不愿意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任教,而是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由于受到“饭圈文化”的影响,个别师范生并没有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更没有把教师看作是事业。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内心是否能够接受并主观积极地为成为一名教师而做出长期、正面的努力,是否对就业前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决定其成长路径。

4.师范生行为失范。“饭圈文化”中刷票、送礼等行为,容易让深陷其中的个别师范生迷失自我,背离诚信。“饭圈”内常常使用汉语拼音首字母,圈内人除了觉得便利外,还可以屏蔽掉一些敏感词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助长了用词的随意性,甚至出现了侮辱性的短语。这样的“饭圈”文字,在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意识形态观点的引导,在师范生中传播必然引起负面影响。尤其是“饭圈文化”中对他人认识的非理性感受,使得师范生很难中立客观对待学生,更難以传递和培养“尊重、宽容、接纳”等人性美德。

四、“饭圈文化”背景下的师德养成

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意见》为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 (P45)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也说明了师德建设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师德,这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培养水平和效果不仅仅直接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道德,还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新时代的师范生师德教育面临各种挑战,正视和关注师范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新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深化师范生师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帮助师范生形成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发挥师范生在“饭圈文化”中的正向作用,不断满足师范生在文化方面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增强主流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凝聚教育合力,优化课程体系

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应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第一,师德课程建设。开设师范生师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师范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师范生师德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加强师范生自我修养。第二,分阶段持续开展师德教育。师德培养应该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师范生不同的需求持续开展。依据不同年级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真正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促进师德的养成。第三,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在推动师德教育第一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通过协同育人机制,优势互补。充分发掘各科特别是专业课程中的师德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课与师德课程的同向同行。通过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校园环境,推进文化育人

高校作为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场所,理应营造出利于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环境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校园润物细无声的强大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维度,在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充分发挥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师范特质的育人景观,发挥物理空间的育人功能。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师范精神的传承,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进行。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师范生培养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人民教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顺应时代发展,拓展教育平台

新时代的师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单一的输入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师德情感的体验和师德行为的塑造也要受到重视。网络时代下的师范生已习惯了互动性较强的新媒体,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教育融合,师范生师德教育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阵地,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科学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作用,让师范生在网上冲浪时多一个选择,增强师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仅是教育载体的创新,在内容和形式的选取上也应紧扣时代的步伐,貼近当代师范生的生活,选择他们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方式。

(五)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媒介态度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这三部分内容无法孤立存在,而应相互依赖、彼此交融[5]。师范生有着双重特性,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的教育者。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首先应对媒介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主观上积极了解媒介知识,掌握媒介技能,形成正确的媒介态度。师范生要成长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除有针对性地对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研究外,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媒介素养课程提升其媒介素养。

创造良好的网络媒体环境,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大众媒体应该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饭圈文化”中的带节奏、刷流量等行为应该坚决杜绝。

随着时代、技术和产业的高度发展,“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当代师范生师德有着较深的影响。应该正视“饭圈文化”给师范生师德培养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建立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长效机制,将师范生师德建设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新时代“四有教师”。

参考文献

[1]周宣辰.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J].新疆社会科学,2020(5):124-132.

[2]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52-59+97.

[3]王强.从缺失到超越: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7):20-2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刘鹂,陈璐.教师媒介素养:内涵、价值与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5):83-8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Ethic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nquan Culture”

LIU Yi, DENG Jing

(College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anquan culture”, as a kind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eenagers lifestyl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s a special group of teenagers, normal school students lifestyle,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are being affected imperceptib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behind the “fanquan culture” and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eachers ethic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anqua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ethic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highlighting value guidance,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cultural education, expanding education platform and improving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 “fanquan cultur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ethic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